桃酥也是传统糕点之一,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典故的美食,以酥松香甜,深得人们的喜爱。以其干、酥、脆、甜的特点闻名,是老幼皆宜的甜点。 作为传统美食,桃酥不仅美味可口,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念都城万古疏,闻君城下醉桃酥。八千将士执吾令,一举攻破长安蜀。”“玉东倩影桃酥,转世七仙庶姑。谪仙歌咏凌波步,容我梳妆共舞。”在古诗中都有记载。
相传在唐元时期,江西景德镇,周边县乐平、贵溪、鹰潭等地农民纷纷前往做陶工。由于工作繁忙,当时有一位乐平农民,将自家带来的面粉搅拌后直接放在窑炉表面烘焙。由于其常年咳嗽,平日常有食桃仁止咳的习惯,所以在烘焙时候加入桃仁碎末。其他陶工见此做法的干粮,便于日常保存和长途运送瓷器时食用,便纷纷效仿。因此取名“陶酥”。后谐音为“桃酥”。
到了唐朝天宝年间,桃酥制作工艺成熟,口感更好,被传至皇宫中,成为宫廷常见的一种甜点,后被称作“宫廷桃酥”。随着时代的发展,桃酥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改良,成为中国各地比较受欢迎的特色美食之一。
桃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糕点食品,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长寿与吉祥。每逢佳节或喜庆场合,人们都愿意将这块点心作为礼品赠与亲朋好友,以表达对彼此的美好祝愿。
我以前制作桃酥是先把花生仁炒熟,搓去外皮。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关于花生的谜语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因为这个谜语真的太形象太生动了,颜色、形态都写活了。特别是那句“里面睡着白胖子”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我小时候院里的一个奶奶猜给我听的,到现在都还记得。每次想起来就特别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之所以用花生而不用核桃仁、葵花籽仁,完全是因地制宜,因为我们当地盛产花生,取材方便,相对于核桃仁来说,造价更低一些。当然也可以用芝麻、桃仁、杏仁、核桃仁等干果。这都取决于自己的喜好。花生也可以放在烤箱里烤熟,晾凉后去皮。
说着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也挺费事的,炒熟的花生晾凉后搓去外皮,在案板上擀碎。当然不能太碎,像蝈蝈的牙齿似的颗粒状即可,放在一边备用。将小苏打、泡打粉、低筋粉放在案板上充分调匀,然后堆成一个中间空四周高的“面粉池”。再把鸡蛋液、白砂糖、花生油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面池。从里到外让面粉和原料调和,直至面粉和原料全部调匀。
这个过程注意不要让面粉池“决堤”,要不面粉池中的原料就要决堤跑出来淌到地上去。要逐步向外扩展,采用按压的方式搅拌均匀,不要让面粉起筋。然后把面团儿分成大小一致的小面剂,揉圆放入烤盘中,摆放整齐,横看成排,竖看成行。中间用手指和工具按压成小碗状。在“小碗”里放入花生碎或者芝麻、核桃仁。放入烤箱烘烤,面团遇热后坍塌成圆饼状,烤熟后呈金黄色,香气扑鼻。
做熟的桃酥,晾凉后装袋儿装箱即可,用手你轻轻一捏,成粉末,酥松脆甜,香甜可口,甚是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