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爷这天一起床就心绪不佳,一会儿骂小做活的懒,院子扫得不干净,一会儿又骂刚沏的茶不热。他端起茶杯,哐噹一下子摔在地下,一迭声地骂:”败家的货!”
骂声惊动了继室刘氏,这个掉片树叶都怕砸着脑袋的小脚女人,颤颤巍巍地走过来,轻声问:“大清早的,又是跟谁呀?”
“跟谁?还不是你那宝贝儿子!一个大老爷们,辖治不了老婆,还算不算个男人?你没见昨天,他媳妇当着那么多客人的面给我没脸;叫她倒茶,她故意倒提着茶壶,壶嘴向后,成何体统?惹得众人偷着笑,真把我宋家的人丢尽了!”
提起儿媳妇,刘氏就不敢吭气了,她何尝不知道丈夫的心思?堂堂的财主宋三爷,娶了个桀骜不驯的儿媳妇,怎不让人烦心呢?
宋家是怎么娶的这个儿媳呢?这话得从头说起。
房山县毗邻燕山,土地贫塉,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唯一的 特产是土匪。因此,各朝各代的官府视房山县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不知是哪一任县官发出一道告示,大量收容逃荒的灾民,奖励开荒,任意圈地,谁开荒,地就归谁,三年不交赋税。于是灾民纷至沓来。宋三爷祖上就其中一户。
宋家原是河北省安平县人氏,大灾之年,颗粒无收,宋家大姑娘带着三个弟弟随着逃荒的洪流来到房山县。宋大姑娘是个刚强的人。爹娘一死,她发誓要把三个弟弟拉扯大。圈了块不花钱的地,她们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长姐对弟弟们十分苛刻,每天顶着星星下地,摸着黑开荒。那是块怎样的地呀,杂草和土石搅一一起,一锄头下去,硬碰硬,两眼冒金星,草根深得需跪下用手挖。三兄弟的手叫石头划得尽是血口子,一上午也出不了多少活。
刚想坐下歇一会儿,就被长姐揪着耳朵站起来:“干活去!不整完这块地不许吃饭!”她那犀利的目光盯住三个半大小子,连拉屎撒尿的功夫都不给。就这样好不容易开了块地。第一年打了些粮食,多数留作种子,少量留作口粮。第二年,又扩大了种植面积。吃的是糠糠菜菜,姐姐心疼弟弟们,自己喝稀的,把干的留给弟弟们吃。口中虽薄粟活儿可干得出奇的精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下十年,宋家已是有着百十来亩地的小康人家了。长姐持家有方,日子过得兴旺。媒人接踵而来。三兄弟都娶了媳妇。老姐姐这个大功臣年事已高,但威望不减。弟弟们像对亲娘一样侍奉着她。她终身未嫁,临终时,谆谆告诫子侄们不要忘记创业的艰难,自觉对爹娘有了交代,含笑而死。
老姑奶奶是宋家的楷模,她的故事一代代的传下来,到了宋三爷这一辈,宋家已繁衍成宋家庄了。宋三爷这一支已不是满脑袋高粱花子的庄家汉,而是颇有体面的乡绅了。
宋三爷为人丈义,耿直。虽兼任皇粮庄头,却从不鱼肉百姓,阿庾官府。有年大旱,颗粒无收,官府仍逼着百姓纳粮纳税,宋三爷挺身而出,带头抗捐抗税,大了朝廷的黄马褂,吓得官府再不敢来人。此举使三爷名声大振,从此成了乡邻里的领袖人物。谁家遭了难,必然是”找三爷去!”少到借几斗几升,大到打官司告状,三爷有求必应,而且事事办得漂亮。不由得人们不服。
与三爷并存的是他的”狗怂脾气”,他眼里不揉沙子,一不顺心,动辄打人骂人,弄得众人都怕他有刻薄之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宋三愣子”(即刺儿头之意),足见人们对他毁誉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