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读碑》系列之二
苏辙灵岩寺诗碑:
一波三折的历史故事
侯林 王文
前些时,一位好友向笔者询问:灵岩寺的苏辙诗碑是不是假的?
我们说:是真的。
后来想想,人们有此种误解,不是偶然的。因为,苏辙的灵岩寺诗碑,确实经历了得而复刊、失而复得的——足以称之为一波三折的复杂经历。
而这段奇特的遭遇,便记载在苏辙的灵岩诗碑里。

本文作者侯林、王文与电视编导吕妮、摄像崔杨在灵岩寺
一、苏辙与济南
事情还是先从苏辙其人及其与济南的关系说起吧。
历史上,济南的甘泉不仅哺育了本土的名士,而且吸引了众多的外籍名士来此寓居甚至安家落户,跻身“唐宋八大家”的苏辙便是其中之一。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幼承家学,19岁赴京应试,与兄苏轼中同榜进士。宋神宗熙宁时期,他主要在州郡任职。哲宗元祐年间,除右司谏,后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门下侍郎等职。哲宗绍圣、元符时期,因起用元丰新党,苏辙出知汝州,谪贬雷州、循州等地,晚年还归颍昌(今河南许昌)闲居十二年,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余言,不复与人相见。

苏辙画像
苏辙怀有政治抱负,入仕后屡次上书言事,正直敢言。熙宁时他不赞同王安石推行新法,元祐时他拥护司马光实行更化。他同情人民疾苦,主张革除弊政。《宋史·苏辙传》说他“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君子不党,于辙见之”。苏辙性格沉静简洁,藏锋不露。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栾城应诏集》等。其散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在纾徐之中时露骨力,堪称一代名家。其诗作清逸闲淡,幽冷奇峭,下字琢语,常有新警。较之其兄虽才气不逮,廊庑略小,“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宋史·苏辙传》)。
苏辙在其辗转游宦的诸多州郡中,对齐鲁文化之邦尤其是济南具有深厚感情。他在诗中说:“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从事东诸侯,结绶济南府”(《送排保甲陈佑甫》);而在《舜泉诗并叙》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他来济南任职的原因是慕济南泉水:
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其郡从事阙,求而得之。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辙由陈州(今河南淮阳)学官改任齐州掌书记。他在齐州居官三年,清正廉洁,先后协助李师中(字诚之)、李肃之(字公仪)、李常(字公择)三位知州,抑制强暴,嘉惠百姓,深得僚友信赖。在济期间,苏辙对齐州泉水名胜,如趵突泉、大明湖、舜泉、城西溪亭、大明湖上诸亭馆等,流连忘返,多有题咏。其中,也包括这首灵岩寺诗。
二、苏辙灵岩诗赏析
苏辙灵岩寺诗在收录其《栾城集》(《栾城集卷五》,见《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时,归入《游泰山四首》,其三为:《灵岩寺》。其他三首分别为:其一《初入南山》,其二《四禅寺》,其四《岳下》。
《栾城集》中的《灵岩寺》与苏辙碑刻《题灵岩寺》诗句相同,只是,前者较碑刻缺少了诗后的“跋”,因而丢失了相当多的历史信息。
现依据灵岩寺诗碑,我们整理出苏辙的这首灵岩寺诗,如下:
题灵岩寺
眉阳苏辙
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
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泚。
高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
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
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抵。
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
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
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
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
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

苏辙题灵岩寺诗碑
诗后的跋语,待下节详谈。我们首先对此诗加以赏析。
苏辙此诗,对后世影响颇大,其后和诗甚多。仅在明代,据笔者所见,便有弘治间陕西布政使李赞,其弟、山东按察副使李贡,思想家、正德间官至南赣巡抚的王守仁,正德间兵部尚书乔宇,嘉靖间山东右布政使顾应祥,嘉靖间山东道监察御史郑芸,太仆寺丞李国纪,会稽诗人刘翰等多人的步韵之作。
苏辙此诗,历史认识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俱在,二者相映生辉。
其一,苏辙此诗,刻画了灵岩的灵山秀水之美。
这一风水宝地,在重重叠翠的青山之中,秀色清新的如同刚刚洗过一般,而清澈的山泉水,则洗尽诗人旅途的辛劳,置身期间,一切尘世的思虑与俗念全然消失。
其二,此诗是宋代灵岩寺、特别是灵岩寺寺僧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等,由此我们知道,唐宋时代是灵岩寺的全盛时期,有僧人三百,足见其规模之宏大;而且,僧人们自食其力,种植粮蔬,饮食得以温饱,生活得以安宁。可称其乐熙熙。(“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
其三,此诗最动人的,是诗人关于人的生命与生存的体悟与感想。
与其兄苏轼相似,苏辙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旁涉佛、道。在对待三教冲突的问题上,他持调和融通的态度。苏辙通释老之学,他和其兄苏轼与许多有名的法师、禅师都有交接。如龙井辩才法师、天竺海月法师等。而黄蘖道全禅师则称其“静而慧,可以学道。”(《苏辙集》《栾城集》卷二十五《全禅师塔铭》 中华书局1990年版)北宋时代,禅宗以其较为严密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其心性思想,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兴趣,参禅打坐成为时尚。苏氏兄弟也不例外。本诗中,苏辙对于禅宗“祖师”不畏艰险开辟寺院的赞赏,对于“白鹤导清泉”等灵异之事的深信不疑,人们从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辙的态度。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辙对于僧家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旨趣乃至生命理念的肯定与赞赏。如“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一念清凉,指人通过修行,在瞬间超越世俗的烦恼与执着,达到涅槃的境界,获得心灵的解脱与清凉。而“四方尽兄弟”,出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佛家的“慈悲为怀”“同体大悲”,则将宇宙间的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犹儒家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书影:《苏辙集》
“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乃是全诗“曲终奏雅”的精策之句。荠菜是苦的,但人们于苦中却咂摸出无穷的味道,甚至甘甜。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用反问的语气说:谁说荼菜苦,它的甘甜如同荠菜。不要华屋锦食,而是要从素食恬澹的日常生活中品出生命的味道来,这是僧侣的生存理念,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生活的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苏辙说:“岂惟濯蔬米”。
显然,苏辙的灵岩寺诗,其目的不在对佛理、禅理的宣扬,但它却有禅境在,它有寄情山水、随缘任运、自然空灵的云水趣味,有曲折尽意的言外之旨。
三、苏辙灵岩寺诗碑跋语中蕴含的曲折故事
苏辙灵岩寺诗碑跋语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苏辙的“自跋”,作于宋元丰二年。后面是空明居士的“跋”,作于宋靖康年间。
我们先来看苏辙的自跋:
辙昔在济南以事至泰山下,过灵岩寺,为此诗,寺僧不知也。其后见转运使中山鲜于公于南都,公尝作此诗,并使辙书旧篇以付寺僧。元丰二年正月五日。

书影:道光《济南金石志》关于苏辙灵岩诗刻的记载
依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复原当时的情景:
据孔凡礼先生《苏辙年谱》(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初夏,在济南郡从事任上、时年37岁的苏辙有泰山之游。他路过灵岩寺时,作了这首诗。当时,灵岩寺的僧人不知道苏辙作有此诗(因而无刻碑之举)。熙宁九年末,苏辙结束任期离齐州(济南)。熙宁十年八月,苏辙赴南京留守签判任。一年之后的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正月,苏辙在南京见到好友、时任京东西路转运使的鲜于侁。鲜于侁也作有灵岩寺的诗作。于是,鲜于侁让苏辙将其灵岩寺诗书写之后,交付于灵岩寺僧人刻碑。
由此可知,苏辙原本有灵岩寺,而僧人不知,由此失去刻碑的机缘。想不到此后三年,由鲜于侁作为中介完成了这一事项。这段记载,是灵岩寺关于苏辙灵岩寺诗得而复刊的故事。

书影:《苏辙年谱》
鲜于侁 ( 1019——1087)字子骏。阆州(今四川阆中)人。宋仁宗景祐五年进士,调京兆府栎阳县主簿,历江陵府右司理参军。庆历中,移黟县、婺源、伊阙三县县令,通判绵州,迁都官员外郎,通判保安军。神宗初立,除利州路转运判官,擢本路转运副使。王安石新法行,而能平心处之。移京东西路转运副使,升转运使。元丰二年,知扬州。乌台诗案起,送别苏轼,不避嫌累。哲宗立,起为京东转运使,召判太常,出知陈州。元祐二年卒于官。鲜于侁通经术,擅长属文,论著多有新意。
鲜于侁《题灵岩》亦颇为不俗,影响后世。今将全诗录后:
马烦箠策车驰毂,终岁尘劳常碌碌。
喜闻岩寺在山中,路转清溪入幽谷。
乍行山口疑洞天,穷深一上翻平田。
千层台殿隐林木,四面石壁生云烟。
山僧迎门笑相揖,为语祖师存德迹。
屈指于今八百年,已在西来达摩前。
鹤鸣飞止黄金地,锡杖涌起清凉泉。
境称四绝名天下,天台石桥乃其亚。
千峰不改岁寒时,一水最怜秋月夜。
半生游学颇艰辛,且向空山老此身。
也知方丈安禅处,解笑东西南北人。
(《全宋诗》第九册,62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

书影:鲜于侁《题灵岩》
上面谈到,苏辙“自跋”之后,还有署名“空明居士”之跋,所叙诗碑之事更为离奇而天缘巧合,如下:
苏子由从事于齐日,有题灵岩寺,鲜于子骏后漕京东刊石,顷失之。妙空被命而来,寺之敝陋更新,尽以诸公题刻,栉比于中门两壁,恨亡苏诗也。靖康初,偶得墨本于茌平李时陞家,再模石。空明居士跋。
空明居士称,苏辙在济南任从事的时候,写有题灵岩寺诗,经鲜于侁转运使而(在灵岩寺)刊石立碑,想不到,时过不久,诗碑竟然不见了。此后,妙空法师奉命前来主持灵岩寺,他将寺内的“敝陋”之处,全部更新。并且,将历代名士贤达的题刻,整齐地排列、装修于中门的两壁上,此时,最为遗憾的,便是苏辙的诗碑丢失了。然而,更为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此后四十七年的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竟然在山东茌平一位名叫“李时陞”的人家里,发现了苏辙诗碑的拓本(“墨本”)!于是,再以此为据,刊石立碑。
一段令人嗟叹而欣慰的历史故事。
感谢天下拥有李时陞这样的有心人。
笔者由此想到,苏辙之兄苏轼当年在济南趵突泉上有“枯木一枝”的绝世画作,题于槛泉亭壁,后刊石,再后,石刻被毁,如果那时也有如同李时陞这样的有心人,留下作品的拓片,也就不会有人们充满遗恨的千年之咏叹了!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