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岁月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悠悠天宇旷,
浓浓思念情!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间,时光老人已经來到了二O二三年的十一月份了。掐指一算,正是今天,四十年的今天,六十名意气风发,稚气未脱的东乡儿郎,乘坐同一辆闷罐列车,到达同一个兵营一一厦门同安马巷32506部队。我们无法将时光倒流,却有万千个理由将曾经的美好珍藏。
忆往昔,仿偌如昨,一种莫名的离愁别绪、怅然若失之感瞬间涌入心头。依稀恍惚间再次回到公元一九八一年的金秋时节。六十名胸掛红花、身着绿軍装稚气未脱的东乡青年,在敲锣打鼓欢送人群中,挥泪告别家乡和亲人,同时难掩内心的亢奋。此时此刻我们踏进前夜,从东乡火车站出发的“闷罐”火车正在通往福建的大地穿行。一个个悠长的山洞遂道,一排排香蕉、桂圆、荔枝林的八闽大地,让我们这些从没走出过方圆几十里的农家子弟,充满好奇和稍许的慌恐。拂晓时分,在福建漳州郭坑钱塘軍用车站,这节列车厢里的六十名新兵,在接兵首长辛建成、梁晓东的带领下,转乘早已在此等候的军车,來到部队驻地厦门同安马巷,开始了我们的军旅生涯。从此我们的生命里,有了一个终生难以忘怀的音符一一32506。这是所属部队的番号代码,还有来自天南海北的首长、战友。不管是依恋不舍,还是壮志未酬,我们都以曾是光荣的炮二团一员引以为荣。
感叹命运生不逢时,我们这一批兵,刚好赶上全军制订了新的提干标准:干部选拨原则上从军校毕业生中产生,军装两个兜变成四个兜,从胶鞋到配发皮鞋,从退伍返乡到干部转业安置,看似普通平常,实则鸿沟巨大。所以60名东乡新兵中,只有二位战友通过考试进入军事院校,在部队服役时间较长。好在自古有云:人生三节草,不知那节好。先天不足后天补,在东乡这块钟灵毓秀的沃土上,数名战友成为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弄潮儿,并有多名战友担任地方党政要职。且有像在部队没有“军高”,但靠自学成才,人称东乡文坛“一支笔”的杨金高战友。
六十位东乡战友,大都三四年服役期满后回到家乡。户口为“商品粮”的退伍兵,可在父母单位或系统中安置,或接受劳动局人事安排。很多战友选择了粮食局、供销社,当时时代这些是计划经济光环的单位。吃“农村粮”的战友只能子承父业,继续“修理地球”。开辟荒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家有余粮。四十年从满头青丝,到 鬓角染霜。从白里透红的脸蛋,到沟壑纵横。战友们默默承受了三十多年国家同样的历史与命运。当年的战友会在你每个家庭婚丧嫁娶的重要场合准时到达,在你低落失意患恙时带给你心灵抚慰。过去我们一度羞于启齿“退伍兵”这一标签,随着社会崇尚军人传统精神的逐步回归,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人们,我们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光荣一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軍旅生涯虽难能可贵,但不可复制,每逢年节这些曾经荣辱与共的东乡战友,总会常聚首,以一杯清茶,一盅醴酒,致敬过往,简朴而不失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