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糕点(一)
文/于秀娟
我这个人比较懒,不爱刷锅洗碗,也不愿围着锅头转。如果一日三餐,每顿几个菜,又是蒸煮炖炸,我一定不胜其烦。身为女人,就凭这一点就够不上贤妻良母的标准。幸亏在单位吃住,不需要做饭,甚至不需要刷碗筷。在学校餐厅,餐具都是集体消毒的,吃完饭把筷子餐盘放到指定位置即可。让老师们解放了双手。我觉得这是单位的一大亮点。话说回来,我懒不代表我不会做。我不愿一日三餐顿顿做饭,但不代表我不能享受做饭的过程。啥时候想做愿做,得看心情。一旦做美食的激情点燃,你想拦都拦不住。
我最拿手的厨艺是面食。包水饺、包子、馄饨、烙盒子、烙肉饼、肉夹馍、花糕、馅饼、擀面条儿都很在行。水饺我能包出很多种样式。包子也是皮薄馅大18个褶,连包包子特别好看的母亲都自愧不如。柳叶包、麦穗包都得到了姥娘的真传。我烙的肉饼成为家里招待客人的特色美食,皮薄层次多两面金黄。亲朋好友们都说好吃。 别说这些家常面食,就是各种甜点我也会做。我老公曾做过几年的糕点厂。都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棒槌抱着走”所以我受他的影响,“麻花”“蜜三刀”“百子糕”“芙蓉果”“江米条”“开口笑”“桃酥”“汤圆”“娃娃脸”以及各式月饼都会。并且一度成了主力军,能独当一面,并会研发新产品。我自己尝试研制的麻花,色泽光亮酥脆,连老人都咬得动,掉地下何止是摔八瓣儿,能摔成碎渣!曾一度卖得很火。麻花的制作是用高筋粉,准备好花生油、白砂糖、麦芽糖、鸡蛋、酵母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搅拌均匀,倒入面粉。面要和的稍微硬一点,然后在压面机上反复多次压面,压面次数越多,面就越劲道,越细腻,越白,越好用。面压好后切成厚度适合的面饼,再切成长度适合的条状,然后刷上食用油,盖上薄膜,让面稍微醒一醒。开始搓麻花。搓麻花要劲使匀,把条搓匀。面很有劲,弹性大,不用担心麻花面会断裂。因为技术熟练,所以搓得非常快,麻花也特别的好看。左手往上搓,右手往下搓,然后提起面条,面的两头自然缠绕成两股。然后再用左手捏住面的一头,右手往下搓,再次提起,又缠绕成麻花状,把面的一头掖进另一头中,就不会散开了,这样一个麻花生坯就搓成了。只见两只胳膊上下翻飞,面在案板上一搓一甩一拧一盘,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简直像舞蹈一样优美。一个熟练工,一上午就能搓几十斤麻花。麻花的生坯制作完毕,开始油炸,油五成热下麻花生坯,太热,麻花生发不好,太凉,色泽不好,炸货主要看火候,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

再说一下“蜜三刀”,“蜜三刀”的制作就复杂一些了。首先要熬糖浆,水中放白砂糖,麦芽糖。也是按一定的比例倒入锅中,用勺子不停地搅拌,让糖充分溶解,大火熬开后转至小火,直到舀起一勺糖浆往下倒时成片状,或者糖浆滴成线状就熬好了。熬好了糖浆晾在一边备用。下一步就是和面。制作“蜜三刀”的面需要两种,分油酥面和水油皮。油酥面先是用油、麦芽糖、水、面粉搅拌均匀,加点蛋糕油效果更好,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备用,也是按一定的比例。然后制作水油皮,面粉、花生油、水按一定的比例搅拌均匀,倒入面粉和成面团。把油酥面团成馒头状压成圆饼,然后在油酥面的上面盖上一层水油面,压成饼状。然后面饼翻过来,用水和油酥面充分摩擦,摩擦成粘糊状,这时候在上面铺满白芝麻,白芝麻就很结实得粘在油酥面上了,不易掉落。接着再擀面饼成厚薄适度的长条状。用专门的工具切成均宽的长条,下一步开始“剁三刀”,用刀剁三下,前两刀剁的厚度是面的1/3,最后一刀是切断。因为熟能生巧的缘故,闭着眼也能剁得又快又好,大小一致。只听见案板上“咚咚锵”“咚咚锵”很有节奏感。切完生坯后,然后锅中放油,等到油五成温热的时候,倒入面坯,面坯受热浮起,像一个个鼓着白肚皮的小青蛙,用笊篱按压,整个面坯都受热均匀,炸至金黄,控油捞出。然后趁热倒入糖浆,控浆后再捞出来,晾一晾就可以了。刚出锅的’蜜三刀“香甜软糯,芝麻香味浓郁,外酥内软。好的“蜜三刀”色泽紫红,中间略鼓,锃亮,正面芝麻点缀,别提多好吃了。自己做的“蜜三刀”,不用各种添加剂,都是真材实料,又干净又卫生,吃着也放心。逢年过节偶尔做一点,然后亲戚朋友分享,自己家人尝一尝,还是觉得很有情趣儿的。
后来糕点厂不做了,但是手艺还是都学到手了。这些甜点都是传统的糕点,重油重糖,以前只有过年才会买上两包作为礼物走亲串友。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花样太多了,传统糕点已经不是主角了,吃的也就比较少了。尤其是现在人们被血压、血脂、血糖三高等慢性病困扰,这些传统糕点对健康不利,这些油炸产品的销量也都降低了。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现在的糕点厂的制作工艺先进到什么程度了。但我知道传统手艺人都很不容易,起早贪黑地忙活,越是节假日越忙,很多传统工艺工序复杂,技术性极高,靠的就是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坚守。他们做生意靠的就是信誉、质量。真心的为手艺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