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头条欢迎您

集 资 楼
文/王昌宁
某军部大院内有一幢集资楼,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7层高,每个单元14户,每户面积97平米,共5个单元70户。当时,大院内当家的规定,以此作为福利,分配给所属在职的团以上军官享用(建房费:个人负担50%,总部负担20%,单位负担30%)。
鹅岭半坡上的军大院幅员面积较大,西邻肖家湾,东接王家坡,北临大坪至两路口公路,南至长江边上。这个地方,曾经是民国时期的国防部;刚解放时,西南局曾在大院里面办公;后来曾有两个野战军的军部相继驻扎此处。大院深悠,历史厚重,院内房屋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绿树成荫,道路整洁,环境优美。
集资楼位于军大院内北面比较高的一处地方,背靠鹅岭,面对长江,可谓置身于一座静谧的公园内。

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最渴望的事情,就是参加工作后,单位上能分给自己一套住房。我从基层调入军大院时,得到一间10多平米的单身宿舍,与刚结婚的妻子经常用煤油炉烧饭,虽然小有满足,然而,心里却还是十分羡慕那些有天然气住房的同事。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浪接一浪,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很快,在80年代的中期,我如愿以赏,有了天然气的住房。90年代中期,又拥有了一套集资房。我深知,这是国家和军队发展进步,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福址,是当时大院里的当家人想方设法,不辞辛劳,为我们留下的福利。

岁月流逝,白驹过隙,几十年转眼就过去了,然而,当年集资楼的热闹情景,至今仍时常在脑际萦绕。记得,那些日子,分到集资房的军官们,每天上班后,只要有点空,就会从办公室往集资楼跑,总是惦记着房屋装修设计方案,比对石材购买样式和厂家,东家访西家问,看谁家装修得好,参考装修样式和用料品种。特别到了晚上,集资楼前车水马龙,灯火通明,卸载各种材料,施工的杂音不断。这是这群人,人生第一次购房、装房,那兴奋的劲头,真是不言而喻,我和老婆商议,这辈子就在集资楼扎根,今后转业退休也就在这个地方养老了。我们倾其所有储蓄,花3.5余万购房,8万元搞装修、购家具和电器,里外忙碌,不亦乐呼。这套集资房花去了我们参加工作以来的全部积蓄,那时的10多万比现在的价值高。一段时间过去,集资楼家家户户基本装修完毕,一座光鲜靓丽的家属楼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路过的人群,仰望大楼,都很羡慕。每天从楼里出来的军官和家属们,特别是孩子们,总是洋溢着笑脸,不难看出,住上新房,心里乐滋滋的,下班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往家回,忙着欣赏自己的装修作品,比较要好的同事,也相互走走看看,互相欣赏,着实愉悦了一段时间。当时,能够住进集资楼,是党和军队的关怀,这群人都是师团干部,大都入伍于70年代,在部队工作、奉献二、三十年,绝大多数同志参加过边境反击作战、平暴制乱、抗洪救灾、光缆施工等急难险重任务。有的立过战功,有的负过伤,对于这些功绩,他们很少提起,心中想得最多的是,住上新房子,如何对党和军队感恩与报答!

世态炎凉,人生曲折。岁月在军大院内悄悄地流逝了,我那获得新房子的兴奋感也渐渐地恢复了平静。后来,集资楼的同事们,相继走出了集资楼,离开了军大院,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有的去了西藏高原,有的去了川西,有的升了官,有的转业到了地方。但不论走多远,不论飞多高,同事们心里始终还是惦记着集资楼,惦记着军大院,惦记着同事和战友之情的。最近,有位同事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信息,呼吁大家相聚。他说: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关心惦念,是相聚畅谈,是一生永远不变的牵挂,友情令人回味,牵挂使人陶醉,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曾经在一个大院,我们曾经在集资楼的那份情谊,珍惜人生难得的相遇,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军旅岁月,最美好的芳华啊!很快,呼吁得到了同事们的响应,30多位分别20年左右的同事来到集资楼旁,相聚鹅岭,畅叙离别之情!走出集资楼,去西藏任职的定文同事,还情不自禁的赋诗一首:七律·友聚鹅岭:遥忆青葱为一兵,无怨岁月妙春倾。铸熔劲旅沤心血,司政后装书赤诚。解甲山城多迤逦,横戈都市显峥嵘。鬓霜气宇聚鹅岭,康泰心怡夕照迎。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我们走进阔别已久的大院,站在集资楼前,往年车水马龙的情景,已不复存在,望着破败不堪的楼体,心中就像楼旁的那棵老树,无比沧桑。从楼里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军人,他向我们介绍,随着军改,大院内的主人已换了几茬,也许是交接上出了差错吧,目前集资楼的管理无人问津,楼体有的地方已出现危情,反映了,也没人来管!握别老军人,我们往大院去,走了一段路,我回头远眺集资楼,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飘摇,白发苍苍的老军人,还站在集资楼前向我们挥手,心头不免一颤,眼睛有些模糊,集资楼就像一个被时代遗弃的孤儿!院内那一栋栋熟悉的、荒芜的楼房,真让人心酸!
军改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简介:王昌宁,四川雅安人。重庆江津作家协会、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