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旬刊
封面人物
● 诗歌人生
《与自已和解(组诗)》:喻加强(四川)
● 散文赏读
《村庄的灵魂》:平书宪(山东)
● 诗词古风
《夜读楚辞》(诗词):班承翔(广西)
《红叶》(诗词):紫茎屏风号(广东)
● 专题报道
《淮安方言专家朱小飞:潜心研究方言 守望本土文化》
● 诗意中国
与自已和解(组诗)
喻加强(四川)
1. 早餐时光
清晨七点,洗漱完毕
我走向日日用餐的面馆
清秋的老街,人烟稀少,有点儿冷清
我前行的步履,悠闲
我脸上带着笑意,同老熟人打声招呼,与生面孔打个照面
心里,总感觉新鲜
老板娘奉上的,除了那碗热气腾腾的汤面
还有,她的热气腾腾的寒暄
虽然,她日日奉上的寒暄,很少花样翻新
却如面馆多年不变的滋味,香甜
我突然感到,老板娘就像一根普普通通的洋火
有她在那儿,整个一条冷冷清清的陋巷,便被她点燃
2.等待
为了这个等待
他穷尽了一生
很多时候
他几乎就看见了
但都在即将看见的一刹那
他功败垂成
等待啥呢
有时他也发出这样的疑问
他搔搔脑袋,笑一笑,细想
其实,等待的具体是什么
他也说不清楚
有等待真好
阳光下,风雨里,霜里,雪里……
他像头孺子牛,晨昏里,辛勤耕种自已
现在,他终于歇下来
安安静静坐在那儿,吸上一卷旱烟
透过袅袅潺潺的旱烟雾儿
他看见,他从前的所有过往,都在朝他呼啸而来
他幡然醒悟——
原来
他穷尽一生等待的
正是他现在的自已
3.看女儿踏进地铁
这里是成都。一辆地铁
从生活的纵深里呼啸而来
我知道它站台停靠仅60秒
又将呼啸驶进生活的纵深
女儿在上班途中
地铁门“哐当”一声打开
我目送女儿踏进地铁
女儿地铁门内回过头来
朝我一张笑脸
女儿做律师
她常常在生活的纵深里,审视别人
但现在,女儿正面带微笑
在生活的纵深里,让生活
审视自已
地铁徐徐启动,随即带着呼啸而去
生活永如这趟地铁,带着呼啸
我听得真切,在这呼啸里,有我女儿的声音
4.与自己和解
与自已和解
让所有的不必要
统统归零
过去用加法
人情、事物、爱、恨、情、仇……
层层叠加
重压在身
现在用减法
不必要的人情,减去
莫须有的事物,减去
让爱在心底沉淀
让恨随风而去……
让自已变成一片云
背负一片蓝天的高远
面朝一片大地的辽阔
与自已和解,懂得放下
就是善待自己
【作者简介】喻加强,笔名仗剑独行侠、笑春风,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在《四川散文》《散文诗世界》《方志四川》《西南文学》《神州文艺》《当代先锋文学》《家乡》《精短小说》《青年文学家》《当代文学家》《小说快报》《钢花》等报刊有作品发表,全国文学大赛偶有获奖,诗歌《陌生》入选中学生语文课外读本,诗文入选多本诗文集。
村庄的灵魂(散文)
平书宪(山东)
故乡的黄河滔滔奔流,在我心中吟诵着一首不朽的诗篇,我用文字诉说着生命的辽阔与广度,以及对黄河日月的敬畏。红尘烟火里,谁人在浅吟低唱?是浓浓的乡情,承载了我多年的夙愿和诸如群星一般闪烁、并存在过的风骨与灵魂。若说村庄有灵魂,它不是瓦屋、烟囱,也不是夜晚的犬吠、白天的羊群。在这片土地上艰难而又顽强地生活着的人,才是村庄的灵魂。
我是一只风筝,在城市飘来飘去几十年了,线绳儿仍系在故乡的梁头上。我出生的那个村庄,坦然自若地栖息在鲁西南黄河岸边那片黄土地的怀抱里。宁静,安详,与世无争,似乎无声无息地缓慢生长。冬去,春来,在一个又一个轮回的季节,慢慢苍老了容颜。
我的村庄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就寄托在那些寻常的日子里,寄托在村庄从容不迫的生活里,寄托在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神里,寄托在那片赖以生存的土壤里。我离开村庄的时候是一个冬日的黄昏,那年我八岁。爷爷终于没有抗过顽固的癌细胞病毒,走了。埋葬爷爷回来,奶奶瞪着一双空洞的眼睛,踮着小脚从村庄的东头跑到村庄的西头,沙哑的嗓音哭的撕心裂肺,花白的头发在北方凛冽的寒风中散乱飘舞。爹和姑把奶奶拽回家,陪着奶奶流了一夜的眼泪。奶奶对爹说:“孩,明天你就带着笑儿走吧,公家的事咱不能再耽误了!家里有他英姑哩,我跟着英子去住!”爹不同意,执意要把奶奶和我一起带进城里。奶奶喃喃自语道:“村庄是有灵魂的,我不能离开村庄,不能把魂丢了!”爹最终没有说服执拗的奶奶,第二天只好千叮万嘱姑照顾好奶奶,就带着我进城了。从此,我开始在城里居住上学,直至工作,成了一名某种意义上的城市人。
奶奶关于村庄灵魂的说法,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年少时,我曾经多次向爹求证村庄是否有灵魂?爹总是沉思不语。直到两年后的夏天,正值麦收季节,姑从田里回到家中,发现奶奶已经走了。姑打电话对爹说:“咱娘走得很安详,脸上没挂一丝的痛苦!”按照村庄的风俗,奶奶八十岁去世,属于喜丧。爹和姑请了一个唢呐班子,订制了许多纸活,把村庄的亲朋好友邀请来,风风光光地把奶奶送到了村西的的南北坑里。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奶奶和爷爷合葬在了一起,两位老人终于在天堂团聚了。孝心可鉴,一切安好。新堆起来的坟茔上,一面白幡迎风飘荡,像有了魂魄的精灵,惹人注目,令人唏嘘。
回城的时候,姑把爹送到公共汽车站点,低垂着秀眉,喃喃地说:“哥!人都说父母在,家就在。眼下咱爹娘是没了,可你的家还在啊。娘说,你的魂还在咱村庄里!哥,你要记得常回村来看俺!”听着姑的话,爹的眼泪一下子又涌了出来,哽咽着说:“妹子,回吧!哥会永远记着娘的话,哥的魂在村里!”
送走了双亲,一转眼多年过去了,爹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只是近来他越发沉默寡言了。妈开导爹说:“你的任务也算完成了,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退下来,你就好好地享受生活吧!”爹摇了摇头,长吁短叹,心情愈发沉闷了。妈把电话打给了姑,让姑给爹聊聊天。姑第二天就从乡下赶到城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家乡的土特产。吃过晚饭,姑陪着爹聊到半夜。兄妹俩的话题,总是绕不过一个“魂”字。我知道,那是爹的心结,村庄牵着爹的魂,无论离乡多久,依然情如陈酿。
姑回乡后的一个礼拜天,爹在妈的陪同下,去医院检查了身体。回家后,爹把自己关进房间,任谁喊门也不开。妈吓坏了,打电话催我赶紧回家。我推掉手头的业务,急匆匆地往家赶。妈告诉我,爹患上了糖尿病伴有并发症,视力下降得厉害,左眼视力仅为0.2。爹为我打开了房门,用手指了指让我坐在床头上。看着爹那张日渐消瘦的面庞布满了沧桑,我心疼不已。爹佝偻着身子,像个孩子似地哭泣道:“我想回家,回村庄的家!”
经过全家人的商议,决定送爹回乡下居住。周末我开车把爹和妈送回了村庄,走进那个曾经熟悉并带给我童年欢乐的的农家小院,令人欣喜的是院内一片生机盎然。那棵石榴树花开似火,矮矮的墙头上爬满了丝瓜秧和南瓜藤,淡黄色的花朵释放着浓郁的芳香。房檐下悬挂着一个椭圆形的柳编筐子,一对羽毛灰褐相间的鸽子,嘴里发出“咕咕”叫声。鸽哨合鸣,划破长空,像是向我们致着欢迎词。邻居三宝叔乐呵呵地快步走来,一把拉住爹的手,激动地说:“哥,总算把你盼来了!英妹子把咱家的院子交给我打理这么多年了,她总是说,村庄留有哥的魂,哥会回来的!这不,今天一大早,咱家这对鸽子就叫个不停,俺就知道有喜事了!”说话间,大家进了堂屋,只见八仙桌子上方,摆放着爷爷和奶奶的遗照。望着照片中两位老人慈祥的面容,爹妈不由得悄悄地抹了把眼泪。这时,姑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进了院子,车上装满了生活用品。“哥、嫂子,还有笑儿,你们都来了,咱们今天一块吃个团圆饭,人走千里,还是家乡好!”
这天的中午饭,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浓浓的乡音乡情,陶醉了爹妈的心,也让我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我知道,我的根在村庄。或许,多年以后,我也会像爹一样,回到村庄,寻找属于自己的魂。
故乡犹在,村魂犹在。我登上高高的黄河堤岸,面前的滔滔黄河水,似为故乡树魂。多情的母亲河,拍打了千万年回肠荡肚,仅仅是为了一个民族的胸膛。绷紧的弦从来没松弛过,弹奏一曲金戈铁马。打着旋的回水便是渡口,河面拓宽视野。这苍苍茫茫无边无际的摇篮,为了那永恒的一瞬,千年万年地追求不息,不管流浪何方,村庄的灵魂将追寻而去。此刻,我的耳畔又回荡起奶奶生前的话语:“村庄是有灵魂的!”
是的,村庄在,灵魂犹在!
【作者简介】平书宪,笔名丛笑,山东菏泽人,现居济南,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新闻工作者。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天津散文研究会、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牡丹区第十三届、十四届政协委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大众日报》《诗刊》《散文选刊》等,多部文学作品获奖并入选图书年选。
夜读楚辞
班承翔(广西)
至悲至乐无宫徵,叵奈天成识者稀。
我欲高吟山鬼曲,怎堪哀处泪沾衣。
红 叶
紫茎屏风号(广东)
西风不减香山叶,东麓落晖尽染楼。
一片枫林浑欲醉,三秋时节解千愁。
淮安方言专家朱小飞
潜心研究方言 守望本土文化
淮安日报
所谓“方言”,即一方水土上养育的一方人所操持的口头语言,也可称之为“地域口语”。方言是一座城市的魂,当你身处异乡,耳畔突然响起一句熟悉的乡音时,你的内心不免会感到亲切、激动,与那人之间的距离就会瞬间拉近,在朱小飞看来,这便是方言的独特魅力。作为一位研究了40年淮安方言的“老淮安人”,朱小飞对淮安方言有着深深地感情:“保护淮安方言就是守护淮安的历史文化,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淮安人应该做的。”
研究方言 始于偶然
戴着一副银色边框眼镜,身穿白衬衫,初见朱小飞先生时,他正安静地看着书,颇有一副教师的模样。果然,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第一份工作正是教师,也正是教书过程中遇到的一件事成为了他研究方言的开始。
受父亲影响,先生自小就喜爱看书。1978年,作为知青的他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那时候学校还没有规定用普通话授课,很多老师上课时都是用的方言。”他说:“我班里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总爱问我些有关方言俚语的问题,比如‘压折街’(形容街上人多,快将街道压断的程度)、‘青蛙子’(蛙发wái音)怎么写。虽然学生的提问无关课堂学习内容,但作为老师理应尽可能的给予解答。于是,从那时起,先生便萌生了研究淮安方言的想法,并付诸了实际行动。“说实话我一开始研究淮安方言是为了给学生们解惑,但是我越研究越感受到方言的特殊魅力,我被它深深地吸引,这一晃竟然已经有40年了。”朱小飞感慨。
沉迷其中 无法自拔
1986年,先生离开校园,被调到县文化馆工作。虽然不再有学生向“朱老师”提出有关方言的问题,但他并未放弃对淮安方言的研究。那时适逢全国“民间故事集成”、“民间谚语集成”、“民间歌谣集成”的“三套集成普查”,这使得先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比较全面地接触到地地道道的方言俚语。老实说,各乡镇的老文化站长,他们一个个都是民俗专家,肚子里有取之不尽的方言俚语,与他们交流时,先生便有意无意地加以记录。随着记录在册的方言俚语越来越多,先生已经不满足于方言的记音工作,方言俚语的探源想法开始越来越强烈,因此后来的汇编成册也就水到渠成了。先生所著的《淮安方言词典》、《淮安方言考》以及《淮安常用词疏证》成为了他深入研究淮安方言的最好证明,见证了他的探索之路。
传承文化 留住乡音
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如何有效保护地方方言一直是先生思考的问题。2019年,先生正式退休,退休后这两三年里,他没有沉迷于打牌下棋,喝酒聊天,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撰写新书《新匡谬正俗》。他对记者说:“汉语是表意文字,字有字理,词有词规,已是人所共知。可是现代汉语中,常常有不守字理词规之语,而这些词语多是方言俚语的记音之词。就譬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沉甸甸”、“笨蛋”等词,在他看来写作“沉澱澱”、“笨蜑”更为符合字理词规。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淮安人,从小就说淮安话,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大家讲普通话越来越普遍了,而方言使用者却有着逐渐减少的趋势,我认为收集、整理、研究方言是很有必要的。”看着家中书架上一排排整理成册的资料和文史书籍,先生感慨道:“方言蕴含着丰富的当地文化与民风民俗,是代代相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定程度上讲,传承方言,就是在传承一方水土的文化。“任由方言消逝却不加以保护,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但保护方言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诗意中国
《作家旬刊》编辑部
中国·城市狮龙文化传媒 主 办
主 编
陈 宏
主要栏目
小说故事
格律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投稿邮箱
zuojbjb@163.com
一本致力于推广优秀作家作品的刊物
一个为作家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征稿通知
《作家旬刊·原创版》长期征集小说、故事、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字数在5000字以内。投稿时请附作者生活照一张和200字内作者简介,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邮箱:zuojbjb@163.com。来稿超过10个工作日未见采用,可另投它处。
稿酬标准
作品发表12小时内,自然点赞数在20以上的,稿费20元;点赞数在50以上的,稿费50元;点赞数在100以上的,稿费100元。作品发表后,请作者主动加官方微信,以便领取稿费;作品发表12小时后不领取稿费,视为支持平台建设,不再第二次发放。
《作家旬刊》接受各地企业、各界人士赞助,赞助名单长期公布在文末“特别鸣谢”栏目。有意者添加官方微信:china69888联系(备注“赞助”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