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殿试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选才取士的制度。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选的贡士,称殿试。
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元无殿试。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一起统称为“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圣御亲临保和殿殿试骨牌 广州梦墨斋藏
广州梦墨斋收藏有一枚“科举殿试圣御亲临"骨牌,按今天的话来讲,它是一枚清代举科考试的准考证!
此牌长12厘米,宽2厘米,厚约0.2厘米,材质为象骨,呈长条形淡黄色。顶端打一小圆孔,用以穿绳佩戴,并刻有“科举殿试″四个深蓝色大字,中段刻有“圣御亲临"四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下方是“保和殿准试席三八三"九个同是深蓝大字。整个骨牌保存完整,包浆自然圆润,字体均为楷书刻就,庄严肃穆,尽显皇家气派。
圣御亲临保和殿殿试牌
经查阅相关资料,“圣御亲临"四字这里是指皇帝亲自莅临。“圣御″,寓意是古圣先贤、深仁厚泽、一统天下、治国理政之意,这里应指皇帝",亲临则是亲自莅临的意思。
“保和殿准试席三八三"指的是科举考试在保和殿试场中的第三八三座位。
保和殿,又称谨身殿、建极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在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位于中和殿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年间重修。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时候皇帝在保和殿更衣,平常册封太子或者皇后的时候也在保和殿庆贺。到了清朝,保和殿就变成了皇上赐宴的地方,过节的时候王公贵族们都在保和殿接受赏赐。到了乾隆年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了保和殿,保和殿也就成了殿试的地方。
保和殿在过去读书人的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就像我们今天的最高学府清华和北大一样。
广州梦墨斋收藏的这枚“圣御亲临保和殿殿试″骨牌,市场上十分少见。殿试牌就如今天的准考证,考完试是要被官方回收的,故流落民间的几率很少,更何况是“圣御亲临保和殿″这种等级特别高的,可以肯定这物件虽小,但它的文物和历史价值甚高,它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实物见证,因其珍稀,固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阿牛哥整理)
2023-10-31于古端州
李桂强书法
自静其心延寿命
无求于物长精神
责编:文隽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