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年
530多年前的明成化七年(1471年)秋,夹带大量泥沙的黄淮水,涨入新庄闸进入里运河,不久又突然自行退走,泥沙沉积滞留里运河二十余里,河床抬高,舟船不能行。此时正值漕运旺季,为了不影响漕船北运,漕官不惜耗巨资筑坝,进行盘驳翻坝。所谓盘驳(又叫车盘),是将漕船粮食卸下,将空船用人力畜力牵拉,拖拉过坝,然后再用人力将漕粮装入原船运走。
当年,为了漕运照常进行,在清江大闸以东、靠近水渡口的地方筑了仁、义二坝,以提高大闸以上航行水深,漕船在此盘驳过坝,再经新庄运口进入黄河北上。后来,清乾隆以后,即将仁、义二坝称为老坝,也就是水渡口东侧、大口子北边古黄河堤段。
明弘治七年(即1494年)黄河北段有一支流,被刘大夏所筑太行堤所阻断,致黄河全流夺淮,从此淮泗流域便开始频繁遭受大规模蹂躏。在黄河夺淮的数百年中屡屡溃堤,给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黄河在水渡口老坝决口,是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一次。
这年八月,淮阴区及上游徐州邳县一带连降暴雨,大量的降水汇入黄河,水位迅速高涨,岌岌可危。八月十九日卯时(晨5—7时)古黄河老坝堤段(即仁、义二坝处)终被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冲决,决口迅速扩大,至晚已增至七十八丈混浊的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呼啸而出,洪水当即冲决其南面的里运河堤,又继续奔腾南下,冲溃宝应、高邮一带运河堤岸,里下河地区尽成泽国。而首当其冲的淮安(今楚州)山阳县更深受其害,钵池山、板闸、河下等地水深八、九尺,淹死人畜无数,无家可归者数以万计。
严重的灾情使清朝统治者惊慌失措。南河总督(专管水利的官员)吴嗣爵面对七十八丈的大豁口竟无计可施。这时他想起了著名的水利专家高良涧人郭大昌,急聘其全权负责堵决大事。郭大昌受任之后,调取了清河、山阳两县民工数千人,于九月初八开工,至当月二十八日,共用二十天时间终将决口合拢,计用银十万二千两,比吴嗣爵预计期限五十天、限银五十万,少了一大半。吴嗣爵奏报皇上,三天后,乾隆派钦差到清江浦嘉奖了郭大昌,并免除清河、山阳等四县赋税。
此后,这段被堵决的堤坝被称为“老坝口”,坝口下被洪水冲涮成的大水塘便叫“大口子”
2015年3月1日《淮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