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阆中游记(外一篇)
— 林居正(海雨天风)
中国古城阆中,四城首推,久负盛名。负阴抱阳的风水,华夏首屈一指;钟灵毓秀的地理,千年人才辈出。因地处战略要塞,三国时期张飞驻守于此,唐朝时期四大亲王镇守于此。因鬼斧神工、天地造化,嘉陵江在阆中段自然形成了太极圈,是举世无双的宝地。阆中深受唐朝国师袁天纲、李淳风的挚爱,不仅斩龙于斯,“金针铜钱定龙穴”于斯,而且,终极归宿于斯。
复兴十二年,岁在癸卯深秋桑落。退休初游首选古城阆中,飞重庆逆上阆中。下榻阆中书院和本源堂,入骚人墨客和旅游大军伍。闲暇徜徉阆苑大街小巷。在双栅子街上中天楼前,邂逅鹏城同事晤数言,均是休后游历名城,英雄所见略同。看来携妻起大早,历三个时辰纵横四千里,星夜兼程不虚此行。事实上,我神往已久曾作《阆中赞》:
负阴抱阳的神奇
袁李斩龙的传说
天人合一的和谐
古今传承的美丽
千年不老的古城秘密
川流不息的嘉陵波涛
蟠龙山奇天宫院威灵
中天楼巍峨地理第一
江山多娇人才辈出
文人墨客群贤毕至
大佛寺里晨钟暮鼓
状元坊下熙熙攘攘
嘉陵江渔火晚舟
推背图预测古今
多情阆中江山锦绣
风流阆中举世无双
在阆中大街小巷漫步,我们走马观花的游览大名鼎鼎的中天楼和状元坊。中天楼又名四牌楼,独一无二的风水坐标。唐朝袁天纲规划建设。南北西东高悬的 “中天楼”,分别由四大书法家苏轼、颜真卿、米芾和邵景仁书写,甚为壮观。进入中天楼,抬头可观望顶天花板中心的太极图与天空二十八星宿的方位。二楼是供奉着手执先天八卦的人文始祖伏羲圣象。上三楼则居高临下,是观赏阆中古城的“瓦片”的最佳地方!
看到二十八星宿,就想到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河图洛书,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而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河图” 的这个“河”,本意指“星河”,星河,银河、宇宙也,寓意极多极广,玄妙无穷,深奥无尽。“洛书” 之意,其实就是“脉络图”,是表述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图案。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济,阴阳相抱,相互为用。
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照,它们有着密切联系。而河图洛书的来由,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最早收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2014年11月11日,河图洛书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均呈蟠龙蜿蜒之势,中天楼为城池中心,取意“天心十道” !传说中天楼是洞天福地之 “天帝藏书”处,为阆中风水第一楼。然而,作为国师,袁天纲大师身负使命。中天楼原本根据风水中天水法而建,若堪立癸山丁向,十道水汇合成中天水而去,以锦屏山作为中天楼的案台,那中天楼与阆中古城自然风光将是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无可挑剔。
清代诗人金兆麟这样赞叹中天楼:“ 泠然蹑级御长风,境判仙凡到半空,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登临雅与良朋共,呼吸应知帝座通 ”, 以应 “天心之道 ” 之喻。现在看来,如果中天楼取向锦屏山,那更是一番美轮美奂的景象。
状元坊巍峨耸立,牌坊上镌刻着阆中四位状元的芳名,唐朝尹枢、尹极兄弟状元,宋朝陈尧叟、陈尧咨兄弟状元。在中国科举制度1300年之中,四川共出19名状元,仅阆中一县四位,五分之一强。我想这应该与阆中人杰地灵、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分不开。导游小姐十分骄傲地说,贵州全省仅仅有3名状元。我也告诉导游: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山东是全国状元大省,分别出状元 60人、54人、37人、33人、30人。
特别有意思的是,阆中状元尹枢71岁中状元,9年后病逝,他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二陈”状元则是因为一文一武,以“文武兼备”而闻名,而他们的另一位弟兄陈尧佑,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诗人、书法家,更有“贤相”之誉,故而阆中市内有三陈街,即因此而命名。
阆中的状元洞,即陈氏兄弟状元的“读书岩”,位于大像山上,就是北宋阆中人陈省华为避城市喧嚣,将其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安置在此读书而得名。后来尧叟、尧咨高中状元,遂被人称为“ 状元洞 ”。大文豪苏东坡赴京应试过阆中,因有感于陈氏一族能文能武,尧叟、尧佐官至宰相,尧咨善骑射,官至节度使,成为将军,故在读书岩上题写了“将相堂”三个字。其实,阆中状元洞更是一处极佳的风水宝地,磁场极强,值得人们游览。
中国的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治国安邦人才,构成了统治集团从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支柱。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历史奇观:状元们以文得名,而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除杨慎、柳公权等几位获得较高的成就外,大多数人都文绩平平,难传千秋。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唐宋两代 265名 状元中,苏轼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无一人摘取状元挂冠。
游览阆中,不能不提袁天纲、李淳风大师斩龙故事: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太白金星在白天接连出现,宫廷禁苑、街巷阡陌又谶(预言、预兆)和谣言传说大唐三世而易其主;太宗诏袁天纲以访其事,袁天纲曰:“ 臣观天象,西南千里外,王气盛,其兆遂成。” 帝曰:“如何?” 袁天纲曰:“ 测步王气之所,毁其形,则王气自泄 ”。帝许。袁天纲自长安越秦岭入川,次隆洲(即阆中),察大小蟠龙山地带瑞气环绕,祥云升腾,为王气之源,令甲士于蟠龙山张家垭开山凿石,时山脉凿破水如赤血,流经三年不止,由此隆洲王气败泄,现留”断龙脉遗址—锯山垭20米长、5米深一个凹面”。
尽管中国不少帝王有断龙脉保家天下的做派,秦始皇如此,李世民、朱元璋如此,蒋介石也如此。不过,人世间要失去的东西,终究要失去,终究不是应得的。失不去的东西,终究是失不去的!
袁天纲、李淳风因奉命寻龙、斩龙到此,斩龙之后,却深深热爱阆中这块风景宜人、钟灵毓秀的神奇大地,于是才有后来“金针铜钱定龙穴”的九龙捧圣风水宝地“天宫院”,以及袁天纲墓和李淳风墓。
根据袁天纲故居图片介绍,阆中古城北面蟠龙山源自“华夏祖脉 ”昆仑山大巴山余脉,得嘉陵江水一路欢腾护送,于城北形成天然屏障,为城之靠山。城东西南之锦屏山、鳌峰山、黄华山、白塔山拱卫城池。嘉陵江水在城北玉台山沙溪场 “入水口” 之后,数条支流汇聚,状若 “ 九龙朝圣 ”,偎城抱廊、绕古城三面,从蟠龙山东侧 “出水口”,形成一个巨大的U型“ 玉带 ”,天然形成“ 丽水成垣 ”和“ 金城环抱 ”得绝胜之地。
作为历史名城,阆中文脉十分久远。阆中城北之玉台山(玉台)、灵台山(灵台)、云台山(易台),是阆中上古王者和古萨满文化的三神台,一个类似于成都广汉三星堆的三神堆文化格局。这三神台是天地中央之象征,乃仙道之祖源,也是阆中上古华胥氏之国伏羲文化和萨满文化的反映。根据阆中《名城研究》:秦汉时期,阆中城开始由玉台山下移,逐渐形成东蟠龙(左青龙)、西天河(右白虎)、南凤凰山(前朱雀)、北玉台山(后玄武)的四灵四象城市人居格局。玉台山仍是阆中土著的神山、神台。
东汉张道陵于云台山创五斗米道后,便将玉台山作为神道“道场”,三国时张鲁从汉中退守阆中被曹操封阆中侯后,玉台山成为天师道的神道道场—玄都玉京,阆风玉台成为象征道教三清圣境玉清天的神圣之所。张鲁降曹后,张鲁之侄张盛将阆中玉台山及云台山道教文脉带到江西龙虎山,阆中道教文化向江南传播。六朝清整道教后,形成了以 “三清” 为核心的道教神系,玉京玄都成为道教最神圣的神祀之地,玉台山也赋予了更神圣的宗教文化内涵,为道教玉清天之象征,阆中阆苑成为天师道的祖庭神都。
同时,阆中有七位地位显赫历史名人:他们是“中华史母”华胥,“天文数学先驱”落下闳,“古稀状元”尹枢,培养、造就一门四进士的陈省华,以及范目和蒙家的蒙元亨、蒙应瑞将军!
未来阆中之前和刚来阆中之际,看到大街小巷“张飞牛肉店”,我以为是侯爷张飞特别喜欢吃牛肉!事实上,阆中牛肉根本与张飞没有半毛钱关系!再说,三国时期重视农业,国家禁止杀耕牛,别说张飞吃牛肉了!这都是清朝时期回族人买牛肉聪明的“噱头”!
阆中滕王阁与南昌滕王阁一样,均为唐朝滕王李元婴所建。滕王是李渊之子,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封滕王。李元婴在其山东滕州封邑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 ,民愤极大。李治只好将他贬为苏州刺史,后转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此时,他恶习依旧。永徵四年,他又选址赣江之滨,广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云天的楼阁,这就是王勃笔下的滕王阁了。高宗679年,李元婴改任隆州(阆中)刺史。在山高皇帝远的阆中,他依然按宫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处规模宏大的行宫,这就是杜甫诗篇中的阆中滕王阁。其实,这一调动是李治对他言行举止的又一次警告,但他依然骄奢放纵,并没把警告放在眼里。
据《舆地纪胜》记载:他一到阆中,就以 “衙役卑陋” 为名,大修宫殿高楼,称“阆苑”,又在阆中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在阆中五年,竟乐而忘归长安。
当然,因王勃《滕王阁序》实在名气太大,加上阆中滕王阁不能上楼观赏等缘故,所以,阆中滕王阁名气不如南昌滕王阁!事实上,阆中的滕王阁与其所在地的玉台山的文化底蕴,则远超南昌的滕王阁!
滕王阁因滕王而建,王勃《滕王阁序》和杜甫《滕王亭子》则因滕王阁而写,但对于我来说,更喜欢范仲淹真情流露的《岳阳楼记》:
喜欢,
王勃的《滕王阁序》,
因为它,
洒脱飘逸,
辞藻华丽。
从,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到,
物华天宝,
龙龙光射牛斗之墟。
更有千秋华联,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然而,
更喜欢,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因为它,
深邃厚重,
忧国为民。
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特别有其流芳百世真情的流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才是民族脊梁的典范!
这是范家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于是才有了,
对横渠四句赞叹: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有如此人文的积淀和独特地理风光,引无数英雄、风流人物,文人墨客游历阆中,自是理所当然的。其中,大文豪杜甫对阆中情有独钟。他先赞山后赞水,再赞楼最后赞亭子。其《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一首赞山不够,又来第二首赞水《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这还不够,杜甫再来赞楼—《中华光楼》:巍巍千载镇江楼,阆苑风光一望收。绿水青山绕城廓,朱檐碧瓦卧江流。 剑门浩气荣新市,巴岭雄魂铸古州。 蜀汉胜迹今历历,凭栏阅尽几春秋。说实在的,华光楼的确是阆中古城光景最佳的“制高点”,江城如画尽收眼底,不愧为阆苑第一楼!杜甫最后赞滕王阁—《滕王亭子》。当年杜甫来到阆中,上了这滕王亭子就留下了首诗,现在用草书的形式刻在了墙面上: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可以想见,古时文人墨客,游览胜地,用时、用力、用眼,更用心!岂是吾辈凡夫俗子,随大流走马观花,心直快人云亦云。然而,有道是,读万卷书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用心感悟!
有人说:因一个人爱一座城。但对于我喜欢阆中,全在阆中的山水、阁楼、地理与风光!如果阆中不是满街的牛肉,我应该是热爱阆中了!因为我出生于“人人观世音,家家阿弥陀”的福州乡下,从小不吃牛肉,而且,对牛肉的气味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因为观世音菩萨劝人不吃牛肉!
《绽放在天空上的精彩》
浏阳是一个神奇地方,她有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剧院,估计全球独有,名贯四海号称天空剧院。其卓尔不群在于剧院不仅可以观看地面的表演,更多观看独一无二的空中表演,视觉盛宴在于天空!天空剧院位于浏阳市锦程大道1号,地处浏阳河畔。整个剧场外形宛如一只振翅高飞、色彩斑斓的蝴蝶。原先是浏阳花炮观礼台,整体分为剧院区、河畔区、南北草坪区、广场区、内街区等。其中剧院区可以容纳9000多名观众,以文旅焰火表演为核心,结合人文展示,极力打造“相邀浏阳河,周末赏焰火”品牌。
浏阳是一个传奇地方,她则因流羊而得名,缘羊停驻而筑城,取诗经浏水清矣,冠山南水北为阳!浏阳湘东之古郡,乃华夏之名城。浏阳是举世闻名的花炮之乡,而浏阳花炮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浏阳花炮更进一步产销全球。为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自1991年3月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国际烟花节。第一届湖南国际烟花节在长沙举行。尽管那时候烟花燃放技术有效,但是数万发烟花射向天空,瞬间化作漫天花雨,光彩照人,留给国内外嘉宾炫目盛宴,取得圆满成功。第二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艺术节移师产地浏阳举办。据《湖南日报》报道,在花炮之都的天上人间,灿烂的花海,悦耳的音乐,各式各样的宫灯,灿若群星,将花炮节推向高潮。
至今,浏阳共举办了14届花炮文化节。随着烟花设计、造型,制作工艺的日臻精妙绝伦,以及烟花燃放技术的不断提升,每届烟花节推陈出新、精彩纷呈。第一届“中国宫灯红满天”,第二届“焰火表演上央视”;1998年第四届,电子点火首次亮相,在技术保障燃放安全;而2001年的第五届推出“烟花瀑布”,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第七届“融合世界文化”,将“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等移天缩地“整体搬移”到浏阳河的上空!第九届“点燃梦想,祝福祖国”,让万千观众热血沸腾。2011年第十届那一场烟花节,一条由焰火组成的长200米、宽30米、离地面30米的天上“浏阳河”时而激流奔腾,时而舒缓如歌,形成巨幅画卷—“美丽的浏阳河”空中缓缓展现,再创浏阳花炮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从此写入人类历史的史册!
而第十五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文化节,将于2023年11月3日—4日在浏阳天空剧院举行。
如果说,烟花是绽放在天空上的精彩,是浏阳骄傲。那么,作为千年古县,浏阳更有历史、人文、地理的十分厚重。正如海雨天风、宋立安的《浏阳新赋》所描绘的:浏河西流,钟灵毓秀,龙蟠虎踞,人才辈出。先驱嗣同,戊戌君子,喋血成仁;党魁耀邦,高风亮节,气贯乾坤。胡子将军,赤胆忠心,威震天山。首道王道,疆场豪气,魂归道吾;佩云李贞巾帼琼英,圭斋才常名冠东西。在沧桑大地倔起民族脊梁,为炎黄子孙铸就中华魂魄。
浏阳,缘人物而玄览,状精蕴以思纷。石霜寺庄严而显灵光,奎文阁清华以湛美意。大围山天子志气,明珠翡翠郁郁葱葱。古风洞幽幽邃邃,象形山鬼斧神工,玄奥天机。巨狮扰民惊动天仙,天子湾传说神龙见首,南岳圣帝驻筚青阳留行宫;江仙得道孝子感天,香火万年;城隍侯爷浩然正气,威镇浏阳;浏阳河畔升冲观,药王孙思邈求仁修仙;欧阳玄高深莫测,难言其妙;娄师白意境清新,难画其神。红嘴相思鸟,婉转动听;珍品菊花石,栩栩如生。
然而,浏阳“一朵花、一首歌,一条河、一块石”的四个一,不能不让人想起这样诗句: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
一朵花—烟花,历史上有许多赞美的诗词,比如,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又如朱淑真在《元夜》中描写: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一首歌—《浏阳河》曲调优美婉转,带着浓郁的湖湘风情,已经成为浏阳的一种文化符号。其歌词脍炙人口,老百姓耳熟能详,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领导人民取得解放的感激之情。 《浏阳河》穿透了数代人的岁月,回荡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
一条河—浏阳河,浏河霸气逆西流,赢了多少东逝水!浏水母亲河霸气侧流,大地孕育文韬武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然而,烧红莲斩龙脉,岂可压制天地正气,扶摇直上;血洗浏阳赶尽杀绝,岂能阻挡热血浏水西去,浩浩汤汤!
一块石—菊花石,“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的天然稀世珍品,产于湖南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其“花 ” 蕴育于二亿多年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其花型酷似异彩纷呈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纹理清晰、界线分明、神态逼真、玉洁晶莹、蔚为奇观。菊花石经千百年来世代遗传的石雕艺人巧夺天工的雕刻,便形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艺术珍品。
千年古县,一河诗画;千年烟花,一鸣惊人!相信,浏阳的人文、山水、烟花完全可以征服许多文人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