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有这么一群老兵,他们不顾年老体弱,带着战友们的嘱托,不远千里万里,从全国各地、从海外会聚故城西安,又不顾舟车劳顿,风尘仆仆,马不停歇的来到了第二故乡——渭北高原的澄城县,就是为了了却半个世纪以来的心愿:再看一看第二故乡;再看一眼长眠于这片黄土地上的好兄弟、老战友、老连长——张振球烈士。
勤劳淳朴的澄城人民,张开了双臂,热情的欢迎他们重返故乡。
一九七二年的五月三十日,驻扎在澄城县西河的原四十七军四二二团八连连长张振球,在组织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中,面对突发意外,临危不惧,为了掩护战士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张振球烈士,血洒练兵场。半个世纪了,澄城人民及他的战友,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追思他,敬仰他。
九月一号一大早,在爱心人士田晓敏、侯翠利的陪同下,老兵们来到了澄城县烈士陵园,开始了期盼已久的为烈士扫墓、祭奠活动。澄城县委宣传部、党史办、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领导及烈士陵园全体员工,在陵园门口迎候他们,并一同参加活动。
全体人员神情肃穆,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长眠在此的六百多位革命英烈默哀致敬;随后缓步来到张振球烈士墓前,清理杂草和落叶,擦拭墓碑。老战友、烈士的同乡、时任团政治处干事的周颂雅,带来了取自家乡岳麓山的土和白沙古井的水,撒浇在陵墓上,以表达家乡人民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大家面向烈士墓,列队肃立默哀三分钟,并向烈士敬献鲜花,告慰烈士忠魂,寄托对烈士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
时任八连文书、专程从海外回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易庆东,代表战友们诵读祭文:
老连长,我是文书易庆东。今天,我们一行六人带着战友们的嘱托,看你来了!
半个世纪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们这些你当年的老战友、老部下,曾与你摸爬滚打在这片渭北高原的黄土地上,然后就解甲归田,天各一方,四海为家,而你却血染黄土,长眠于此。
一九七二年的五月三十日,是战友们终生难以忘却的日子。这一天,你为掩护战士,用血肉之躯挡住了近在咫尺的手榴弹爆炸的弹片,壮烈牺牲,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二十七岁。
我们作为你的战友,目睹了你临危不惧,英勇献身的全过程。关于你的一切美好记忆,都存在于空气之中,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你远逝的画面,依旧清晰可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触摸到你跳动的脉搏,仍然能感受到你呼吸的频率。
你是爱兵模范,你用生命诠释了我军“官兵一致,尊干爱兵”的光荣传统和政治原则。虽然你已离我们远去,但你那种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
安息吧老连长!安息吧我们的好兄弟!
易庆东在诵读祭文的过程中,数度哽咽,他饱含深情的叙说,牵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的心,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最后,老兵们用军人特有的方式,列队向老战友、老连长张振球烈士致军礼,以表示对烈士最崇高的敬意!
墓地祭扫结束后,大家回到了陵园会议室,举行了一个简短、庄重的追思会。
老战友们逐一发言,从不同的方面,追忆烈士生前的点点滴滴。讲到动情处,几度哽咽,潸然泪下,现场的其他人都为之动容。
通过他们的讲述和回忆,使得张振球烈士的事迹更加清晰和详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说服力。
张振球烈士,一九四五年十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人,一九六三年一月入伍,一九六六年入党,生前任四十七军四二二团八连连长。一九七二年五月三十日,连队在澄城县东丰洛村临时驻地附近,组织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时,突发意外,为掩护战士壮烈牺牲,时年二十七岁,被追记二等功。
张振球烈士是个孤儿。在他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他出生半年后,母亲又弃他而去,远走他乡。从此,他成了一个举目无亲的孤儿。乡亲们可怜这个孤苦伶仃的伢子,东家喂一口奶,西家喂一口粥,就是这样艰难的度过他的婴、幼年时期。在他七岁的时候,一位姓黄的老年夫妇认领收养了他,这时的他才有了一个家和一个比较安稳的生活环境。
婴、幼年的不幸,家庭的贫困,使他过早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磨炼了他“吃的苦,霸得蛮”的坚强意志。
一九六三年元月,十八岁的张振球怀揣保家卫国的理想,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视连队为家,视战友为亲人。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军事技术,苦练杀敌本领,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逐步成长为连队训练的尖兵,被部队委以重任。先后担任过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入伍八年后成长为一名正连职军事指挥干部,成为全团最年轻的连职干部之一。
张振球老连长,无论是担任副班长,还是逐级升任为连长,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在战备训练,国防施工,营房建设等方面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跟我来!跟我上!”。在他和连队指导员的密切配合下,带出了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团结向上,敢打敢拼的队伍,成为团队基层建设的排头兵。
张振球烈士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澄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贺副局长,赞扬这次活动准备充分,组织有序,效果良好。他用“感动、感谢、感怀”总结这次纪念活动:
张振球烈士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
感谢您们千里迢迢来到第二故乡,参加祭奠张振球烈士活动,并提供了烈士详实的英雄事迹!
我们感怀英烈的慷慨捐躯,将弘扬英烈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上下功夫。
九月二日上午,老兵们又驱车来到了当年八连的临时驻地——东丰洛村,寻找当年的投弹场、张连长的牺牲地。遇到村民,说明来意,没想到老乡们对张连长依然记忆犹新。当年张连长为掩护战士,壮烈牺牲们的英雄事迹在当地流传甚广,上了年纪的人都知到,即使年轻的人也是听着张连长的故事长大的。
一位王姓老乡自告奋勇地带老兵们去现场 。他们沿着塬畔畔上的庄稼地,迈着沉重的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清风吹拂,郁郁葱葱的玉米地绿浪翻滚,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子挂满枝头;果园中,香气扑鼻的苹果、梨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在微风的吹拂下微微点头,仿佛是在欢迎这群远道而来的老兵。
走着,走着,老乡指着临近的沟边说:大概就在这儿!经过几位当年八连的当事人反复确认,终于确定了实际位置。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东丰洛村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这儿的地形地貌没有大的变化。沟还是那道沟,梁还是那道梁。沟底五一水库碧波荡漾,远处黄龙山脉连绵起伏,近处黄土塬阡陌相交,老兵们反复仔细辨认,确定了当年掩体的位置;被救战士被张连长扑倒的位置;手榴弹爆炸后张连长倒下的位置;成绩登记员隐蔽的位置等。
望着这一个个确认的位置,往事就像一慕慕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仿佛硝烟还没有散去,手榴弹的爆炸声犹在耳畔。此时,现场悄然无声,万籁俱寂,大家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熟睡的老连长。于无声处,唯有泪水默默地流淌。
老兵们以熟练的军事技能,标定好现场的地理方位,拍摄了照片,勾勒出现场草图,然后面对张振球连长牺牲地,深深鞠躬,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此之前,老兵们还驱车来到了澄城县樊家川村,实地感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独特魅力。这里川道地貌独特,洛河穿村而过,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龙首渠引洛古罐区”所在地。他们走进村史室,参观龙首现代农业产业园,游览龙首坝文化景区,无不感叹樊家川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史馆,留存着乡愁,浓缩着过往,记录着现在,寄托着未来;田间地头瓜果蔬菜飘香,硕果累累,到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龙首坝,横断洛河,气势宏伟壮观,这些都为老兵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们赞美故乡,愿故乡的明天更美好,人民的生活更幸福。
始于三年前的“寻找英雄,怀念战友”活动,暂告结束。老兵们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会回来,再看看故乡,再祭拜烈士!
活动的主要发起人,四二二团原参谋长孙赤兵老首长感言到:这次我们一路走来,愈发懂得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烟云却能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加至臻醇厚。英雄生当坦荡,死亦浩然。面对历史,每个人都很渺小;面对烈士,我们都是幸存者。对历史葆有敬畏之心,对烈士应有敬仰之情。
让我们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