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长的不是很高大,年轻的时侯身体长得很单薄,我长这么大没有参加过所谓的体力劳动,也没有干过农活儿“摔打过”。生产队很关照我,先是让我参加“挖小河沟”的工作进行锻炼;后来村里成立“打井队”,又让我参加打井的工作;二年以后打井工作完成了,又让我参加村里成立的建筑队,我又拿起“瓦刀”学起“泥瓦匠”;我也曾响应党的号召:“一定要根治海河”而参加了挖河工作。之后,生产队搞“富业”,成立了小工厂,生产汽车零件,又让我担任“业务员”出外跑销售,一直到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我又和妹妹家一起投资,成立了乡里的第一家塑料台布厂!后来有很多人跟着学,先后成立了很多家塑料台布厂!几年之后,根据我们家乡的发展规模,被有关部委评定并授于北石槽乡为“中国台布之乡”!在此期间,父亲看到我们的努力非常高兴!一直在支持着我的工作,并给予很多的鼓励和指导!
在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我们刚刚回到老家的那些年,由于连年干旱,当时又无深井,河水干枯无水浇田。所以粮食产量一直很低!生产队交完“公粮”之后,每人每年只能分到三、五十斤的小麦!秋收之后每人也只能分到一百多斤带皮的“粮食”!只靠着生产队所分的这么点粮食怎能够吃?人们为了生存也只好想尽办法来维持!当时每年都有“挖大河”和挖小河沟的“公务”。虽然说此种工作又苦又累,但是能够吃饱饭,同时又能为家里人节省下自己的口粮!还能为“根治海河”出一份力!所以人们都积极响应号召,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我自知体力不足、力不从心,又不会推独轮车,初时只参加“挖小河沟”的工作!1972年的秋收过后,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在山东省境内“四女寺”挖大河的工作!参加这次的挖河工作,这是我有生以来最为强劲的锻炼!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艰苦奋斗,力争上游!”再后来,我也曾以“子承父业”去过文安县、青县、天津郊区,也去过东北地区展示“锯锅锯缸”的手艺!还去过天津南大港拾苇子!
记得那是1971年的春节期间,听到有人说天津南大港那里有个大苇塘,里面生长着很多的苇子,因为苇子生长在水中,所以要待到冰封雪地的季节才能收割。春节之后的这个时间苇子已经收割完毕了,又听说每年收割时会丢下很多的苇子。正好父亲计划翻盖老房子,我知道家里的资金不是很充足,我想前往捡些苇子回来用以房顶编苇笆。多多少少也能减轻父亲的压力。向父亲母亲请示后,起初二老不同意。母亲说:“春节还没过完呢,正月十五马上就到了,待过完元宵节再说吧!”父亲也说:“南大港离咱家有二百多里路,苇子很轻是‘飘载,不好运回来,你又不会驾驭独轮车,又没地方借来小拉车,拾苇子是非常辛苦的活儿还是别去了”。后来我联系了几个人,大家都愿意去,其中还有父亲的友好乡邻崔仁堂爷爷,当年老人家已经有50多岁了,身体很健康,还担任着我们生产队的队长!老人听说我要去拾苇子,而且正在组织人们伙同前往!所以找到我说想同我一起去。我的大兄弟吉林也要去、还有干娘家的二弟弟崔占成也愿意同往。当年吉林17岁,而干兄弟占成才15岁。还有几名小乡友,一共有八个人,按年龄说只有我正青春,其他人可以说老少不一!父亲看到我拾苇子的决心很大,同意了我的请求,但是父亲嘱咐我说:“你组织这么些人去拾苇子,并且大多数还是孩子,这是十分艰苦的工作!苇子捡多捡少不要紧,安全是第一位的,你一定要将人们都平平安安的带领回来!这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我们于当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每人推着一辆独轮小车并带足干粮及用具便出发了!由于同去拾苇子的人员,年岁参差不齐,特别是还有几位小伙伴是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他们哪里走过这么远的路?半天的时间还没有走到离家只有七十里路大城县的县城,他们就喊累走不动了。我和崔仁堂爷爷商量着、试着将两辆小推车并排用绳子捆绑在一起,这样就变成了双轮小拉车了。然后两人一组,一个人拉着车,而另一个人可以平躺在铺着棉被的、被改造而成的小拉车上面,舒服极了!待到拉车的人走累了又可以交替换人拉车。这样一来大家都兴奋起来了,几乎是在小跑着前进,行速提高很多!看来,人若是高兴起来就不觉得累了!这样,天很晚了我们赶到了唐官屯。再往前行走几十里路就到苇塘了,但是再向前走,道路就不熟悉了,天色已晚又不好向人打听,我们只好住进公路旁边的一个大车店里,连吃晚饭带住宿,我们每人花费伍角钱。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按照店老板指导的路线,动身前往南港大苇塘!近午时分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大苇塘里冰封雪地、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塘里的苇子基本上都收割完运走了,但断断续续的也有长着的苇子,也有很多丟弃的割下来的苇子。我们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将车停下来。我说:“大家赶紧拾苇子,天黑之前我们要在这里用拾来的苇子搭建一个草棚,还要在冰面上铺上厚厚的苇子,今天夜里我们就睡在这里!希望大家拾快些,多拾些苇子,不然草棚搭不好大家会受冻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薄冰之处千万别去!”就这样,大家放下“行李”各自推着独轮小车到苇塘里的四面八方拾苇子。天黑之前我们用拾来的苇子搭建了紧挨着的两个草棚子,在草棚里的冰面上铺上厚厚的苇子草,四个人睡一个棚子!虽然说是在寒冷的冬季里,又是在冰冻的大苇塘里,但是我们用苇子垛成的草棚子,夜里睡在里面也没有感觉到冷,睡起来倒觉得很甜美!可是天还没亮,我们都被苇塘附近村庄的鞭炮声吵醒了,才想起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话儿,有人说,今天“起小五更”应该吃水饺,中午应该吃元宵。可是,我们今天在这儿吃什么呀?这时候我已经穿好衣服站在草棚外边,我安慰大家说:“天还早,你们都躺着再睡一会儿,今天我给大家展示一下厨艺做点好吃的!”说完我拿着斧子提小铝锅和一个大铝盆,又将在路上捡来的几块砖搭起“炉灶”,又选择一处干净的冰面,用斧头刨了一大堆冰块,先是烧点温水洗了洗手,然后又烧开一锅水,将随身带来的玉米面和少许的食盐放在盆子里,用开水将玉米面烫半熟,然后用手攥成“嘎嘎”(小面团)再用开水煮熟,这样美餐就做成了!我将人们喊叫起来,有的人用碗、有的人用茶缸子将所谓的嘎嘎汤盛在里面,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感觉还很香甜。我说:“今天的日子我们谁也不要忘记!1971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是在苇塘里度过的,吃的美味佳肴是手攥嘎嘎汤,好吃风味独特”!大家都高兴的大笑了好一会儿!
苇塘里面丢下的苇子很多,我们很快就拾了一大堆苇子,好似一座小山包!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体力,能推多少就装多少。然后,各自推着滿载的苇子离开苇塘,又两天的时间,我们八个人全部平平安安返回到北石槽村!那次拾苇子,我们来回用了五天的时间,每个人推回来一大车苇子!虽然说都很累,但是人们还都是非常高兴的!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这是在那个时代才特有的经历,它在我们的心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代的年轻人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不知道当年的困苦。都会觉得我们很傻,受这么大累、遭这大罪换回来的只是一点点苇子!能值几个钱?可是,在当时的困难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艰苦奋斗!这些苇子在当年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我们拾来的苇子用在不久之后各家盖房“编织苇笆”所用!那时侯用苇笆上房顶是最好的选材,苇子不易腐烂、经久耐用,当年用苇笆上屋顶的房子,现在还有几处仍然矗立在我们的村中!
时间很快就到了一九七六年,我们家乡有的村庄半明半暗地搞起副业!主要是生产一些汽车零件,电瓶卡子和汽车铜套等等!生产的这些产品,必须要将所需用的铜原料化成“铜水”来铸造,这样必须得用熔点很高的煤炭。我们这里的燃料公司根本进不来这种煤,只能去很远的保定市去购买!当年,我们这里还没有硬化公路,交通实在不便利!当年农村也没有汽车也没有拖拉机,大多数的生产队只有一辆牛车,有马车的生产队也很少。最好的、最经济的办法只有用自行车去驼煤!那时我们这里有一种特制的载货自行车,称其为“大水管自行车”。这种自行车的“车架子”是用自来水管焊接制成的,自行车的车轮和内外胎都是特制的,这种特制的自行车载重量很大!当时在全中国可能只有我们这里才有这种“自行货车”!如果一次能驼回三百多斤的煤,就能有十二元钱左右的利润!这所谓的利润就是那累死人的“运输费”!但是,就是挣这种运输费,在当时却被看作是“投机倒把”!人们也只能或明或暗寻找机会去搞!村里的干部们也睁只眼闭只眼的“没许着”!
我们村离保定市有180里的路程,而且有一多半是乡间的小土路!路虽远,可是只有去保定市才能买到山西省的“阳泉大渣”!但是,去保定市买煤再驼回来,这在当时不是“光明正大”的。我每次去驼煤都选在集市的前一天向领导请假,然后在午夜前出发,第二天的早晨就能赶到保定市郊!因为我每次买煤时都会联系好下一家。所以每次去买煤都能很快买到煤炭!如果一路“顺风”,待到第二天的夜晚就能返回家中!可是,不管驼煤有多么累、多么困,第二天的早晨起来还要坚持去上工,为的是露露脸,晌午干活回来了,下午在家睡大觉,这样影响还会小些。可是,这种劳动强度极大的所谓“生意”,一路之上被盘查得非常严格!一不小心被查到,煤就会被全部“没收”!不光是白受累,连同本钱也给搭进去了!
有一次,我伙同重修叔叔一起去保定驼煤。在回来的路上正赶上“五一大检查”!一路之上,凡是经过的乡镇都有很多的带着“红袖标”的检查人员站岗!查看着过往行人,凡是带有数量较多的物品都要被查询。当检查人员看到我们驼的很重的煤,将我们拦下来询问,我们说买的煤是用来烧饭的。还好,检查人员没有难为我们,放行了!可是当我们到达高阳县城时,马上就警觉起来,只因为这个地方管制得特别严,“同行们”驼煤在此有很多次被“没收”的先例!我们不敢走大路了,只能绕着小路和胡同“穿城”而过!当自行车到达城东南,再通过“猪龙河”大桥就比较安全了!可是我们还没有行驶到桥头,远远望到那里站着很多带着“红袖标”的工作人员,看到有很多的人在接受着检查,不论是干什么的,凡是带着东西较多的人过桥都会被查!远远望去,桥头一旁堆满很多被查收的“物品”!甚至还有大葱、白菜、萝卜之类的蔬菜!为了安全,我和叔叔骑着很重的自行车,绕到离大桥很远的地方,推着“煤车”走河滩过的猪龙河!这条河的河水虽然很浅但河滩全是泥沙!我们俩人只能推着一辆驼着三百多斤重煤车,走一段路放下这辆车,再回去推另外一辆“煤车”!只有二里路的河滩地,我们却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这时候天已完全黑了,伸手不见五指!虽然说我们累得已经筋疲力尽,还好我们买的煤却保住了。躲过了那次十分紧张的“五一大检查”!回到家后与“同行”谈及此行,才知道我们是最幸运的。那天无论去保定驼煤的还是去赵县买粮食的,只有我和叔叔“完壁归赵”!
还有一次,我们老少一共有七个乡友,各自骑着自行车结伴去保定买煤。回来时必须要路过高阳县城东南面的“猪龙河”大桥,这时候天已傍晚,记得那天还刮着西北风,还好是顺风,大家非常兴奋!当我们骑着驼着三百多斤煤的自行车“行驶”到大桥东头时,我们都停下来,因为再向前走就是一段很长的下坡路,前面有一个村庄,时常有不知是真的还是冒充的工商人员设卡,检查来往的、所谓的“投机倒把分子”。卖蔬菜和驼煤的在此处有多次被查扣的先例!这时候,同我们一同来买煤的乡友崔有石自告奋勇,说:“我先走,也算是探探路,如果没事你们再走。如果我驼的煤被扣留,请大家给我凑点本线就可以!”大家都高兴应之!这样,我们都在桥头静静地等待着。远远望着崔有石乡友安全通过了!大家非常高兴,全都骑着驼有三百多斤重的自行车,呐喊着、又是顺风向、在坡度很大又很长的下坡路上,高速“行驶”而去!谁知道就在一个拐弯处,突然窜出五个戴着红袖章的人,将我们6辆车全部截下来!不容分说带着我们来到一个大院子里,将我们六人驼的煤全部“没收”!连一个煤渣都不给留下!那次去保定驼煤,只有自告奋勇的崔有石乡友将煤驼回家!而我们六个人不光是白受累,将“本钱”也赔进去了!过后我们才明白:原来我们全被所谓的工商人员“给套路了!”
当年我家只靠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生活着,无有其它的收入,生活的很拮据,每次去保定市买煤大都是父亲向乡友借来的。往返几次之后,赚的钱除还清借款之外,积攒下来的钱全都买了粮食,用于添补一家人口粮。再去买煤又没有本钱了,父亲还得去借!父亲说当年我驼煤用款,多次得到乡亲崔福友的帮助!
第二十四章、传承
自从我们回到老家后,父亲马上又转变了身份,成为“庄稼人”!无论是什么样的农活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麦熟了或秋收之时,在场院“打场、扬场、春天耕地、播种”样样精通!也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时候学会的,之前从来没有看见过父亲干过这些农活儿!这时候才知道父亲原来也是一名非常合格的庄稼人!
由于我家原来的房子太陈旧,已经是摇摇欲坠,房间又太少不够居住了,接连几年父亲想方设法,前前后后盖了四个院落,除一个大院落留给叔叔居住外,其他的三个院子,我们哥仨每人居住一处院子!所有的木质门窗都是父亲亲手打制的!
后来生产队建立小工厂,父亲又有了“用武之地”!当年,我们家乡有很多的小工厂,大都生产汽车用的电瓶卡和立仁轴铜套、钢板铜套等等。别人家的厂子用钢模铸造,一模一次只能铸一只。我们生产队建立的小工厂,由父亲负责技术,父亲提议用翻砂模铸造,每一沙漠就能铸造出几十个!不光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我舅舅的村里有一个小工厂,专门生产通讯用的电缆挂钩!这是我们这个地区最早生产电缆挂勾的厂家,起初投产时无技术人员,多次试生产也做不好、出不来合格的产品,后来请父亲前往帮助,很快就能批量生产了,而且产品质量优良!父亲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相助,并且不要一分钱的报酬,为此而得到了人们称赞和尊重!
父亲回到老家后,为人处世还是遵循“穷者可交、富者可为、广交朋友”的方针!所以不论是谁前来相求,只要是能帮到的,都是有求必应!父亲经常和我们讲:在街坊邻里中为人处世,要多付出,别总想着让人回报,更不能总是想着占别人之便宜!
当年我为村里小工厂做产品销售、在出外“跑业务”期间,父亲经常嘱咐我,说:“你要多学习、熟悉业务、要虚心要勤奋、要多多地销售出产品。你要对得起厂里给你的业务费,更要对得起父老乡亲们对你的信任!”父亲的嘱咐我一刻也不敢忘!一直在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也在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所以我的“业务”工作一直做的很好,销售的产品数量也很多!这样,社员们每年都能分到很多的人民币!当时乡亲们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村委会也经常表扬我们的小工厂、表扬我!
记得当时有些客户知道我们河间的特产:小磨香油和驴肉火烧!让我再去时为其带些。回来后向厂长谈及此事,领导予以支持!我送过几次香油和驴肉。父亲知道后对我说:“你交朋友我支持。但是,你不能用厂里的钱买东西送人!你可以从你的业务费中节省出钱来,再买些东西去送人,不然,长此下去会犯错误的,你一定要牢牢记住!”所以,在后来多年为厂里“跑业务”期间,从未再用厂里钱买东西送礼!
母亲多年以来为我们这个“家”操劳过度,特别是在三年天灾的困难时期,母亲只顾及爷爷奶奶和我们!尽可能让我们吃好、吃饱,而自己每天吃些残汤剩饭用以充饥,营养的很不好,时间久了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在十三年前,在小妹的“产褥”期间千里奔丧!更是对母亲的身体造成了严重伤害!早已是“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和肺心病!身体十分虚弱,做饭时的油烟味实在享受不了,每次烧饭时都咳嗽不止!在1974年,只好让很爱学习、学习又非常优秀、当年只有十三岁的小妹妹辍学,帮助母亲为一家人做饭和收拾家务!我的小妹妹为了我们这个家也不得不放弃学业,以牺牲自己之前途、为我们这个“家”而做出了很大的付出!
我们家还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兄弟们“分家”都是长辈安排、指派的!兄弟之间也从来没有为“分家”而争竞过!当初父亲和叔叔分家就是由奶奶分派的。当年老宅院只剩下东房三间和西房两间了,奶奶说西厢房二间归父亲,东厢房有叔叔两间房子,余下的一间房檩归父亲,砖墙归叔叔。父亲和叔叔分家后,父亲先是帮助叔叔将东厢三间房扒掉,改建成“正房”五间。奶奶说东厢房有父亲的,并且在翻盖新房时父亲投钱了,所以说,盖成的房子给叔叔留下东边三间房,余下西边的两间归父亲,父亲和叔叔听后都很高兴愉快地接受!
原来我们的祖宅盖的错综复杂,我家的西厢房两间,坐落在重幸叔叔的院中央,占院的面积50%还多!后来父亲将西廂房扒掉去村东北面盖了新房,主动的、无条件将房基地留给重幸叔叔。这样,重幸叔叔的院落才得以方方正正了!
我和两个弟弟分家也是父亲指派的!除老宅院分给父亲的两间未分、留给叔叔使用外,还有三个院落,正好我们兄弟每家一处,当时谁在哪院住着,那个院落就是谁的!分家之后,我自己投资盖了一处比较大的院子,父亲说:“你盖的院落很大也气派!你大兄弟有两个儿子,只有一处院,你搬走后,分给你的这个院就留给吉林吧!”我高兴应之!
由于当年还讲“唯成份论!”我们的家庭出身是地主成份,姑娘们都不愿意嫁入我家!叔叔已快步入而立之年,奶奶着急了,让叔叔给我们娶了一位有智障的婶婶!这一年,奶奶已年近古稀了,奶奶惦记着叔叔,一直帮着叔叔维持着家,帮着婶婶带孩子!当奶奶77岁时,再也无能力相助叔叔了,父亲便将奶奶接来我们家养老!由于这时已改革开放多年了,农民的生活都好起来了!“衣食住行”样样都很好!但是母亲还是照常给奶奶开着小灶。有一天,奶奶和母亲说:“现在的生活好了,没有难吃的饭莱了,以后你不要要再为我单做了。再说吧,我的身体很健康,比你的身体还好呢!我吃什么饭都是香甜的。你倒是要注意点,看你瘦的,该吃些有营养的食品补补身体了!”现在奶奶已是年近80岁的老人,反而知道心疼母亲了,关心母亲了!听到奶奶暖心的话,母亲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们看到这些也十分感动,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
有一天的午饭时,母亲炒了几个菜,还有炖肉,主食是白面花卷。席间我想起一事问奶奶,说:“奶奶,您说咱家现在吃的、喝的,比起原来过地主时的生活怎么样啊?”奶奶听后,啪的一声将筷子扔在桌子上,说:“解放前咱家过地主时还未分家,各院都在一起,是一个三、四十口人的大家庭!那时过大年三十也不如今天的吃喝强,每人一碗大锅素菜再浇上一小勺炖猪头肉,吃着掺和着很多“棒子面”的所谓的白面馒头,就算是过大年三十了!哪里有今天的饭菜好吃啊,相差太远了!”我看奶奶生气了,急忙笑着劝奶奶:“奶奶,您还真生气呀!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情况,只是随便问问。”说着我拿起奶奶的筷子递给奶奶。又说:“奶奶,别生气了,现在社会在快速地发展着,生活还会越来越好的!奶奶,您快吃饭吧。”奶奶瞪我一眼,说:“吃饭了,还惹我生气。”说着,奶奶笑了。我们大家都跟着笑了。看起来旧社会真的太落后了,那时地主家的生活还不如现在的普通之家,还是现在的社会好啊!
作者简介
李密林,1950年生于河间市北石槽村,初中文化,农民。学童时就爱好文学,步入老年后,喜爱搜集民间流传“向好”的历史人物及故事,传播正能量!中华诗经阁编委。
编辑:叶子 贺宝璇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胡兴民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牛素梅 主编兼群管 刘东华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王东海(河北)(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翟英(陕西)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槐丙让(河北)(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