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秀美大桓仁
作者:连春
十月七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我们清风老年大学地理班一行22人在何老师和卢班长带领下,从本溪出发,沈阳至五女山的绿皮火车载着大家的期盼和喜悦开始了桓仁之旅。
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隶属于本溪市。桓仁是:高句丽发祥地、清王朝肇兴地、太极八卦标本地、国歌原创素材地;是全国首批、辽宁唯一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森林覆盖率78.9%,居全省之首。久已向往,而今终于又走进大美桓仁。
世界遗产五女山山城
五女山雄踞桓仁镇东北8公里的浑江右岸(西北岸)。远望,五女山如翠屏耸立,为县城挡住北来的寒风;五女山顶端平坦,呈长方形,石壁陡立;酷似一尊卧佛,面向苍天。
五女山景区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是桓仁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覆盖率92%。景区包括:五女山山城遗址展示区、自然景观区和五女山博物馆三部分。从五女山西南脚下的博物馆得知:考古专家在山上发现大量的古代遗迹和遗物,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说明4500多年前,就有人在山上生活;五女山上还发现青铜时代的石斧、石刀、石镞、网坠等遗物,到了青铜时代晚期,这里居民增多,活动渐频繁;山上还发现战国晚期的石剑、石凿、陶壶,战国时期因吸收中原文化,当地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战国中晚期,燕国在北方开设五郡,西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增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桓仁地区属玄菟郡。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为避免兄弟迫害逃亡到玄菟郡高句丽县所辖的卒本地区(今桓仁境内),建立政权称“高句丽”。汉朝廷仍继续委任高句丽县直接管理“高句丽”,可见朱蒙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小水”即浑江,“小水貊”就是活动于今桓仁地区高句丽族的早期称谓,所谓“国”,指的是酋长制的部落集团。高句丽建国初期,设平地和山上两座都城:平地都城名“卒本”(今下古城子城址),山上都城名“纥升骨城”(今五女山山城)。五女山山城是朱蒙率部众于公元前34年在五女山顶台地上建造的高句丽第一座都城,是鸭绿江两岸现存的一百多座高句丽山城中,时代最早、海拔最高、山势最险的一座,易守难攻。在五女山山城周围,东、南、西、西南、北分布一批拱卫王都的外围山城,都据山临水,扼守着通向都城的交通要隘,每逢战事,彼此呼应护卫都城。五女山山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宽约300~500米、长约1500米,城郭多处凭借天然峭壁,仅在东、南山腰平缓处及豁口筑有人工石墙,东墙保存较好,外壁底部铺筑巨大石条,其上层层压缝叠筑楔形石,现存高6米,城墙全长4754米。五女山山城设东、南、西三座城门,东门设于城墙折角处,已具瓮门雏形;南门因地制宜,筑造简单;西门是城内山顶与城外相通的重要孔道,门外筑有石阶。
参观完博物馆,乘景区内观光车到五女山坡下,开始登山。
有两条路线供选择:999级台阶、十八盘。俗话说: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喘。我们组的几位不约而同缓步十八盘,这也是当年唯一能走车马的古道;999级台阶,不仅陡峭,还有比台阶更陡峭的“一步登天”、几乎垂直的“一夫关”和两侧绝壁对峙、深达31米、最窄处只0.65米仅容一人通过的“一线天”。尽管走不同的路径,结果却几乎同时到达西门,因为他们重复着边走边喘再歇歇的模式,我们则安步当车匀速运动。西门下宽上窄,两侧石崖陡壁,形成内凹的瓮门;如果敌人来攻击,士兵可从正面迎击,也可从两侧夹击;两个门轴石上方有碗口大小的石窝,证明了原来大门的存在;西门后侧南北各有一个三面垒石一面留口的“门卫室”,我们仿佛看到两个士兵相对而立站岗放哨的情形。在城墙上考古发现了铁箭头,有的箭头的尖射在墙上被打弯了,证明这里曾有过战争。城墙的砌筑方法:外墙壁用一头厚大一头迭小的楔形石插入梭形石的叠砌空隙当中,厚大头在外,两者交错咬合。这城墙已两千多年仍屹立未倒,保持原貌。五女山山城在墙体砌筑及墙石加工等方面开创了高句丽民族的先河,对后世高句丽山城建筑乃至东北亚建筑技术都有巨大影响。
进入西门,走“平步青云路”,去看看“王宫遗址”。遗址内东西横列着6块等大平放的础石和一个柱坑,间距1.7米,这里曾出土汉代的“五铢钱”和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各一枚;“宫殿”坐北朝南,房顶覆苫房草,在博物馆中见到的茅草房就是“宫殿”的复原模型。苫房草长得挺像芦苇,茅草房特点:冬暖夏凉。(我小时候在爷爷家住的就是草房,村里都住草房)告别这二千多年前的宫殿,又参观了当时的“居民小区”、兵营遗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长方形,内设折尺形火炕,火炕的一边有烧火的灶坑,烟囱由空心木做成。导游滔滔不绝地介绍:这里还出土了非常完整的铁甲衣和一把小手斧,专家推测:有战争时居民拿起刀枪就是士兵,兵民结合。
点将台位于山城最南端,海拔804米,是瞭望的最佳位置,可同时兼顾东、南、西三个方向,是监视浑江水路的重要哨所。相传朱蒙及唐代大将薛仁贵都曾登临此处点将。站在点将台,环顾四周,一览众山小,油然而生君临天下的王霸之气。我用目光检索着一座座群山,不知哪座是长岗子(因山的岗梁很长而得名)。我的奶奶原来就住在长岗子山脚下,因发电要建大坝蓄水而移民了。蓄水时,上游淹没61000多亩土地,动迀18000多人。站在点将台,俯瞰桓龙湖,碧波如镜,巨龙飞腾;从卫星地图上看: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的湖水中腾飞,逼真生动。

桓龙湖是修建水电站拦浑江而成的人工湖,水域100平方公里,连接两省三县(辽宁、吉林两省的桓仁、通化、集安三县),最大库容34.6亿立方米,国家一级水源地。现已修好“东水西调”,这里的水直接引到大伙房水库来解决整个辽宁地区的饮水,桓仁是辽宁水塔当之无愧。桓龙湖平均水深15米,最深60多米,年产鱼2000多吨,主要有鲢鱼、鲤鱼、鲶鱼等,野生原生态鱼,味道鲜美极了;还有成体6~8厘米的池沼弓鱼,在桓仁的中日合资工厂加工完出口日本,论条卖,营养价值极高。站在点将台,不仅能望见桓龙湖,还能望见水库、大坝。桓仁水库,位于鸭绿江干流中国侧的最大支流浑江的中游河段上。1958年3月12日,水利电力部桓仁水电局(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前身),在桓仁县泡子沿挂牌成立,这里是水电一局的发源地。工人和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有中专、技校生,有清华毕业的,一人多能,啥都干。学原子能的也到开挖队放炮,都参加劳动,没有偷懒磨洋工的。没有机械设备,大家就用镐头、铁锹、扁担这些最基础工具。1958年,我17岁的舅舅也是建设者之一,抡镐挥锹、挖土抬筐、和水泥…,我的公公当时是桓仁县的领导,负责后勤保障,却也经常跳入冰凉的江水里,干些份外的活。劈山凿石、拦江筑坝,建设者们筚路蓝缕,终于建成高78米、宽593米稳稳屹立在滔滔浑江中的大坝,1968年投产发电。这是水电一局独立承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浑江流域开发的第一级水电站,其形成的桓仁水库是辽宁省最大水库,其正常蓄水位300米,死水位290米;在解决东北地区用电的同时,兼顾防洪、灌溉作用。何老师指着对面的山说:水面与山之间能看见裸露的岩石,像金色飘带一样缠绕着山,那是湖的最高水位线,如果水位上升达到这线,就得开闸泄洪。导游说:1995年桓仁遭遇百年不遇大水,12个闸门全开泄洪,冲到坝下很多鱼,打捞上来的鱼最大200多斤;2001年放闸时又打捞上50多斤的大鲤鱼、60多斤的青鱼,我听了一点都不惊奇,因为我就多次烹调从这儿打捞上来的一米多长的鲢鱼;我指着大坝说:我小妺就在那下面的发电厂工作,桓仁发电厂今年成功入选国资委首批发布的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电力行业)名录。站在点将台,望着群山、碧水、大坝,感觉那么亲切,桓仁水库真乃宝库也。
离开点将台,又看看海拔794米的蓄水池,俗称“天池”;这是山城内的重要水源,最深2米,永不干涸,水质清澈,倒映着云天树影;我眼前浮现出当年在这里生活的人用陶壶陶罐取水的情形。
为了寻求在鸭绿江两岸更大的发展空间,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第二代王琉璃明王将都城由纥升骨城迁到了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迁都后的五女山山城作为圣都仍然得到高句丽的重点经营:续建了兵营、哨所,环绕整座山城、城内主峰的双重防线得到了完善。二号、三号大型建筑址和附近的大型墓葬群,就是这时期的遗迹。在五女山还诞生了东北第一首爱情诗《黄鸟歌》,作者是琉璃明王类利。黄鸟歌:
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
公元20年(王莽地皇元年),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在这里创立了“东明王庙”,后称始祖庙。《北史》关于高句丽神庙的记载:有神庙二所,一曰夫余神,刻木作妇人像;一曰登高神,云是其始祖、夫余神之子。并置官司,遣人守护。盖河伯女、朱蒙云。
五女山山城所在的卒本地区(今桓仁地区)是高句丽的发祥地,也是祭祖之地。史料记载,高句丽先后曾有八代国王来此祭祀始祖。强调一下: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活跃于汉唐时期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朱蒙建立的“高句丽”是我国的地方政权,隶属于中央王朝,于668年消失;与王健于918年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的“高丽”没有关系,是两回事。
高句丽之后,五女山沉寂了若干世纪,到了辽金时期(960年~1279年),又被重新利用,山上发现28座房址遗存和丰富的出土遗物。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建州女真首领李满柱【建州卫第一任指挥使阿哈出(永乐帝赐名:李成善)之孙】为躲避蒙古军的长期扰袭,率领部众来到兀剌山瓮村一带(今桓仁五女山南麓金银库沟),现属于桓仁镇刘家沟村第九村民组。瓮村,便是建州女真入辽宁后的第一卫址。1433年4月,朝鲜第一次攻打瓮村,李满住逃上了五女山,疗伤避难。6月,李满住将建州卫址从兀剌山(五女山)南麓迁到了兀剌山以北的兀弥府(今桓仁县古城镇东古城子村),建州女真在桓仁地区居住后逐渐由渔猎转为农耕,“农人与牛,布满于野”。1438年初,李满住移居到灶突山(今抚顺市新宾烟囱山),但婆猪江(浑江)流域仍是他的势力范围。1440年,建州左卫的凡察、董山叔侄率部投靠李满住。1451年,李满住与建州左卫的董山(李满住的女婿、努尔哈赤五世祖)一起,重新移居瓮村一带居住,有时也回兀弥府。瓮村:自1424~1467年,先后两次共24年成为建州卫卫址;于1451~1458年,共7年成为建州左卫卫址;于1451~1467年,共16年成为建州右卫卫址。瓮村发现最多的是房屋遗址,较完整的就有21座,还发现一个大碾盘。瓮村是满族的肇兴之地,桓仁地区是建州女真三卫联合后的活动区域,桓仁养育并发展壮大了建州女真。
五女山西南麓的瓮村还是东北抗联第一军余部转移会师地;在五女山东侧,有抗联战斗遗址,北侧有抗联突围遗址;在瓮村建州女真遗址的北侧有抗联密营址十余座。有感而发:
五女山
兵家自古必争雄,孕育清朝南麓中。
登临五女山,既可触摸历史风云,又可饱览自然风光;俊赏红叶,静听松涛;飞来峰峭壁孤耸,狐仙洞香火不断;瞭望台上陶醉一湖碧水卧苍龙,太极亭里惊奇玉带环绕呈太极。站在五女山的太极亭里,俯瞰山下,可见:北来的哈达河水向南流,汇入由东向西流的浑江,合流之后流经县城边缘又向南拐弯,绕县城北、西、南,流向东南。哈达河与浑江两条曲线构成一个反“S”形,沿“S”形周边划线,又成圆○形,组合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天然太极图形。太神奇了!最先发现这一奇观的是:桓仁首任知县章樾及他的直接领导东边道尹陈本植。清光绪二年(1876),章樾调到尚未建县的桓仁,任设治委员;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批准设怀仁县(今桓仁县)。章樾筹办建县事宜,为寻觅设县城之处,勘察地理。陈、章二人登上五女山,极目四望,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天然的太极图。陈本植精通堪舆之术,认为这天然的太极图形,乃上天所赐。他按照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学说,建议章樾把县城建在天然太极图中,设计成八卦图形,章樾极为赞同。
天然太极图上的八卦城
浑江、哈达河二水环绕的太极图中间以北岭为界,按自然方位:山北为太极图的阴鱼,山南为太极图的阳鱼。陈、章拟将县城筑在阳鱼之上。章樾在《初建怀仁县碑记》上面记载的县城选址的指导思想是:“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环带兮、气聚风藏,五岫屏列兮,原敞形固,城象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元,以立三才”。用四十二字完整地体现了《易经》天人合一的思想。县城乃一县之中心,县公署为一县的神经中枢,是八卦城的中心点、主穴位。“三年相地,十年点穴”。陈、章二人经反复测试,把县公署的位置定于八卦城的正中央,坐向东北、朝向西南;四周群山起伏,相应朝拱,正置“气聚风藏”之地中心。西南江岗山形如青龙,东炮台山如白虎回首,南歪头山为朱雀,背靠五女山为玄武,五女山上的天池正对在八卦城的中轴线上。县城的朝山为烟筒山,形似笔架;莲花泡一泓池水,形似砚池;浑江水三面环抱,弯曲而不直射,汇聚而不分散,明净而不浑浊,平缓而不湍急。预示着这是一块人才辈出之地。浑江水,水质清澈味甜,属贵水。在堪舆学中,位于乾方的“天门”谓之入水口,位于巽方的“地户”谓出水口;若来不见源流,谓“天门”开;不见水去谓“地户”闭。浑江之水从县公署的西北方绕县城而过,流向东南,魏家网子流入江水的地方成为“入水口”;从凤鸣流出,为“出水口”。从县署的位置看,“入水囗”被北岭之山的尾部遮住,不见来水;“出水口”被南江对岸的青龙岗尾部遮住,不见水去;两个遮水之处,自然天成,都不用人工开辟。既不见水来,又不见水去。即:天门开,地户闭。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不竭。此乃风水宝地也。“城象八卦”是说把县城建成八卦之象。周易的四大内容:辞、变、象、占,以象为本,县城的设计是用八卦之象的外在形式,表达天地人合的易经思想。
老城垣四周建有4座城楼,城楼的位置分别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唯东北城楼之下,未设城门;百姓称三座城门为东门、南方、西门。城垣四周,设有4座炮台,炮台方位为: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桓仁旧城,八个边的长度并不相等,为四个相等的长边和四个相等的短边。四个短边中心设炮台,四个长边中心建城楼;八个方位间距离相等,恰好是八卦的八个方位。将四座城楼用直线相连,形成一个正方形,将四个炮位用直线相连,也形成一个正方形,并且这两个正方形边长相等、面积相等。两个正方形形成八个角,用直线将这八个角连起来,便是一个等边八角形,八个角又恰好在八卦图形的八个方位上。这就是八卦城设计的独到之处,藏而不露;八卦城设计成不等边八角形正是设计者高超的设计技巧,也是八卦城的神奇所在。
八卦图主要有三种: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中天八卦图,三个图的共同之处:各有两个同心圆。只有将城垣设计成不等边八角形,才能使4个城楼的4个点确定一个圆,4个炮台的4个点也确定一个圆,并且这是两个同心圆。桓仁八卦城的勘察设计,匠心独具,在天然太极图上构筑八卦城更是奇中之奇,堪称千古一绝。
八卦城
落座天然太极图,古今罕见一明珠。
藏风聚气三才立,章樾功高莫忘乎。
东方第一卫城(五女山山城)、天然太极图中的八卦城(桓仁县城),是桓仁两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八卦城是陈本植和章樾留给桓仁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名字注定与八卦城连在一起,被桓仁人民永远铭记。章樾还亲自指挥修通了石头峦盘岭、葡萄架岭和挂牌岭三条交通要道,他对劳苦大众深深同情,对民种棉革除苛捐、掩埋弃尸、重视舆情、严禁荒火,深受民众拥戴。庄子曰:“爱人利物谓之仁”,“怀仁”:怀念仁人。为纪念这位廉政爱民的首任知县,修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并为其塑像;章樾公园也成了美景之一,是观光休闲的好地方,公园的夜景很迷人。
同样令人着迷的夜景是江上喷泉。舞台辽阔、气势磅礴。多彩的水和着乐曲的旋律起舞:音乐铿锵,舞步刚劲迅疾、激昂热烈;音乐舒缓,舞步轻柔曼妙、杨柳婀娜。时而利箭穿空,时而花团锦簇;水花绽放如慢镜头播放,水扇张开徐摇慢摆;飞珠溅玉薄雾弥漫,水袖飘逸轻纱缭绕;蝴蝶在水花中穿行,大雁在薄雾中展翅;有时呈现波形图:疏密有别、强弱参差、波峰推移,有时呈现山峰耸立:尖顶圆顶、连绵起伏、高高低低;水上光影变幻,水下波光粼粼;赤橙黄绿青蓝紫,深深浅浅,或单纯一色或七彩斑斓,把江水染得绸缎般油亮。这些“听话”的水,变换着色彩形状,或直或曲、或方或圆、似断犹连、开合有度,让人感觉到水是有性格的:直爽或含蓄,刚烈或柔情;让人感觉到水是有生命的,有激情有灵性。每滴水用跳动打破了江面的沉寂,用色彩点亮了沉沉的夜幕,用直线或弧度喷出了美丽。这是水珠的集体舞蹈,免出场费的大型演出,令人震撼,非小池塘可比也。我看到了水的活力、魅力,也看出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德。被水的舞姿感染,我也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时值寒露,西风飒飒,被催促着终于离开江边,回到宾馆养精蓄锐,明天向枫林谷进发。
中国森林氧吧--枫林谷
枫林谷森林公园位于桓仁县南部向阳乡境内,面积2583公顷,是集红叶观光、避暑休闲、红色教育为一体的辽东首个山地森林旅游度假区。园内大面积分布原始次生林,拥有百年以上古树上千株,形成规模性古树群落。有重点保护树木:香杨、水曲柳、紫椴、刺楸、春榆、千金榆…,有的高达30米。我看了一棵树的标牌:香杨133岁,30米。公园属于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带,长白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过渡带,森林物种丰富,被誉为“辽东植物基因库”。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桓仁山参、红豆杉在景区分布,刺龙芽、大叶芹、刺五加等山野菜遍布林下。森林覆盖率98.75%,首批入选“中国森林氧吧”。
园内枫树品种全,分布广,辽宁13个枫树品种在公园内均有分布,林上林下,山坡沟谷枫树遍布,占园区面积70%,大量分布假色槭(九角枫)、拧筋槭等上等火红品种。每当9月中下旬,枫叶从千米高峰自上而下逐渐变红,持续达一个多月。我们看到山脚下的枫叶依旧绿意葱茏。观光车把我们送到半山腰,途中有一段路旁的枫叶特别鲜艳,我们连连惊呼啧啧赞叹,可惜没录下来。
凌空栈道随山就势,起步就很陡,步步登高,左拐右弯,几乎找不到缓步台,双脚踩上一个台阶就算歇脚了,不得不扶着栏杆喘着粗气继续攀登。目测一下,有的栈道与地面夹角约70°,最小不低于45°,多亏血压正常心脏尚好。走着走着居然发现一个真理:四肢着地远比直立行走省不少力,怪不得四足动物在山林中能健步如飞。干脆爬吧,谁还没爬过呢。爬着上山的还真有不少呢!可是我看到有人牵着的两只小狗却赖着不走了,什么物种都存在个体差异啊。上山只有这一条路,不能前进就得原路返回,只有到了山顶才能从别处下山,没有退路了,真是“逼上梁山”。快到山顶了,路面渐宽,几簇红枫露出灿烂的笑容,与枫叶合影权作休息了,我们千里迢迢不就是为解一“叶”相思嘛!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终于到了红枫顶,爬山的劳累立刻散到九霄云外。枫叶用火一样的热烈欢迎着我们,我们快乐地与枫叶拥抱合影,美拍录像镜头频闪。赤橙黄绿紫,深深浅浅绚烂夺目,新鲜干净得好像刚洗过。那红艳艳的枫叶似千娇百媚的新娘,那半红未红的枫叶似羞羞答答的少女,楚楚动人,让人迷恋不已。
站在千米峰顶,环顾四周:林海茫茫,无边无际,山岭连绵,重重叠叠,千峰披锦,万木峥嵘,彩叶胜花,姹紫嫣红,浓妆淡抹,丰姿秀美,蓝天咫尺遥,白云挂树梢,太阳当空照,金秋正妖娆。我们如痴如醉,兴奋得脸像枫叶一样红。
枫林谷
金风吻遍万山头,妩媚新娘带浅羞。
愈是经霜情愈烈,枫都红韵似歌流。
下山的栈道也很陡,只得扶着栏杆侧着身,不敢有丝毫大意。正是:只顾低头看路,不敢抬头望天。我们穿石缝(巨石对峙间隔很窄)、钻地道(栈道的结构造型像地道),最后走上坦途才松了口气。当然,也可不登顶,这天然氧吧里处处是风景。溪水潺潺,青苔绿石;“净心石”边心自净,“弥勒浴”处笑口开;“龙潭”:龙呈飞腾之势,“龟潭”如神龟吸水;“四平八稳”的天然巨石平平坦坦,随你行站坐卧或当作舞台、宴会桌…发挥自己的想象吧;“九叠飞瀑”是“最适合呼吸的地方”,负氧离子瞬时可达10万个/cm³;“十八罗汉”即十八棵古树,分布于青龙溪源头两侧,相传因释迦牟尼佛座下十八罗汉来此赏枫曾依靠过而长势旺盛气宇非凡,故得名,其中有桓仁县树:红松。“石营房”让我心底升起崇敬、眼中涌出泪水;1934年12月,杨靖宇和李红光率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一师挺进宽甸、桓仁,至此。为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在石营房收编“青山好”带领的山林队。来到枫林谷,一定要看看“石营房”,洗脑洗心升华思想。
枫林谷的秋天是一幅彩色画卷,让人百看不厌;枫林谷的夏天是避暑胜地,最高气温不超过20℃,负氧离子含量达5万个/cm³,这里是枫叶王国,这里是世外净土。回想过去,林场产业结构单一,长期的过度砍伐导致资源枯竭,是党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林场脱困,实现“不砍树,也能富”,认识到:种树就是种财富。
北国第一洞——望天洞
来到桓仁,怎能错过望天洞。我们冒着蒙蒙细雨去看望它。望天洞位于雅河乡湾湾川村东,是天然溶洞;形成于20万年前,洞总长7000余米;洞内最大的厅6000余平米,高30米,可容万人;洞内道路曲折忽上忽下,最窄处只容一人通过。钟乳石千姿百态,形如:神龟、猿猴、宝塔、蟠桃、如来佛掌、倒悬玉莲…,一面石旗伸出壁外,在半空展开,特别醒目;有的组合如同:锦帐下垂内藏芙蓉、虾兵列阵、众僧诵经、瀑布倾泻、花果山…,“蓬莱仙岛”上面是岛,下面是水。尽管洞内温度常年4℃~6℃,钟乳石上滴下的水却一点不凉,品尝一下:软软的;“龟潭”下面水异常清澈,“潭清疑水浅”,其实8米深。个头不足1米的石笋直立在护栏边,胖墩墩的身体顶着圆溜光滑的脑袋,煞是可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它们雕琢的惟妙惟肖。“迷宫”内,洞中有洞,洞洞相连,羊肠小道条条相套,上去下来,左右回环,脚下须防滑,头顶要防碰。我们几人差点迷路了,最后多亏看到了:上面有标牌提示,地面有箭头指引,才走出“迷宫”。“北国第一洞,迷宫世无双”真不是夸的。
七律 望天洞(新韵)
水滴无语入深潭,唯有清凉送耳边。
鬼斧劈开溶洞阔,神工雕塑乳石妍。
层叠飞瀑三千尺,上下迷宫九道弯。
更喜旌旗伸壁外,一挥百应号群仙。
继续前行,又见到一个大厅。1935年秋,按杨靖宇指示,为建立连通东南路的秘密交通线和后勤供给线,东北抗联第一军一师六团一连在这里建设仓储密营,此处遗址为穴藏式仓储,采用吊存法。上方侧面大小两洞口并列,右洞口大些,约50平米。在暗无天日的洞内,仅通过这两洞口得以望见天空,故得名“望天洞”。左侧洞壁上青苔斑驳,长长的悬梯紧贴着陡峭的石壁。1987年,我爱人的二哥与其任职的桓仁石油公司蔺书记一起来到湾湾川村扶贫,二人与当地农民闲聊(其实是了解情况),农民说这儿有个洞,但谁也不敢进去,不知里面啥样。二人决定一探究竟,蔺书记守在洞外,军人出身的二哥只身一人从这洞口下到洞内(那时没悬梯)。当时里面有什么、路况怎样都未知,要是有…,我们这次在洞内走时,就有只蝙蝠从耳旁飞过。二哥从洞里上来后,将情况描述,经上报,得以开发。听何勇老师回忆:望天洞开发之初,作为市旅游局长的他前来考察,突然洞里停电了,他在一片漆黑中摸索着出了洞。那时还没有护栏,没有铺设的道路。想想二位:独自一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有多危险,真叫人佩服!
如今的望天洞四季迎客;夏日,附近的大雅河漂流笑语欢声,“小桂林”游人络绎不绝。湾湾川家家“农家院”,我们就是在“好日子农家院”午餐。熟知本溪历史地理的何老师指着眼前的村路说:这里是萨尔浒战役的南路。烽烟散去,湾湾川也摘下了穷帽子,再也不用守着金碗要饭了。“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湾湾川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央电视台曾来此“送书下乡”(何老师作了讲话)。2022年,湾湾川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民族独立、国家尊严是有人用生命奠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珍惜幸福,缅怀英烈。坐落在桓仁镇北山公园内的“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是全国首个全面反映东北义勇军抗战的纪念馆,桓仁是国歌主要素材地。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奋起反抗,拒绝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纷纷组建自卫军、义勇军、救国会、大刀会等民众武装,辽宁地区率先组建抗日义勇军。1931年底,张学良命唐聚伍驻防桓仁。1932年4月21日,唐聚伍在桓仁县师范学校操场举行的辽宁民众自卫军成立誓师大会上宣誓就职总司令、发表讲话并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其中有《告武装同志书》。田汉在1933~1934年三次采访唐聚伍,由辽宁民众自卫军改编发展起来的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是田汉关注的主要对象。东北义勇军的创建者之一、在上海成立的东北义勇军后援会会长、出资拍摄电影《风云儿女》的朱庆澜将主题曲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随着电影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大江南北。
2013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拍摄电影《义勇军魂》在桓仁开机,影片讲述了以唐聚伍为核心的辽宁民众自卫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是对桓仁国歌原创素材地的诠释和认证。
特色产品
来到桓仁,既可入住欧洲风情的漫谷小镇,也可徜徉浪漫的江南水乡;还可品奥运食品“五女山冰酒”,食全国独有的“京租稻米”(清光绪年间专供皇帝膳用)。桓仁大米、桓仁冰酒、桓仁山参、桓仁蛤蟆油、桓仁红松籽等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桓仁冰酒已乘上“一带一路”高速列车被列入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公示清单。如果赶巧的话,还可吃到像煎饼那样折叠的葡萄糕以及地道的满族风味--波罗叶饼(带着柞叶的清香),这可是限量版的、纯手工制作,商场里买不到的。我挺有口福,从望天洞出来不远就遇到了葡萄糕,尝到小时候的味道,牵出我满满的回忆和温暖。
桓仁是绿色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桓仁是红色的:这片沃土上留有太多的红色印迹、红色故事广为流传。如果说望天洞是位老寿星,五女山就是健壮的男子汉,枫林谷则是俊俏的姑娘,他们都是桓仁大家庭的成员(还有很多来不及相见)。桓仁的风采让人迷恋,桓仁三日游,回味无穷。
2023.10.26
【作者简介】
连春,原名李春莲,物理教师。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原诗词研究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溪山清韵》《诗艺国际》《奉天诗刊》《情感文学》《诗文艺》《中华辞赋》《当代文艺》《鸭绿江》《凤凰台》《北方诗刊》《诗词》报等微刊纸媒。曾获几个奖项,有作品入选几个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