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母亲河边
作者/ 李仲清
1956年4月的一天,黄河母亲河畔的兰州西固热闹非凡,当时的兰州炼油厂(现兰州石化的前身)举行开工典礼。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几万名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从大江南北走来,从长城内外走来,从五湖四海走来,在这里集结,为建设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而拼搏。那种场景可想而知,少不了人潮涌动,少不了人拉肩扛,少不了尘土飞扬,少不了战天斗地。 
那时,寂静的西部热闹起来了,他们让“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种子,在黄河谣里拔节生长,巍巍塔林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而立。从新中国第一套炼油装置竣工起,到1958年9月,第一期16套炼油装置全部建成投产,为中国结束使用“洋油”的时代做出了贡献。消息传开,全国上下一片欢呼,那种喜悦可想而知。每当老师傅们讲起这些的时候,脸上依然洋溢着,满满幸福的笑容。
那是风和日丽的一天,一架空军飞机超低空飞行,在十里炼厂上空盘旋一周,然后冲上云霄而去。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次使用国产的航油在试飞。那高空盘旋的飞机,和阵阵刺破苍穹的机声,是对兰州石化人的最高奖赏。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兰州炼油厂还先后研制生产出了石油添加剂和催化剂,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誉为化工战线上的金花。老师傅们自豪地说:“那时候正在上演《五朵金花》的电影,剧中有5位勤劳、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名字都叫金花,很受人们喜爱。当时石油工业部,正在研究制订炼油科技发展规划,会议上提出,要掌握炼油工业五个方面的工艺新技术。大家就将这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形象地称为‘五朵金花’,而咱们兰州石化就开出了两朵,真让人高兴!”
老师傅们还说:“那会儿可不容易了,研发人员为了赶进度,常常吃住在现场。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厂领导经常千方百计到农村收购洋芋,给职工们做粮食补貼。搞到洋芋煮熟后,领导们亲自送到现场。研发人员一手拿着洋芋一手拿着工具,边吃边干,吃着吃着竟然将工具递到了嘴边……”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创业精神,才不断创造出了后来的奇迹。
兰州石化人给早春的祖国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从那一刻起,在中国西北大地上,诞生了炼油、化肥和橡胶的工业化生产,使西固成为名符其实的石化城。几度春秋,几度寒暑,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兰州石化,靠着自主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65年的岁月中,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生产记录,有五十多种特殊新品从这里诞生,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从1958-2022年,兰州石化共加工原油3.05亿吨,生产乙烯1487.5万吨,获百十项国内炼化第一,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21世纪,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兰州石化,正踔厉奋发,前进在新征程的道路上,实现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