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常思忖,我们写微诗,为何写着写着,就把其中的绝大多数写成了三行?这其中难道没有原因吗?这其中会不会有某种力量在牵引我们的笔、我们的思、我们的心?于是,我开始研究。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觉得,这里面确实大有奥妙,这其中确实有一种力量在牵引我们的笔、我们的思、我们的心。这个力量,就是“三”这个数字。正如我在本书第四章《三行诗的属性》里所指出的那样:
三行,是表现诗之题材的最细小但又最完整的单位;
三行,是表现诗之题材的最稳定但又最具灵活性的单位;
三行,是表现诗之题材的最凝练但又最具繁衍性的单位。
三行诗,是诗里最利于简洁明快地且又章节完整无缺地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写微诗写着写着就把它写成了三行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三行诗自其兴盛以来在中国经久不衰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大力推崇它的原因。
中国三行诗,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几乎可以用来表现任何题材,比如立意、言志、造境、营势、渲染、描景、写意、塑形、拼图、言趣、说心等等。如此之诗型,如不加以传扬,实属一种浪费。本书的推出,旨在为中国三行诗的事业抛砖引玉、添砖加瓦,希望以后更多更成熟的有关三行诗的著作出现。
任何一本专著,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理论根据。本书的前九个章节,专门阐述了三行诗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三行诗的定义、属性、表现力、以及它与其它类似诗型的区别等等。任何一本专著,在其理论的基础上,都应该能够付诸实践,举有实例。本书的后三十多个章节,专门例举了三行诗的一些创作技巧,其中包括抽象与实像的转换、空间与时间的压缩、抑扬与扬抑的变化等等。
诗之贱在于陈词滥调,诗之贵在于推陈创新。但万里路途,始于脚下;通天大厦,立于地基,没有为了鉴往知来、触类旁通而勤于学习、反复耕耘练就的扎实基本功,舞场里哪有曼妙舞姿,钢琴上哪有悦耳音乐?必须指出的是,本书所例创作技巧,并非为读者依样画葫芦提供样本,而是为他们练就举一反三的本领提供一个参考。待到他们练得熟能生巧、炉火纯青时,自有山花烂漫,海棠悦目。
从创作的视角看,中国三行诗外形之轻盈灵巧、结构之严谨缜密,仿佛像运动员的一个跳远过程:起跑,踏板,弹跳――然后是诗的远方!这个过程,用本书的专用术语来表述,就是:呈现对象,具化对象,升华对象;用写作的常用说法来表述,就是:呈现诗的叙述对象,描写这个对象,然后升华这个对象。升华时,我们或者揭示作品的主题、或者深化作品的诗意、或者营造作品的意境等等。故,三行诗的创作,是一个有机的连动;三行诗的构造,是一个不可或分的整体。
撰写一本专著,并非易事,且不说梳理书中的逻辑关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书中的每一条理论、每一个技巧,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实例支撑才具说服力。但要找到足够多的恰到好处的例子并不容易。我虽深知引用他人的例子远比引用自己的例子更具说服力,但为了解决资料有限的问题,有时不得不勉强为之。令人欣慰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我自己的例子总是作为他人的辅助出现。
借此机会,我谨向在本书中提供引例的作者深表谢意。没有他们的作品,本书只是一只空中阁楼!值得指出的是,本书引用的三行诗,几乎首首都是精品。如果本书碰巧把您的作品引作反例,为了中国三行诗的事业,希望您能够理解。虽然这类例子在本书中少到屈指可数,那都是为了说明问题不得不为之。
再次强调,本书的出版,旨在为蓬勃的中国三行诗事业抛砖引玉,添砖加瓦,希望读者倍加爱护与传扬。因资料所限,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原谅。
徐英才 2023年7月14日
目 录
前言........................................................................................................ I
卷一、理论篇...................................................................................... 1
一、从外部形式看什么是三行诗................................................. 3
二、从内在结构看什么是三行诗 ................................................ 7
三、三行诗内在结构之解析........................................................ 17
四、三行诗的属性 ......................................................................... 27
五、三行诗的表现力...................................................................... 41
六、中国三行诗与日本俳句的区别........................................... 55
七、中国三行诗与汉俳的区别.................................................... 75
八、什么是优秀的三行诗 ............................................................ 94
九、三行诗创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106
卷二、技巧篇 ................................................................................ 139
十、 化抽象为实像......................................................................... 141
十一、化实像为抽象 ........................................................................ 148
十二、化此像为彼像 ........................................................................ 153
十三、化物为事.................................................................................. 158
十四、化事为物.................................................................................. 162
十五、化物为人 ................................................................................. 166
十六、化人为物.................................................................................. 171
十七、物人混用.................................................................................. 175
十八、抽除空间.................................................................................. 179
十九、压缩时间.................................................................................. 183
二十、先扬后抑.................................................................................. 187
二十一、先抑后扬篇...................................................................... 190
二十二、对比反衬.......................................................................... 194
二十三、以小呈大.......................................................................... 198
二十四、以大衬小.......................................................................... 201
二十五、反常理而行之................................................................. 204
二十六、顺悖论而出乎意料......................................................... 209
二十七、导出结果 ......................................................................... 213
二十八、道出原因.......................................................................... 217
二十九、再赋新意.......................................................................... 220
三十、 留白................................................................................... 223
三十一、暗示................................................................................... 227
三十二、象征................................................................................... 231
三十三、双关................................................................................... 237
三十四、递进................................................................................... 240
三十五、混喻................................................................................... 245
三十六、夸张................................................................................... 249
三十七、活用典故.......................................................................... 252
三十八、诠释图意.......................................................................... 257
三十九、拼图造境.......................................................................... 260
四十、 连缀................................................................................... 263
四十一、重复................................................................................... 266
四十二、反问................................................................................... 269
技巧篇思考题答案 ............................................................................. i
一、从外部形式看什么是三行诗
中国三行诗,简称三行诗,指的是用汉语创作的行数为三行的诗。它不指汉俳,也不指用汉语仿写的西语三行诗或者日本俳句。它专指按照中国三行诗的要求写成的诗。
三行诗属于中国新诗范畴中的一种固定诗型。它虽然也属于汉语微型诗,但却不像其它汉语微型诗那样,虽然也被写成了某种行数,比如说一行、两行、四行等等,但这种行数并不具备某种内在的、固定的、系统的结构原理,因此也就并不具备被设定为固定诗型的普遍意义。三行诗被固定在三行,有着充分的、合理的、必要的结构理由。这个问题,我们将留在下一章讨论。这里仅仅讨论三行诗的外部形式问题。
所谓三行诗,顾名思义,就是用三行文字写出来的诗。其中有按意分行的,也有断意分行的。所谓断意分行,就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一裁为二,或者为三。但无论怎样分行,它都必须是三行。三行诗都带有标题。从形式上说,三行诗的标题另设于三行之外;但从内容上来说,三行诗的标题可以入诗,也可不入。所谓可以入诗,就是指标题在含义上可以衔接到首行文字前面去。为了自由组合文字、灵活运用词语,三行诗不需押韵。三行诗一般不超过三十个字。当然,如有必要,稍微超出几个字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字数太多,就会显得臃肿,违背了三行诗定型于三行是为了言简意赅、小巧意丰的本意。
三行诗表现力极其丰富,可以用来立意、言志、造境、营势、渲染、描景、写意、塑形、拼图、言趣、说心等等,几乎什么都可以写。但不论它表现什么,一首上乘的三行诗,一定是以小见大,以微出彩,用一粒纤细的沙粒来反映纷繁复杂、广袤无垠的大千世界。因此,三行诗以小巧轻盈为美,重在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内涵,激发最深广的外延,即尽精微而致广大,具有深厚的言外之要素以及审美之纵深。如果把三行诗写得洋洋洒洒,褚小杯大,那还不如把它拆写成非三行诗。一首三行诗,必须是一个浑然的有机整体,就像一个生物体,具有不可或分的统一性,不能叮叮当当拖挂着身外之物。艾伦﹒泰特就曾经说过,“张力是诗歌的生命”。三行诗因为瘦小,因此更是如此。一首三行诗,如果仅仅只表达了三行文字的表面含义,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一首没有张力的三行诗,是一首没有生命的作品。
下面这几首作品,都属于三行诗。
例1.
翅膀
左手拉着爸
右手拉着妈
我是一只会飞的鸟
(徐英才)
这首三行诗,标题独立,没有入诗;内容部分共三行,每行一个意思,即按意分行。全诗共18个字,用至简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喻意深厚的图画:一个孩子一只手拉着父亲,一只手拉着母亲,从背后远远看去就像一只会飞的小鸟。它以画喻意,揭示了和睦家庭就像给孩子插上了翅膀那样有利孩子成长的主题思想;它的言外之意就是,离异家庭就像折断了羽翼的孩子那样不利孩子的成长。
例2.
谎言
像光滑的气球
它一旦飞高了
便会不攻自破
(阿丁)
这首三行诗,标题入诗:“谎言/像光滑的气球”。内容部分也是三行,每行也是一个意思,第二和第三行虽然是一个完整句子的对折,但也是按小节的含义分开的:“它一旦飞高了/便会不攻自破”,因此也属于按意分行。这首诗全长也是18个字,用生动的意象道破了一个真理:谎言乍看虽然光鲜(像光滑的气球),一旦吹过头了(一旦飞高了),就会暴露无疑(便会不攻自破)。
例3.
夹缝的树
东扭西拐 寻找
光明 虽其貌不扬
心里 却活着太阳
(残文)
这首三行诗,标题也直接入诗:“夹缝的树/东扭西拐”。内容部分也是三行,但主要采用了断意分行的方法,比如第一行里的“寻找”跟下一行的“光明”本可以连成句:“寻找/光明”,现在拆开了,所以是断意分行。这首诗全长20个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棵外形虽然扭曲,但内心却充满阳光的树,喻意恶劣的环境并不能阻挡人的美好向往。
这里引用的三首三行诗的共同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在言外,贵在联想,每一首都是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没有叮叮当当的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