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读碑》系列之一
李沆乎?李迪乎?
——“大丞相”之谜
侯林 王文
在清康熙年间长清县训导马大相所编辑的《灵岩志》中,收有署名北宋丞相李沆的一首灵岩寺,全诗如下:
留题灵岩寺
灵岩山势异,金地景难穷。
塔影遮层汉,钟声落半空。
千峰罗雉堞,万仞耸屏风。
飞鹤来清窦,刳鱼挂古桐。
名曾参四绝,封合亚三公。
势彻河瓀远,形差岳镇雄。
仙阁邻峻极,日观伴穹崇。
邃洞连蓬岛,重峦凿梵宫。
望应销俗虑,登喜出尘笼。
献寿嵩衡并,分茅海岱同。
艮方标出震,午位对升中。
岚滴晴烟碧,崖铺夕照红。
巍峨齐太华,奇胜敌崆峒。
炼句供诗客,摸真怯画工。
天孙分怪状,神化结全功。
吟赏慵回首,云泉兴愈隆。
(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灵岩志》卷三《艺文志》)

书影:李沆《留题灵岩寺》
李沆(947——1004)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淳化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为一代贤相。(据《宋史》卷二百八十二《李沆传》,中华书局版《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李沆”。)
然而,同一首诗(略有字句不同),在《全宋诗》里,却署名“李迪”,乃是比李沆小二十余岁的另一位北宋丞相。诗题《灵岩》。除了个别句子有自注,“炼句供诗客”作“炼句共诗客”外,其他全部相同。

书影:李迪《灵岩》,《全宋诗》第二册12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迪(971 -1047),字复古,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真宗景德二年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徐州、兖州。大中祥符九年,为陕西都转运使。天禧元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四年,为吏部侍郎。仁宗即位,因忤丁谓贬职。不久,起知舒州,历知江宁、兖州、青州河阳等州府,仁宗亲政,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傅致仕。归濮州。(参见《宋史》卷三百一十《李迪传》,中华书局版《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李迪”。)
问题是,李沆与李迪,皆为北宋一代贤相,此灵岩诗到底是哪家相爷所写呢?
到灵岩读碑,这答案便出来了。
碑刻中,往往有纸质原作(诗)中未有之信息,如作品写作与刊石时间,以及缘由等,而将纸质文献与碑刻加以对照研究,无疑为治学之一成功路径。
灵岩寺有此诗之碑刻,诗题曰《大丞相文定公游灵岩诗》。
一个“文定公”便泄露了“天机”,因为李沆、李迪虽都为“大丞相”,但死后的谥号却是不同的。
谥号,不是一般人拥有的。它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前业迹评定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也会有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故吏所加,但那与朝廷颁赐的大有不同,称为:私谥。

灵岩寺碑《大丞相文定公游灵岩诗》
据《宋史》“李沆传”:“景德元年(1004)七月,(李)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明日……薨,年五十八。上(宋真宗)闻之惊叹,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又据《宋史》“李迪传”:“薨,年七十七。赠司空、侍中,谥文定。”
李沆谥号“文靖”,而李迪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定公”。
诗为李迪所作,除此之外,诗碑上还有一证,这便是诗后的跋语:
先丞相天圣间尝留诗寺壁,后主僧刻石,逮今岁久字画刓缺,因命工再刊于石。绍圣五年三月中浣日侄曾孙新滑州白马县主簿李侃敬书。
“先丞相天圣间尝留诗寺壁”,天圣,为宋仁宗年号,自1023至1032年,而此前近二十年,李沆已成古人。断无“留诗寺壁”之可能。
北宋初年,还有一官居丞相而谥号“文定”者,为山东曹州冤句人张齐贤(943——1014),据《宋史》本传,其卒年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七年夏,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定。”见《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张齐贤传》),据宋仁宗天圣年尚有十年之久。
由此可知,“大丞相”灵岩寺诗,为李迪所作无疑。而就此诗而言,《全宋诗》是对的,而马大相《灵岩志》则是错的。

北宋宰相李迪像
《全宋诗》的这首诗作录自清嘉庆二年刻本《山东金石志》(毕沅、阮元撰),书中对于此诗创作时间有一段考证:(李迪)“天圣初出知兖州、青州,此诗殆作于是时也。”(《山东金石志》卷十七《宋石》)此堪为定论。
今将全诗依据碑刻整理如下:
大丞相文定公游灵岩诗
灵岩山势异,金地景难穷。
塔影遮层汉,钟声落半空。
千峰罗雉堞山如城壁之状,万仞耸屏风。
飞鹤来清窦有双鹤泉,刳鱼挂古桐。
名曾参四绝,封合亚三公在泰山后。
势彻河壖远,形差岳镇雄。
仙闾邻峻极,日观伴穹崇。
邃洞连蓬岛,重峦凿梵宫山面有证明功德嵌。
望应销俗虑,登喜出尘笼。
献寿嵩衡并,分茅海岱同。
艮方标出震,午位对升中。
岚滴晴烟碧,崖铺夕照红。
巍峨齐太华,奇胜敌崆峒。
炼句供诗客,模真怯画工。
天孙分怪状,神化结全功。
吟赏慵回首,云泉兴愈隆。
先丞相天圣间尝留诗寺壁,后主僧刻石,逮今岁久字画刓缺,因命工再刊于石。绍圣五年三月中浣日侄曾孙新滑州白马县主簿李侃敬书……

《大丞相文定公游灵岩诗》拓片
庄凝大气之格局,兼有清秀灵动之韵致,学养与诗才相映生辉。真的是读其诗可以想见其人。
据宋张方平《赠司空兼侍中谥文定李公神道碑铭》(见《乐全先生集》卷三十六),李迪年轻时便已“学通古今,深博有大度”,其师宋初古文大家柳开柳河东先生“每览公文章,未尝不称善”,并早已慧眼识珠地称他为日后作宰相的人才(“复古乎,辅相器也!”)


书影:张方平《赠司空兼侍中谥文定李公神道碑铭》
李迪为相的年代,朝野上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宋真宗死后,章献太后听政,十分强势,李迪不能不凭借高度的政治智慧,周旋于十三岁的仁宗皇帝与太后之间,忍辱负重,操劳军国大事。《宋史》这样评价以李迪为首的宋初几位宰相:
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宋之贤相,莫胜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
尤为感人的还有宋仁宗与李迪的君臣之谊,李迪死,宋仁宗亲篆其墓碑曰:“遗直之碑”,何谓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也。这是对李迪人品业绩的最高评价,不惟如此,仁宗还下令,将李迪所葬之鄄城县邓侯乡改为遗直乡,以寄托对于这位名臣贤相的深深悼念之情。
时至今日,不知我们这位山东先贤的墓地还在否?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