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杳杳谁为伴,茕茕书香浓 971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山翠弯菊径
南鹤乘松风
叶疏桐莺啭
江滟单舟行
书掩白头翁
帆起文海中
杳杳谁为伴
茕茕书香浓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我们知道,宇宙太极世界由阴阳这对矛盾共同构筑,缺一不可,太极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推动一切万物生老病死。人生的阅历来自哪里?不只是来自知识的积累、学校的浇灌以及家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来自文化教育的明书达理,来自社会实践的挫折磨砺,甚至是死里逃生或九死一生的刻骨铭心,这就叫“吃一堑,长一智”。
《道德经》曰:“物壮则老。”古代启蒙教育除了文化教育以外,还有一种教育就是生死教育,这就是人生观中的生死观。历史古贤在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与从容,就是来自这种教育的启示。有的人为财舍命,有的人为义舍命,有的人为真理舍命,有的人因无知而舍命,有的人为疾病而舍命,而大多数人则无可奈何地选择着死亡方式,那么生死观是什么?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来龙去脉,生与死,天与地,阴与阳,有与无,能量与物质,其实永远在相互转化中,生无所喜,死无所悲,只是宇宙能量的表现形式而已。生死观的理论包含在因果之律里,蕴含于圣人的思想里,如《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之家,必有余殃”,又如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言之“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等等。
宇宙万物包括日月星辰本来就是生死过程,生之勃勃,死之冥冥,循环往复,来去始终。生,没有什么可贺,死,没有什么可惧,宇宙本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宇宙能量的表现形式犹如水、气与冰的转化一样,水化为云蒸霞蔚,水凝则冰封川海,千变万化不过是宇宙能量载体而已,而宇宙能量只有转化,却从未消失!
人生一世终有一死,既然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且又是无法预料的,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会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我们就有必要对死亡有个正确认识,即要有个正确的生死观。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死观教育能让人更清晰更全面的看待人生的整个历程,从而能活的更淡泊从容,走得更宁静安详。“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首《过零丁洋》中因其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诗垂千古,他将生命的终极价值追求诠释得淋漓尽致。是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有人死后狗彘不如,有人死后万年缅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简介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