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与金华》之十五
东汉名臣杨震与磐安“四知堂”
金华市磐安县仁川镇杨宅村的杨氏宗祠,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文保单位。其大门口廊檐下,悬挂着一方醒目的“四知堂”匾额。祠内正厅上方,挂着一块“清白传家”的匾额。据传,“清白传家”四亇大字,是根据东汉名臣杨震的真迹拓片所书。大厅两旁一左一右两根祠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
上联:念先人立业成家,不外忠愍遗训。
下联:愿后嗣继志述事,毋忘清白流风。
何为“四知?”
“四知”,原为东汉名臣杨震暮亱却金的故事。杨震(公元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阳(今陕西华阴)人。50岁前以办学育人为业,遇到穷苦子女常常自费设塾授徒,人称“关西孔夫子”。50岁那年,几经举荐才出山进入仕途。入职后,忠职勤勉,不谋私利,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最后官至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春,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萊太守,赴任途中夜宿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推荐提拔起来的,听说恩师途宿本地,便乘更深亱静之际携十斤黄金登门拜访,一是感谢举荐之恩,二是以求日后关照。杨震面对黄金,不但未予笑纳,反而严肃地说:“你我是故交,你是知道我的为人之道的,可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王密陪着笑脸说:“恩师啊,暮亱无知者也”。杨震沉下脸来,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呢?!”王密自愧无言以答,只得抱金而归。
自此,“四知”成为千古美谈,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后人则以“四知”为堂号。
从杨震开始,到其儿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家族四代皆位列“三公”,清白家风代代相传,个个为官清廉,深受百姓传颂。为此,孔子二十世孙孔融曾评价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专题填词作诗,留下了“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的诗句。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会问:远在千里之遥的关西孔夫子,怎么会与穷乡僻壤浙中大山区磐安县仁村镇的杨宅村发生什么关联呢?
原来,南宋宣和年间,杨震36世孙杨萃(授大理寺评事,官至兵部尚书)为避战乱,将族人迁至浙中山区磐安仁川一较为开阔平坦之处扎寨安家。杨氏一脉由此生发,延续至今已聚有杨姓族人5000多人,成为当地大族。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曾受宋孝宗褒奖并授龙虎剑的杨萃,以年老为由辞官解职故里。荣归后,他要求子孙将“四知”两字悬于堂、点于灯、铭于心。
明崇祯五年(1632年),杨氏后裔立宗祠缅怀先祖功德,并以“四知堂”为堂号。此后每年逢年过节,杨氏族人都以最隆重的祭祀仪式追思先贤,彰扬祖德。
如今,“四知堂”这座矗立在仁川大地上的道德丰碑,已成为全磐安人民修身进德、教化育人的重要场所。
2023年10月28日编撰于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