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探源·挖掘先商历史源渊历史典故
在夏邑虞城交界民间传说
文/孙安奎 整理
黄河瞧姥姥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的姥姥就在豫东一带,究竟在豫东的哪个庄,谁也不知道。这一天,黄河的妈妈对儿子说:“河呀,你长恁大,还没见过你姥姥,你瞅空去瞧她一下吧!“黄河点点头,答应了。妈妈又说:“你去时,可要小心点,别把姥姥家的人淹住了。”黄河又点点头。夏天到了,豫东一连大旱了四十天,庄稼旱得要着火,水井旱得枯殷商了底,农夫们的心真象热水煮的一样难受。黄河的姥姥是个很善良的老人,她看着大家要挨饿,心里比谁都难受。她日夜望着西北方,盼望着儿子和外甥能来解救人们的苦难。有一天夜里,黄河忽然做了个梦,梦见一个柱着拐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老奶奶说:“我是你姥姥,想你想得眼泪都哭干了。”黄河醒来后,直恨自己不听妈妈的话,让姥姥伤了心。一会儿也不能等了,得瞧姥姥去!黄河是个直性子,当夜就收缩了一下勇猛的身子,变得象只小山羊那样温顺,悄悄地从一个小豁口走出来,去瞧远方的姥姥。黄河不知道姥姥在哪个庄,走一处问一处。他走到王庄问:“俺姥姥在这庄吗?”“这庄没有你姥姥。”王庄的人说。黄河绕了个弯,又往前走去,他走到李庄问:“俺姥姥在这庄吗?”“这庄没有你姥姥。”黄河又绕了个弯向前走。他走到张庄,张庄没有他姥姥,他走
到赵庄,赵庄也没有他姥姥。黄河一连走了十八天,绕了九曲十八弯,也没有找到姥姥。黄河正走着,忽然一大片楼堂瓦舍挡住了去路。一个老太婆站在高楼上,手扶栏杆,大声说:“黄河,你来干什么?”“我来瞧姥姥,可怎么也找不着了。”“哈哈,原来是外甥呀!我就是你姥姥,你给我带来了什么礼物呀?”黄河错把老太婆当成姥姥,就把最珍贵的礼物——一渠 黄河献给了她。老太婆高兴极了,急忙派人看住了黄河水。庄稼人要挑黄河水浇庄稼,老太婆说:“中呀,一挑黄水一担粮!”人们发愁了,都暗地地里埋怨黄河认错了人。正当人们发愁的时候,真姥姥知道了这事情。她扭着小脚走呀走,终于找到了黄河,说明了事情的原委。黄河听了真姥姥的话,顿时大怒起来。他滚起波涛,铺天盖地而来,转眼间,楼堂瓦舍被黄河吞没了,老太婆呢?当然被淹死了。直到现在,在虞城和夏邑的交界处,那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沙河,九曲十八弯,就是当年黄水留下踪迹。那被淹没的一片楼堂瓦舍成了一片大洼地,人们叫它黄河洼,它沿上有个小村子,名叫黄河涯。
天龙湖与蟾蜍
仙子 整整一个夏天,正是“听取蛙声一片”的季节,而在夏邑县天龙湖里你却听不到蛤蟆的叫声。人们都知道天龙湖的蛤蟆干鼓肚不出声,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缘由。在夏邑县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月宫里的一个初夏之夜,嫦娥坐在桂树下捣药,吴刚陪伴在旁,两人不时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他俩干脆勾肩搭背回宫去了。这一幕恰好被蟾蜍仙子看个清清楚楚,他心想:嫦娥与俺早订终身,你吴刚无端插足太不应该。于是他悄悄跟上看个究竟,只见他们二人搂搂抱抱,没完没了。蟾蜍仙子再也按捺不住一腔怒火,便伸手折下一枝碗口粗细的桂枝向吴刚打去。吴刚放下怀里的嫦娥,抽出佩剑迎战蟾蜍仙子。嫦娥吓得围坐在地,瑟瑟发抖。“住手!”王母娘娘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二人见王母娘娘驾到,不敢恋战,都跪拜于地,听候发落。王母娘娘问清缘由后,怒斥蟾蜍仙子:“你只是千年得道的仙子,岂能配得上嫦娥姑娘?刚儿是玉帝的外甥,又是天府拔尖的美男子,是我牵的红线,你蟾蜍休要妄想!”
慑于王母娘娘的淫威,蟾蜍仙子无可奈何,肚子憋得像个鼓,浑身暴出一个个杏仁大的气包。他悔恨当初,不该离开天龙湖,来到这里受窝囊气。思来想去,蟾蜍仙子决定返回老家。蟾蜍仙子驾云回到天龙湖,来到湖中央的望月台。蛙族五首领得知蟾祖回来,前来拜见。蟾蜍仙子把自己在月宫受的窝囊气如此这般地一说,气得五位首领立马要打上月宫,找王母评理。蟾蜍仙子说:“练兵万万松不得,至于评理之事,日后再议。”从此,去月宫找王母评理,成了蛙族议论的焦点。蛙族的操练场上“打上月宫,讨个公道”的口号震耳欲聋。城隍小神从睡梦中惊醒,起来观之,只见天龙湖堤岸上布满了操练的蛙兵蟾将。很快,城隍小神将天龙湖蛙族犯上作乱的事告诉了玉帝,玉帝当即派王母查办此事。
一天晚上,蟾蜍仙子正在望月台上检阅操练队伍,蛙族五位首领立于身后,甚是威风。王母驾着一片青云飘落到天龙湖的望月台上。蟾蜍仙子忽然见到王母,怔立良久,才若有所悟地向她走过去。五位首领见状,也畏畏缩缩地尾随其后。王母娘娘面对跪伏在面前的蟾蜍仙子,仰着脸,大声说道:“还不速速驱散乌合之众,随我回宫服罪!”蟾蜍仙子是条硬汉子,他想自己在月宫受了窝囊气无处发泄,在天龙湖老家还能任人宰割吗?他突然站起身来,指着王母娘娘大声说道:“俺蟾蜍虽是一介生灵,却也是千年得道的仙子,与嫦娥结为秦晋已有数载,你身为天府之尊,棒打鸳鸯,该当何罪?”蛙族五位首领见蟾祖和王母娘娘接上了火,一声吆喝,蛙兵蟾将蜂拥而上,叫骂不迭。
王母娘娘气得老脸一阵青一阵黄,但她理屈词穷,暗想:再呆下去更是丢人现眼。于是她一不做二不休,拔下金簪画了个圆圈,喊了一声:“住嘴!”便腾空而去。自王母娘娘离去后,她所画的圆圈越来越大,圈里绿水荡漾,蛙族老小都被浸泡在水里,叫不出声来。从此,夏邑县天龙湖的蛙族老小一个个怀着满腹的委屈,干鼓肚发泄不出来。
商丘乡镇名称来历典故睢阳梁园篇
梁园"七台"是指:平台、蠡台、女郎台、凉马台、雀台、吹台(文雅台)、清冷台(清凉寺);梁园"八景"指:百室呈芳(曜华宫、离宫、忘忧馆、复道)、睢园绿竹(兔园、金果园)、灵山落猿(百灵山、落猿岩)、龙岫烟云(栖龙岫)、雁池凫渚(含鹤洲、曲池、钓台)、西园宴雪(西山)、秦岭望乡(望秦岭)、栖霞晚照(栖霞山)。
此外根据现实遗存及当时园囿范围,认为赭霞台(即朱台)、三陵台、青陵台、阏伯台、老君台、周台、孟渚泽、蒙泽、空桐泽、逢泽、芒砀山、高祖庙、千年银杏树等也应该列入梁园胜景之内。
1、宋集镇:在商丘古城东南35公里,唐代建村归宋州,定名宋集。明、清称作宋家集。中华民国时期仍称宋集。
2、坞墙镇:商丘古城东南27公里处,原为商汤南毫都址,后成为村。宋,开宝年间,该村南邻涣水,有水路可自汴京(开封)通往江淮各地,常有商船经过,遇风停泊此处。船主为防风停船,在涣水北岸筑寨墙一道,人称坞墙。因有客栈,店铺形成集镇,俗称坞墙集。
3、冯桥:商丘古城东南19公里处。原名李油坊,乾隆年间李姓在此建香油作坊,故名。后冯桥乡政府搬此,简称冯桥。
4、闫集:在商丘古城东南12公里处。古称洪风口。唐代闫氏在此开店,取名闫小店。宋代更名闫家集。清末简称闫集。
5、双八:在商丘古城东北16公里处。在汉代建村,隋代起集,因村民多姓丁,名丁家集。宋朝建丁镇,因处于宋州至齐鲁的要道口,又名丁家道口。1912年更名道口集。后因1958年毛泽东8月8日视察此地,为纪念,改名双八。
6、张阁:在商丘古城东北14公里处。明初张才在此建村,取名张才庄。清末因地处刘口至亳州要道,张姓在道上建一楼阁,改名张阁。
7、谢集:在商丘古城西北20公里处。1913年修陇海铁路时建车站,其南4公里有小坝得名小坝站。1958年谢集人民公司迁此,更名谢集车站,建成谢集。
8、李口:在商丘古城南15公里处。春秋时期称新城,又称新城亭。宋时因早兵乱成瓦砾,俗称瓦子坡。明初,李姓重建,因临渡口,更名李家口,因有集市,又名李家口集。清末简称李口集。
9、郭村:在商丘古城南15公里处。唐代郭姓在此建村兴集,故名郭村。
10、包公庙:在商丘古城南30公里处。宋仁宗时,龙图阁直学士保证从汴京(开封)回家乡庐州(合肥)途径此地,后人为纪念他而建包公庙。金代发展成村庄,村以庙名。
11、周集:商丘古城东1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周姓在此建村起集,取名周家集,简称周集。
12、平台:在商丘古城东北9公里处。春秋宋平公筑台,宽广而平,故名平台。三国时此地成村,后有集市,称平台集。简称平台。晋谢惠连赋雪在此,又称雪苑。
13、高辛:在商丘古城南23公里处。上古为帝喾高辛氏初封都邑,取名高辛。宋朝置高辛镇。明设高辛辅。历代有集市,故称高辛集。
14、娄店:在商丘古城西南22公里处。唐初,靳姓自西北4公里处的靳店村迁此建楼房,取名娄靳店。明初起集,称娄靳店集。1912年简称娄店。
15、毛堌堆: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商朝成鬲丑,春秋以后称横城。汉代因附近茅草多,又称茅草堆。唐代起集,元代毁于水灾,明初重建,称毛堌堆。
16、勒马:在商丘古城西南25公里处。两汉间,刘秀及其随从被王莽军追赶,在此地吟诗“勒马回头望张弓”诗句,得名勒马。唐代起集,得名勒马集。
17、临河店:在商丘古城西南20公里处。明初,唐、李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临大沙河设店,故名临河店。
18、水池铺:在商丘古城西10公里处。上古有陶唐氏火正阏伯行宫,后称作火神庙。汉代称良安寨,取除暴安良之意。明代在村西设兵铺,因西临马肠河并有水潭,得名水池铺。
19、观堂:在商丘古城西18公里处。隋代建尼院一处,供奉观音菩萨,名观音堂。宋代置观音堂镇,为县大集。明代设兵铺,因东边有柏树林,又称大林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称观音堂集,简称观集。
虞城夏邑篇
虞城旧城遗址据光绪二十一年《虞城县志》记载,旧城址在今利民镇西南1 5公里许,原有旧城李庄,后废。此旧城,从夏代商均、虞思沿用至明代中期,嘉靖九年(1530)黄河决口被湮没。在旧城遗址上,发现有宋、元、明时代的瓷器、钱币和塌陷的屋顶、房基、砖石以及酒发酵池、酒糟、酒器、较大灰坑等。1984年文物普查,又在该地发现不少被锯断的兽骨及骨簪等,专家初步分析,此处可能是商周时代的骨器厂。
夏邑各乡镇地名探源
1、李集:元末李姓三兄弟迁居于此,为纪念先祖原居南京三里岗,取名三庄李。明万历年间兴集,称永兴集。后村人李亢元中进士,俗称此村为李亢集。简称李集。
2、车站:1914年陇海铁路通车后,在刘堤圈村西5华里设车站,取名刘堤圈站。1931年筑寨成集,以县长钱裕国的名字改名裕国寨,又称新寨。1958年改名车站。
3、杨集:宋代有杨司马屯兵于此,兴集后取名杨家集,又称杨柳集。明代村内庙宇中铸有铁鼎,先后改名鼎新杨集、鼎新集、鼎集。1949年名为杨家集。简称杨集。
4、会亭:据传,旧时有风凉亭,人们常在此聚会议事。北宋置会亭镇。明设置驿站称会亭铺。清末,因同属永城、夏邑、亳州,故称三合县。1912年称会亭集。
5、济阳:南北朝时建村,村位于通济渠之北,得名济阳。地处交通要道,道两旁多设店铺,又称济阳店。唐代中叶集市繁荣,称济阳镇。清咸丰三年筑寨,得名济阳集。
6、郭庄:明洪武年间郭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郭庄。
7、孔庄:明初高姓在交叉路口定居建村,取名高路口。清末姜庄、王庄、钱庄并入后孔姓居多,改名孔庄。
8、刘店:明洪武年间刘姓在此开设客店,后兴集,取名刘店集。
9、业庙:明末王、业两姓迁居建村,筑有庙宇,取名王业庙。1949年称业庙。
10、火店:明洪武二年,王姓从山东诸城迁此垦荒,火烧芦苇数十里,露出原建火神庙一座,来客在此留宿,起名火神店。简称火店。
11、太平集:清咸丰年间以大柳村,王庄、崔庄等村为基础筑寨兴集。取“天下太平”之意,名太平集。
12、罗庄:唐末村南建有罗庄寺。清初罗姓移寺于村中,后兴庙会成集,改名寺里集。1977年更名罗庄。
13、马头:西汉为建平侯国。东汉更名建平县。俗名马头城,以地势似马头得名。北魏置马头郡,北齐废。唐建崇觉寺,村称马头寺。后简称马头。
14、韩镇:宋代韩世忠曾率兵在河口驻兵抗金,村得名韩家道口,简称韩道口。清末筑寨成集,易名韩道口集。
15、中峰:唐开元年间建有一寺院,以寺内有大铁钟,名钟峰寺。后简化为中峰寺。村以寺名,1964年兴集。
16、北镇:明初北姓建村兴集,与南镇店村相对,取北镇集。因村北有土岭,又称北岭集。
17、骆集:明洪武二十年,骆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兴集市。
18、胡桥:明代胡姓建村,村中有一石桥,得村名胡家桥。简称胡桥。
19、何营:明末有一何姓作战时阵亡,其妻子迁居于此定居,当时此地为运粮码头,设有兵营,故名何营。
20、郭店:唐代建村称郭家店。宋代起集,改称长青集。1927年更名郭店集。简称郭店。
21、王集:虬(qiu)龙沟西岸,明洪武三年,韩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王品西从王老家村迁此,王姓人丁兴旺又兴起集市,始名王品西集。简称王集。清康熙十年改称西曹村。1912年复名王集。
22、桑堌:小白河南岸。古称桑林社。《吕氏春秋*顺氏》载“汤以身祷王桑林”指此,明以成汤祷雨台,改今名桑堌。
23、曹集:明初建村,曹姓居多,有集市,名曹集。
24、歧河:歧(qi)河北岸。元代称十景;元末村民张兴仁从山东避难在此建村。后成集市,称兴仁集。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后改名张水集。岐河镇人民政府驻此。
商丘乡镇名称来历典故睢阳梁园篇
七台八景
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内的古代历史遗存。
梁园"七台"是指: 平台、蠡台、女郎台、凉马台、雀台、吹台(文雅台)、清冷台(清凉寺);梁园"八景"指: 百室呈芳(曜华宫、离宫、忘忧馆、复道)、睢园绿竹(兔园、金果园)、灵山落猿(百灵山、落猿岩)、龙岫烟云(栖龙岫)、雁池凫渚(含鹤洲、曲池、钓台)、西园宴雪(西山)、秦岭望乡(望秦岭)、栖霞晚照(栖霞山)。
此外根据现实遗存及当时园囿范围,认为赭霞台(即朱台)、三陵台、青陵台、阏伯台、老君台、周台、孟渚泽、蒙泽、空桐泽、逢泽、芒砀山、高祖庙、千年银杏树等也应该列入梁园胜景之内。
1、宋集镇:在商丘古城东南35公里,唐代建村归宋州,定名宋集。明、清称作宋家集。中华民国时期仍称宋集。
2、坞墙镇:商丘古城东南27公里处,原为商汤南毫都址,后成为村。宋,开宝年间,该村南邻涣水,有水路可自汴京(开封)通往江淮各地,常有商船经过,遇风停泊此处。船主为防风停船,在涣水北岸筑寨墙一道,人称坞墙。因有客栈,店铺形成集镇,俗称坞墙集。
3、冯桥:商丘古城东南19公里处。原名李油坊,乾隆年间李姓在此建香油作坊,故名。后冯桥乡政府搬此,简称冯桥。
4、闫集:在商丘古城东南12公里处。古称洪风口。唐代闫氏在此开店,取名闫小店。宋代更名闫家集。清末简称闫集。
5、双八:在商丘古城东北16公里处。在汉代建村,隋代起集,因村民多姓丁,名丁家集。宋朝建丁镇,因处于宋州至齐鲁的要道口,又名丁家道口。1912年更名道口集。后因1958年毛泽东8月8日视察此地,为纪念,改名双八。
6、张阁:在商丘古城东北14公里处。明初张才在此建村,取名张才庄。清末因地处刘口至亳州要道,张姓在道上建一楼阁,改名张阁。
7、谢集:在商丘古城西北20公里处。1913年修陇海铁路时建车站,其南4公里有小坝得名小坝站。1958年谢集人民公司迁此,更名谢集车站,建成谢集。
8、李口:在商丘古城南15公里处。春秋时期称新城,又称新城亭。宋时因早兵乱成瓦砾,俗称瓦子坡。明初,李姓重建,因临渡口,更名李家口,因有集市,又名李家口集。清末简称李口集。
9、郭村:在商丘古城南15公里处。唐代郭姓在此建村兴集,故名郭村。
10、包公庙:在商丘古城南30公里处。宋仁宗时,龙图阁直学士保证从汴京(开封)回家乡庐州(合肥)途径此地,后人为纪念他而建包公庙。金代发展成村庄,村以庙名。
11、周集:商丘古城东1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周姓在此建村起集,取名周家集,简称周集。
12、平台:在商丘古城东北9公里处。春秋宋平公筑台,宽广而平,故名平台。三国时此地成村,后有集市,称平台集。简称平台。晋谢惠连赋雪在此,又称雪苑。
13、高辛:在商丘古城南23公里处。上古为帝喾高辛氏初封都邑,取名高辛。宋朝置高辛镇。明设高辛辅。历代有集市,故称高辛集。
14、娄店:在商丘古城西南22公里处。唐初,靳姓自西北4公里处的靳店村迁此建楼房,取名娄靳店。明初起集,称娄靳店集。1912年简称娄店。
15、毛堌堆: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商朝成鬲丑,春秋以后称横城。汉代因附近茅草多,又称茅草堆。唐代起集,元代毁于水灾,明初重建,称毛堌堆。
16、勒马:在商丘古城西南25公里处。两汉间,刘秀及其随从被王莽军追赶,在此地吟诗“勒马回头望张弓”诗句,得名勒马。唐代起集,得名勒马集。
17、临河店:在商丘古城西南20公里处。明初,唐、李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临大沙河设店,故名临河店。
18、水池铺:在商丘古城西10公里处。上古有陶唐氏火正阏伯行宫,后称作火神庙。汉代称良安寨,取除暴安良之意。明代在村西设兵铺,因西临马肠河并有水潭,得名水池铺。
19、观堂:在商丘古城西18公里处。隋代建尼院一处,供奉观音菩萨,名观音堂。宋代置观音堂镇,为县大集。明代设兵铺,因东边有柏树林,又称大林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称观音堂集,简称观集。
虞城夏邑篇
虞城旧城遗址据光绪二十一年《虞城县志》记载,旧城址在今利民镇西南1 5公里许,原有旧城李庄,后废。此旧城,从夏代商均、虞思沿用至明代中期,嘉靖九年(1530)黄河决口被湮没。在旧城遗址上,发现有宋、元、明时代的瓷器、钱币和塌陷的屋顶、房基、砖石以及酒发酵池、酒糟、酒器、较大灰坑等。1984年文物普查,又在该地发现不少被锯断的兽骨及骨簪等,专家初步分析,此处可能是商周时代的骨器厂。
营廓遗址:位虞县城南35公里营廓集。1975年、1976年、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3次在此处勘探,发掘出一批石器、骨器、蚌器、陶器和陶器残片。陶色有黑、灰、红、白及加沙陶等。纹饰有划纹、方格纹、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及磨光等。另外还有墓葬、房基、灰坑、夯土及铜渣等。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经专家认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类型遗址,并延续有龙山文化和商、周、汉、唐、宋直到现代。营廓为昔日名镇。据考证,此遗址上原建有火神庙、地藏庵、建吉寺、三义阁、泰山庙、李银观等6座庙宇。现存4米高营廓台1座,上有原建吉寺堂楼3间,群房若干间。1986年,该遗址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墓
仓颉,亦称苍颉,自古被尊为“造字圣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传,自四千多年前仓颉就长眠在豫东大地上。原虞城县古王集乡堌堆坡村(今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民安街道堌堆坡村)自古就有仓颉墓、仓颉祠。
商丘仓颉祠“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的对联、双瞳四目的仓颉塑像都在无声地颂扬着“造字圣人”、汉字文化圈符号性鼻祖——仓颉,在这片文化厚土上的不朽和壮大。
利民古城 是舜帝儿子商均的封地,古虞国所在地,秦朝以后该改称虞县。利民古城也是外圆内方格局,轮廓清晰。古城方方正正,护城河宽阔规整,四门所在地位置非常明显。现在利民古城附近还保存有商均墓、明朝重臣杨东明陵、城隍庙等古迹和遗址十多处。
堌堆坡遗址位于虞城县城西北17公里古王集乡堆坡村西头,面积约3000平方米。据考古队1978年和1984年两次勘探,发现有汉代陶片;并在仓颉墓周围,探出方格纹、篮纹、绳纹、附加堆纹、磨光等陶片及灰土、蚌壳等,确认此处为龙山文化遗址。
魏墙堆遗址位虞县城西南22公里魏坦堆村后。此处原文化层堆积很厚,历经水患,现存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1978年10月,县文物普查队对此处进行初步勘查,发掘出红、灰色各类陶片,上有方格纹、篮纹、粗细绳纹、附加堆纹、玄纹和磨光等纹饰,并出土有木炭、骨、鹿角、蚌壳、蚌器等物,确认此处为龙山、商、西周文化遗址。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栗城古城 夏邑有8000多年文明史,商朝盘庚迁都后开始叫栗城。夏邑古城的形制在商丘古城中是最特别的。夏邑古城城墙在内外护城河的中间,城墙为方形,城墙和出城道路将护城河分成八块相通的水面,共计3000亩。在清理护城河时发掘出一元代砖墓室和大批宋明清时代文物。夏邑还是孔子先祖的封地,葬有孔子数代先祖。
栗地传说
夏邑古为栗地,据传是上古帝王栗陆氏所居之地。栗陆氏承袭庖牺氏(又称伏羲氏)之号,属于东方风姓部族。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沼泽棋布,栗林茂密,《庄子,盗距》日:“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我们的祖先曾与栗树相依为命,除渔猎之外,栗果既香甜可口,又易于储藏。尤其严冬时节,万木凋零,沼泽封冻,鸟兽绝迹,栗果是越冬的最佳口粮,人们的生命之本。栗地栗林遍野,犹如一个天然粮仓。栗地先祖在这里依栗林而居,“构林位巢”,靠栗果为食,生存繁衍,其地亦称栗地。
夏邑各乡镇地名探源
1、李集:元末李姓三兄弟迁居于此,为纪念先祖原居南京三里岗,取名三庄李。明万历年间兴集,称永兴集。后村人李亢元中进士,俗称此村为李亢集。简称李集。
2、车站:1914年陇海铁路通车后,在刘堤圈村西5华里设车站,取名刘堤圈站。1931年筑寨成集,以县长钱裕国的名字改名裕国寨,又称新寨。1958年改名车站。
3、杨集:宋代有杨司马屯兵于此,兴集后取名杨家集,又称杨柳集。明代村内庙宇中铸有铁鼎,先后改名鼎新杨集、鼎新集、鼎集。1949年名为杨家集。简称杨集。
4、会亭:据传,旧时有风凉亭,人们常在此聚会议事。北宋置会亭镇。明设置驿站称会亭铺。清末,因同属永城、夏邑、亳州,故称三合县。1912年称会亭集。
5、济阳:南北朝时建村,村位于通济渠之北,得名济阳。地处交通要道,道两旁多设店铺,又称济阳店。唐代中叶集市繁荣,称济阳镇。清咸丰三年筑寨,得名济阳集。
6、郭庄:明洪武年间郭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郭庄。
7、孔庄:明初高姓在交叉路口定居建村,取名高路口。清末姜庄、王庄、钱庄并入后孔姓居多,改名孔庄。
8、刘店:明洪武年间刘姓在此开设客店,后兴集,取名刘店集。
9、业庙:明末王、业两姓迁居建村,筑有庙宇,取名王业庙。1949年称业庙。
10、火店:明洪武二年,王姓从山东诸城迁此垦荒,火烧芦苇数十里,露出原建火神庙一座,来客在此留宿,起名火神店。简称火店。
11、太平集:清咸丰年间以大柳村,王庄、崔庄等村为基础筑寨兴集。取“天下太平”之意,名太平集。
12、罗庄:唐末村南建有罗庄寺。清初罗姓移寺于村中,后兴庙会成集,改名寺里集。1977年更名罗庄。
13、马头:西汉为建平侯国。东汉更名建平县。俗名马头城,以地势似马头得名。北魏置马头郡,北齐废。唐建崇觉寺,村称马头寺。后简称马头。
14、韩镇:宋代韩世忠曾率兵在河口驻兵抗金,村得名韩家道口,简称韩道口。清末筑寨成集,易名韩道口集。
15、中峰:唐开元年间建有一寺院,以寺内有大铁钟,名钟峰寺。后简化为中峰寺。村以寺名,1964年兴集。
16、北镇:明初北姓建村兴集,与南镇店村相对,取北镇集。因村北有土岭,又称北岭集。
17、骆集:明洪武二十年,骆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兴集市。
18、胡桥:明代胡姓建村,村中有一石桥,得村名胡家桥。简称胡桥。
19、何营:明末有一何姓作战时阵亡,其妻子迁居于此定居,当时此地为运粮码头,设有兵营,故名何营。
20、郭店:唐代建村称郭家店。宋代起集,改称长青集。1927年更名郭店集。简称郭店。
21、王集:虬(qiu)龙沟西岸,明洪武三年,韩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王品西从王老家村迁此,王姓人丁兴旺又兴起集市,始名王品西集。简称王集。清康熙十年改称西曹村。1912年复名王集。
22、桑堌:小白河南岸。古称桑林社。《吕氏春秋*顺氏》载“汤以身祷王桑林”指此,明以成汤祷雨台,改今名桑堌。
23、曹集:明初建村,曹姓居多,有集市,名曹集。
24、歧河:歧(qi)河北岸。元代称十景;元末村民张兴仁从山东避难在此建村。后成集市,称兴仁集。因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后改名张水集。岐河镇人民政府驻此。
殷商探源·挖掘先商文化渊源(民间故事篇)
孙二娘开店
据传在北宋末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泊,设聚义厅,打富济贫,专与官府作对,宋朝统治者屡剿屡败,又恨又怕,最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招安手段,终于瓦解了这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队伍。大部分将领死的死,亡的亡,但宋朝统治者为一绝后患,意欲斩尽杀绝。剩下的将领们,死里逃生,隐姓埋名,流落异乡。
据传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被官军追捕逃散后,都不知道对方去向。孙二娘经过查访,得知张青流落在毫州、夏邑、永城一带,就千里寻夫,到了现在的夏邑郭店乡老郭店一带,开了个小店,慢慢寻找丈夫。为怀念丈夫张青,取名“长青店”,并雇用郭氏弟兄帮忙。由于生意很好,发展成了一个小集镇,孙二娘就起名为长青集。
不幸孙二娘思念丈夫成疾,不治而病逝。郭氏弟兄将孙二娘葬于长青集的西南角,就是现在郭店粮店西南角,夏白路西边。坟前立青石碑一通“梁山英雄孙二娘之墓”,并在坟前十步许,又为孙二娘盖了一座孙二娘寻夫庙,从此小店才有郭氏弟兄继续经营,并改为郭家店,后来长青集也改为郭店集。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土匪头子杨远月,携带马匹财物从夏邑县城回亳州,路过老郭店南边,马匹财物被劫,杨远月恼羞成怒,返回亳州后,出动大批土匪,从歧河北岸开始放火,一直烧到夏邑县城南关。孙二娘寻夫庙也被大火烧毁,只剩下一片庙岗子,青石碑也被拆毁。解放后,郭店粮店建营业室时候,青石碑被埋在地下。
泥马渡康王
县城西南60里,古有大沙河。沙河南岸有一集镇——马头寺。马头寺北门外,有一崔府君庙。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弃中原南逃,行至沙河北岸,但见沙河水深,无法渡过。眼看追兵就要赶到,赵构心急如焚。正在危难关头,从东边跑来一匹白色烈马,来到赵构身边停了下来,赵构飞身上马,白马把赵构渡过河去。到了南岸赵构下马,这匹马飞奔而去。赵构急忙去追那匹救了自己命的白马。一直追到夏邑县马头崔府君庙,赵构一进庙门,只见院中有匹白马,仔细看和方才渡他过河的那匹马一模一样。他又走到跟前细看,这马原是个泥马,摸摸马身上还有水珠,浑身湿淋淋的,如同水洗的一般。赵构心想,刚才渡我过河的一定是这匹马。口中说道: “真是你渡我过河,你啊,就是神马了。”话音刚落,这匹马霎时成了一摊烂泥,仅仅还剩个马头没有粉碎,赵构感激万分。后人把崔府君庙予以整修,又在庙南边树立了一个很高的蛟龙碑,碑上刻着“崔府君庙”几个大字,中间碑文上刻有小字:“河南归德府东南一百一十五里外”,中间八个大字:“泥马渡康避难与斯”,落款为“大明崇祯十三年重修”。此碑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存在马头寺北门里,也就是崔府君庙旧址的前边,“文革”中被毁坏。
金马头的传说
金马头的传说,大宋年间,张邦昌卖国求荣,把康王赵构送到北国认金元术干爹。北国有个叫医马李的人,对赵构说:“您应该想个法子,回朝才是。”赵构说:“我想不出好主意,你能帮我想想吗?”医马李说:“可以,你给我附耳来。”医马李如此这般说了一阵,赵构说:“好,我马上就去。”赵构见了术说:“父王,今天闲暇无事,倒不如外出围猎,也好扬扬北国人强马壮之势。”金元术说:“正合我意。”金术遂选了名鹰骏马,带着人马来到荒郊。正往前行走,忽然空中有一只老雕,连叫三声,赵构便给金术说:“父亲,雕鸟师头叫,对我军不利。”瓦术遂吩咐说:“把它给射下来。”赵构取弓搭箭,追射去了。赵构边射边追奔正南走的很远啦,金术生了疑心:别让这小子跑了。遂命人追赶。赵构马上加鞭,回头一看,追兵马上就要来到,心里可急坏啦。又走了一阵子,前边有一条大河(今夏邑县马头镇北边大沙
河),河水滚滚不知深浅,到了水边,马失前蹄,赵构从马上栽了下来。眼看追兵就要赶到,赵构急得心如火燎,正在这时,从东边跑来一匹白色烈马,来到赵构身旁停了脚步,赵构飞身上马,祈告上苍说:“天呐,你能保佑这匹马渡我过河,我登基后封这马为神马。”白马真的把赵构渡过去了。到了南岸赵构下马,这匹马直奔正南而去,赵构回头看,追兵都停在河北岸上,呆头呆脑地往南看。赵构一看金兵没下河,他就去追这匹马。追着追着,追到马头北面催夫寺(庙),赵构一进庙门,只见庙院东边有匹白马,仔细看和方才渡他过河的那匹马一模一样,他又走到跟前细看,这马原是个泥马,摸摸马身上还有水珠。赵构心想:刚才渡我过河的一定是这匹马。口中说道:“真是你渡我过河,你呀,就是神马了。”他一说不打紧,这匹马霎时成了一摊泥啦,仅仅还剩个马头没有粉碎。赵构感谢万分,心想:既然是神马救了我,我就在此暂且存身。再说朝中有一位王元帅,鼓打三更,做了一梦,梦见宋室后裔正避难催夫庙,急待救驾。王元帅醒来之后,遂命知县前往催夫庙接驾。知县带领随从人员,到处打听催夫庙的地址,终于在夏邑县西南五十里处马头北门里找到了催夫寺。经过详查细问,赵构真的在此庙内存身,这位知县也就把康王接驾回朝了。从此,马头也就改为马头寺了。后来马头寺北门催夫庙南边竖立了一个很高的蛟龙碑,碑上刻着三个字“催夫庙”,中间碑文上首小字是河南归德府一百一十五里外 中间八个大字 “ 泥马渡康王避难于斯 落款是大明崇祯十三年重修。
孙安奎,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商丘市睢阳区卫健委在职干部,商丘市作协会员、市青少年作协副主席、河南省金水秘书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清风杂志社河南通联中心商丘新闻中心编辑。
区域主编:秀美山河
责编:芬芳·那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