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铺村,历史悠久,海拔115米,陶大垴东西两侧呈狭长地带,318国道、沪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白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卓越的交通便捷,优美的自然环境。行驶管理职权的满溪坪乡公所,后改为满溪坪人民公社管委会,再后来改为满溪坪管理区,满溪坪卫生所,以及沪武高速公路服务区均落户白铺村。
英山1270年建县,历经南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白铺处城乡结合部,为东河流域民众往来县城必经之地。此处大樟树(双子叶纲,樟科)枝繁叶茂、冠盖如伞,为人们提供了歇息的理想场所,一路劳顿的商贾、民众常于此歇脚小憩。因店面多为白色墙体,白铺地名由此而来。大樟树、白铺处从此商贾云集,经贸繁荣,为全县著名商品集散地。鉴于白铺物资交流大会声誉好、规模大、交易额高、影响深远,英山知县为促进商品流通,决定每年在此举办春、夏、秋、冬四次生产物资、生活用品交流大会;并为往来民众歇憩设立免费茶饮茶铺拨付资金。随着公路修建,交通设施完善,人们不再凭籍脚步往来城乡,白铺作为城乡结合部歇脚地的数百年优势从此不再,商品交流随之式微,以致年仅一次。上世纪50年代商品交流会停办,70年代初茶铺资助停拨。

新中国成立。1950年成立白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升格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满溪坪乡转为满溪坪人民公社,白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刻转为农业生产大队。鉴于白铺村、大樟树历史上形成的声誉和影响,便以白铺、古樟树所在地设为同心一大队,据推测,似据“同心圆”理论,以白铺、古樟树为中心的同心一大队周围村庄,统一更名为同心二大队、同心三大队、同心四大队、同心五大队,根据山脉走向,将金家墩、许家河改为同心六大队、同心七大队。满溪坪管理区撤销后,七个大队恢复原有名称。
一场史无前例的1969年特大洪灾,冲毁河堤、渠道、水田和旱地,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灾难。县委书记洪平安组织数万人参加的首战治河造田工程就此打响,历经九个月奋战新增良田1500亩,属全县最大粮仓。该工程在湖北省产生巨大影响,省长张体学亲临视察;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新闻纪录片,著名歌曲《一花引来万花开》从此引爆全国;《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刊发新闻。新建1200千瓦水电站一座。工程结束,良种场、农科所、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鱼种场落籍于此。正是这一示范效应,全县掀起弯河改直道热潮,四百多处工程竣工,新辟良田3万余亩。

正是基于白铺客人歇脚地、商交会优势,早在明清就有人在此设立中医诊所,后由城关黄姓人经营,接着转至满溪坪卫生所。由于改河造田工程浩大,伤病员急剧增多,满溪坪卫生所迅速扩张、业务暴涨、医术增强,卫生所实施手术的热点新闻远播香港。
具有450年历史的古樟树,领略了城乡结合部歇脚地、商贸交流的大起大落;见证了白铺村的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人类活动、繁衍生息的足迹;目击了劈山移河造田、农业改造、良田扩展、水电建设的光辉进程;见识了由人民公社合作化的集体经济转为农田承包到户的联产责任制、由统购统筹转为放开市场这一跨越性历史进程;亲睹了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清奇俊丽、风景如画的优美环境;看到了满溪坪片区完全小学迁建至白铺村,最高学府占地500亩的英山一中就此落地生根,黄桃园建成,白铺俨然成为投资热土;见到了扶贫攻坚战的重大成果,乡村振兴的显著变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光辉前景。
可以说,古樟树是白铺村蜚声响誉的地标,古樟树是白铺村靓丽可人的名片,古樟树是白铺村驰名遐迩的标志。古樟树已成为白铺村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资源,因为它涵盖与彰显了白铺村的历史变迁、文化繁衍、社会嬗变与经贸沧桑。古樟树所在的白铺村,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丰沃的文化积淀,繁复的社会沿革,深厚的人文荟萃,浓郁的地域特色,富庶的膏腴之地,炙热的投资沃土,淳朴的乡情民风。也正因如此,不少人慕名而来,以一睹古老樟树芳容为快,成为人们聚集和交流的打卡热门场所。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