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文化”:永恒的精神灯塔
—济宁举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济宁复出20周年”纪念活动
没有“灵魂”,“生命”就失去了“意义”;没有“精神”,“人生”就失去了“航向”……当“人类的巨轮”从远古驶到当下,又将在当下继续驶向未来的时刻,人们不禁发问:是什么支撑了“人类的生命”?又是什么指引了“人类巨轮的航向”?
答案就一个字:爱!
一个人活着,首先要“自爱”;活到青春摇曳,“自爱”着的灵魂便要绽放“他爱”,于是人类发明了“爱情”,并让“爱情”发出了“灼热的光芒”……
在这种“灼热的光芒”的照耀下,人类有了“自己的小家”,并由无数个“自己的小家”组合成了人类共同的“大家”,——那就是“国家”!
中国人的“大家”,——叫“中国”!
中国人在从“自爱”走向“他爱”的过程中,选择了东方人独有的“爱的模式”,——叫“梁祝”,也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于是,在深厚无边的历史大幕中,一个叫“梁山伯”的“少年”与一个叫“祝英台”的“少女”走到了前台,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苦”、“一乐”组合而成的或“同窗共读”,或“花前月下”,便成了东方人最痴迷难忘的“爱的模式”:“活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团面”,“死后”是“黄泉有路”“灵魂相依”的“一丘土”……
千百年来,有“梁祝”的地方,就成了东方人生死相依的“精神王国”;有“梁祝”的戏台,就成了男女老少红尘悲欢的“精神家园”……
“爱情”与“家庭”本是“你中有我”而却又“毫不相干”的“两驾马车”,但正是这“两驾”驭着“悲欢”同时也驭着“离合”的“马车”,将人类从“悲壮的远古”驭到了“悲壮的当代”,也将从“悲壮的当代”继续驭向“悲壮的未来”……
2023年10月27日上午9时30分,济宁市档案馆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先生庄严宣告: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济宁复出20周年纪念活动正式开始!
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我们特聘请山东雷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锡润先生制作了《梁祝文化在济宁》纪实片,以此向“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济宁复出20周年献礼!
掌声雷动……人们的记忆紧跟樊存常先生的讲解似乎又回到了20年前,那是2003年10月27日,明正德十一年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驻地南,古泗河西梁家林,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地复出。
中国民俗学会原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先生,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
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梁祝传说内容最全、文字最多、最详实的一块碑。2003年11月5日,《中国文物报》头版报道“山东济宁出土了梁祝墓碑”。历史文物佐证,梁祝文化在孔孟之乡济宁。
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向世人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实情。
(一)“梁祝墓记碑”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祠的时间。碑文中明确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的时间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这在全国现存的梁祝墓中是唯一有文字记载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碑,也是立碑时间最早的一块碑。
(二)“梁祝墓记碑”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祠的原因。碑文中记载崔文奎视察京杭大运河河道时,路经此处,发现了梁祝墓、祠多年失修,残墙断壁,荒凉冷落的现状,“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因其曾做过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主管过社会风气的教化工作,因而对梁祝墓、祠格外关注,碑文中记载重修梁祝墓、祠“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大,不可泯也”。是为了推崇孝道,倡导学习立业报国,倡树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梁祝墓记碑”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祠是皇帝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所为。从崔文奎“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碑文中的这些记载,说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祠,上至皇帝的钦差大臣中央官员,下到地方官吏和当地的开明人士,都参与了此事,这也说明了梁山伯祝英台不是儒家思想的反抗者,而是儒家思想的自觉遵守者,不然,这些官员也不会参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祠。尽管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碑文为我们提供了梁祝传说的基本情节,加之碑文出自当时知名的文人和有权威的官员之手,因而此事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应该说,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在明朝正德年间就得到确认,这在历史上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四)“梁祝墓记碑”记载了梁祝传说的来源和时间的久远。从碑文“迩来访诸故老传闻”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的社会,象梁祝这样的故事,虽没有官方的文字正式记载,但在民间却广为传说,而民间传说往往又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从这方面可说明梁祝传说的久远;从碑文的记载中还可了解到早在明正德年间重修梁祝墓、祠之前,梁山伯祝英台墓、祠就已存在很久了。
(五)“梁祝墓记碑”记载了梁、祝、马故居村庄和读书学习地。碑文中记载,祝英台的家在济宁九曲村、梁山伯的家在西居村、马文才的家在西庄村。作为梁祝传说中的梁、祝、马三氏居址靠近,在马坡周围方园不过10余里,她们的故乡村落至今有地可考,且为族家后裔所接受。祝英台家族后裔迁至高新区岔河村,梁山伯家族后裔定居于两城、梁岗等地;马文才家族后裔定居马坡。
梁山伯祝英台同在邹城市峄山读书三年。邹城市是孟子故里,是儒家教育圣地,峄山之阳是邾国故城,梁山伯祝英台在峄山同窗共读,三年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她们毕竟是深受儒家“重孝”、“崇文”、“守礼”等传统思想影响的青年,因祝英台父亲答应马家的提亲,有情人无缘成为眷侣,合葬化蝶,爱情永恒。
传播广泛 影响深远
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受到了世人的关注。2004年2月22日,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应邀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栏目辩述孔孟之乡济宁“梁祝”;2005年5月16日,樊存常先生应邀在北京大学宣讲孔孟之乡济宁“梁祝”;2007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通过采访孔孟之乡济宁鲁西南地区的《山东琴书》、邹城市《山头花鼓》、微山县《柳琴戏》、嘉祥县《夯歌》等民间曲艺说唱“梁祝”;《邹县旧志汇编》、清•《峄山志》和明代著名的学者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卷二的首篇《孔庙桧》中记载“梁祝”;微山县马坡镇驻地南泗河西岸“梁祝”合葬墓、祠;邹城市峄山上“梁祝读书处”、“梁祝祠”、“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泉”等,通过这些历史事实,证明梁祝文化在济宁。2023年10月21日,樊存常先生应邀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民俗学会上,宣传介绍孔孟之乡济宁梁祝传说,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通过宣传,梁祝文化在济宁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申遗成功,弘扬传承
2006年5月20日,济宁梁祝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孟之乡济宁又增加了一张新的国家级文化名片!2022年6月10日,樊存常先生将20余年研究梁祝文化的档案资料和收藏品,无偿捐赠给济宁市档案馆永久保存。2023年6月9日,济宁市梁祝文化艺术馆在济宁市档案馆举行了开馆仪式。今天我们又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济宁复出2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举办《梁祝文化在济宁》纪实片新闻发布会,这是弘扬传承梁祝文化在济宁的具体行动。
梁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8月,中共济宁市委(济发【2023】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梁祝文化的保护利用。为贯彻落实市委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梁祝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旅游开发利用工作,济宁市成立了“梁祝文化专班”。“梁祝文化专班”成立后,我们积极建议,并努力争取济宁梁祝文化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梁祝文化研究新突破。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济宁梁祝文化研究,在济宁市档案馆梁祝文化艺术馆的基础上,建设成梁祝文化研究展示高地;启动组织编纂《梁祝文化志》,出版梁祝文化研究专著和《济宁梁祝文化大观》等,作为梁祝文化研究的延伸。召开梁祝文化在济宁高端论坛,扩大梁祝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梁祝精品创作新突破。集中力量推动梁祝文化文艺作品创作。以市档案馆馆长杜宏春新创作的峄山《天下第一情山记》、《天下第一情山赋》、《峄山铭》等十一篇为基础,出版一本线装版《天下第一情山记》书;创作拍摄一部梁祝电视剧或梁祝电影,编排一台梁祝舞台剧、打造一批梁祝文化主题网络动漫、网络影视剧。
(三)梁祝文化旅游新突破。在太白湖新区市文化中心西边的“双子岛”上,在不改变现有规划的前提下,增加文化内涵,建中国爱情文化雕塑园;高新区垞河村是祝英台故里,恢复“奶奶庙”,建“祝府”和东方爱神广场,塑东方爱神祝英台雕塑像,建爱情摇蓝地;邹城市峄山是伏羲女娲“滚石成亲”地,是梁山伯祝英台读书爱情结缘地,是读书人的圣地,有情人的乐园,是成天下第一情山,要保护好峄山“梁祝读书处”、“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游峄山走情路、探情石、品情泉、结情缘;恢复微山县马坡明代梁山伯祝英台墓、祠地,打造永恒爱情祭拜地。将四地连在一起,建设梁祝爱情文化旅游线路,增加济宁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四)梁祝文化活动新突破。举办梁祝爱情文化节。开展精品梁祝文化情景小戏小剧和曲艺节目进“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四进活动,丰富活动群众文化生活。
(五)梁祝文化产品新突破。积极加大对梁祝爱情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创新,开发出具有孔孟之乡济宁梁祝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六)梁祝文化宣传新突破。开展主流媒体梁祝文化宣传活动,开设梁祝文化专题专栏。组建梁祝文化大学生宣讲团,积极开展梁祝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利用各种新媒体,加大对济宁梁祝文化的宣传,唱响梁祝文化在济宁,扩大济宁梁祝文化的国内外影响。
“梁祝的故事”已然成昨,但“爱与爱情”却深水静流……一个民族之所以能踏遍千山万壑走到今天,一个大国之所以能在苦难深重中涅盘重生……都是缘于对于“坚韧文化”的记忆,“梁祝文化”就是这种“坚韧文化”之一种,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灯榙”!
(王长鹰 李建民)
2023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