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老城镇
文图/耿志平(甘肃)
老城镇也就是城关镇, 是合水县第一大镇,距离合水县城二十五公里。
三十多年前,父亲因为工作调动到老城镇工作,在那里我们住了十一年时间。

今天恰逢有集,因为是农忙时节,街道上只有为数不多的摊贩,赶集的人寥寥无几。以前每逢农历二五八,街道上人流如潮,简直水泄不通。今天的情景真让人有点不适应。
记忆最深的就是沙棘厂对面的打铁铺子,或早或晚都冒着火焰,手持铁锤的师傅叮叮当当地敲打着农具,随着风箱呼啦呼啦传出的风,火焰窜起老高。哥弟俩配合很默契,简易的房子没有门,甚至称不上房子。墙壁黑咕隆咚,师傅的脸和衣服也是黝黑的,感觉好多天没有洗过。他家的生意特别好,也许是手艺好,也许是需求大。不知什么时候,铁匠铺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十几年前修建的一排两层楼房。如果师傅还在,也是古稀老人了,他们的容貌已经模糊不清了。
沙棘厂生产沙棘汁,子午岭满山都是沙棘,也算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那时候,沙棘汁一瓶也就一两块钱,是我们最好的饮料。也许是经营不善或者是销量不畅,没有几年沙棘厂就倒闭了,所有的设备和楼房都闲置起来。
合水林业总场以前就在老城镇,我不记得是哪一年搬到了合水县城,把下属的沙棘厂给了北川林场,四层楼和院子都利用了起来,我有两个同学就在那里上班。
城关最有名的当属葫芦把山,因为老城镇的形状像一个葫芦,最高的那座山就叫葫芦把山,山顶上的亭子巍然屹立,山上的树也多了起来,我上初三的时候,课外活动班主任张老师曾带我们上去过,那时候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很难走。几年前我们一伙同学也曾上去过,路比原先宽了许多。山中间的烈士陵园也重新翻修了,加盖了纪念碑。也许是有墓,我对那片地方敬而远之,所以只去过两次。

我家以前住过的家属院早已换了别人,房屋也翻修了,以前的邻居好多都老了,几个叔叔阿姨已经作古了,包括我的父母,如今院子里的人都是些生面孔。随时随地到别人家串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就算端着饭来,也会到别人家去串一串。大杂院里的人其乐融融,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搬去了哪里?在干什么工作?我们每天喝的那口泉水,也因修高速公路出口被毁,不见了踪影。那条大人常去洗衣服的河流也是我们玩耍的乐园,曾经有很多的小河虾,被一场大雨冲的不知去向。
当年在河里玩耍的少男少女都已人到中年,儿女都长大成人,好多都成家立业了。他们在世的父母也垂垂老矣,安度晚年。
同学也和我一样两鬓斑白,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也带走了我们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脸上的皱纹诉说着生活的不易。见到了老同学我却高兴不起来,这里有我美好的回忆,有最深的情谊,而如今,物是人非。山还是那坐山,河还是那条河,树成了参天大树,而人却不是那些人……

霜降时节的阳光暖暖的,路边的百日草和格桑花还正在开放。日光温室里的蔬菜绿油油的。玉米已经颗粒归仓,剩下的玉米杆还长在地里,一个个灰头土脸,没有生气,树叶逐渐变黄、脱落。合水至西峰的一级公路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中,一座座桥墩矗立在黄土中,从塬上到川道的落差,让人见识了中国基建的技术和能力。半个小时就有一趟公交车从合水县城到城关,车就停在沙棘厂门口的公路上,而且车票只要五块钱,前几年一天也就几趟车,车票还得十一二块。

几十年时光匆匆,城镇的变化显而易见,很荣幸我是见证者,当我老了,我会给孩子们讲述我的父母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还有那些可亲可敬的邻居们,还有城里孩子不曾体会的乡下生活的乐趣。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被都市头条认证为编辑,成为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