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古有名。传说,上帝在第一个七天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第二个七天就创造了桂林。这句话不是桂林人自吹的,也不是中国人讲的,而是出自一位外国元首之口。桂林人从出生那天起,就过着“开门见山”、“一窗风景”的生活,天天在这样的环境里,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哪能讲得出如此激情的话?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外国政要,他一踏上桂林这块土地,就被桂林的美景所倾倒,发出如此肺腑之言。在他看来,桂林之美是上帝创造的最美的自然风光,美得让人吃惊,美得令人陶醉。
桂林景区方圆2万多平方公里,美景美不胜收,即便是桂林人,也不可能到过每一个景区景点。因此,试图一个不落地介绍桂林的景点景区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力争用一段时间,从不同的侧面,给广大关心、向往桂林旅游的读者,介绍一下桂林,但愿能对您深入了解桂林山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人性之美有所帮助。
桂林山水是大自然的造化、上帝的恩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曾兴致勃勃赋诗一首:
地壳初凝两亿年,沧桑变幻浑如烟;却留阳朔山和水,空惹后人苦专研。
桂林自然景观主要为岩溶景观。两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地壳逐渐上升,地下水年复一年地对石灰岩的冲刷,溶蚀,形成许多石峰、溶洞、暗河,桂林是亚热带岩溶发育最好的地区,桂林山水这种独特、罕见的景观,是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的造化。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云:“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五岭”就是指绵延与湘桂粤赣之间的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大庾岭、萌渚岭。据史料记载,杜甫长期住在成都。虽然没来过桂林,却能断定桂林气候是南方最好的,以他的人品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断然不会随意杜撰,由此足以推定,早在唐朝,桂林的气候条件之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按照现代地理科学分析,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距北回归线以北将近300公里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9度,四季分明,年均降水2000毫米,温和湿润。既没有海南的燥热,也没有广州的闷热,更没有东北、华北的严寒,干湿相宜,所以说“宜人独桂林”。
历代文人墨客常以诗词赞美世上的事物。花,自然是被赞美得最多的事物。桂林满城是花,但既不是富贵的牡丹花,也不是高傲的梅花,更不是艳丽的桃花、李花,而是淡雅的桂花,桂林的大街小巷、庭前院后都载满了桂花树,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等,所以有一种说法,桂林是因为桂树成林而得名。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对桂花情有独钟,赞道:“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色淡、性柔、味香,与词人的赞美完全相符。每年中秋节前后,桂花盛开,桂林全城飘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中秋夜晚,月光如洗,神清气爽,桂花在微风中飘落,清香扑鼻,沁人心脾,花香飘散云天外,怎是一个“美、醉”二字了得。成都人爱打麻将,天下人都知道,为了表现他们的“休闲之都”,他们常说,当你乘飞机来成都,只要听到麻将声,就到了成都上空。这里套用一句成都人的话,中秋前后,当你坐飞机来桂林,只要闻到桂花香,就到了桂林桂林。桂林是最适合桂树生长的地方,桂林是桂花的家园。
水是生命之源。桂林有山有水,山水相依。挺拔、坚硬、陡峭的山峰使得水显得更柔美、灵动,蜿蜒如链的江水把峰林映衬得更加清秀、更加富有诗意。桂林漓江发源于兴安境内2142米高的猫儿山,猫儿山气势恢宏,山中涓涓小溪汇入华江,又经过九个村寨,最后汇入漓江。
保护水源、保护漓江,自古漓江上游人们都有此思想自觉。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当地官府和乡民立碑禁示。在今天华江瑶族乡千家寺内墙上就刻有“奉宪勒石水禁”“陆洞土民封禁水源公山案发情始末节略”两块石碑,明确禁止在猫儿山开窰烧炭,以保护人赖以生存的水源,无不令人敬佩。
历史进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桂林市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在漓江沿岸建设有很多工厂。1973年10月,邓小平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桂林访问,在市区漓江段游船上,看到几处污水排入漓江,形成一条长长的“黑带子”,语众深长地对在场的桂林党政领导说:如果你们未来发展生产,把环境破坏了,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搞不好,会功不低过呀”
寥寥数语,点到了问题的实质。桂林市党政领导、桂林市人民牢记小平同志的教诲,后来就关闭或者搬迁了污染漓江的所有工厂,在全国率先修起污水处理厂。13年后,小平同志重来桂林,见到清澈见低的漓江,兴奋地说:“桂林山水,就要讲这个“水”字,有了水才能看到这个倒影嘛。”
桂林是一个既不沿海,也不沿边的内陆城市,本没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也没有大型工业企业的基础优势。为了保护漓江,保护环境,勒紧裤带修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保住了桂林的山清水秀,蓝天白云。原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先生曾经称赞说:“漓江是内陆流经城市最清洁的河流。”桂林人是幸运的、奢侈的。一位上海老妈妈送女儿来桂林读研,兴奋的说:“桂林的水是甜的”,是的,喝惯了充满漂白粉味的黄甫江的水,猛然喝到如此甘甜的漓江水,怎能不惊讶呢?怎能不羡慕桂林人的“奢侈”?眼下,当桂林人听闻黄河断流、太湖水发臭丶松花江被污染、珠江飘满垃圾的新闻时,反观自己,居住在青山绿水之中,尽情享受生态生活和现代文明,怎能不由衷感谢小平同志,感谢老一辈桂林人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早在南宋时期,诗人王正功就喊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豪言壮语,桂林山水究竟好在哪里?魅力在哪里?历代文人墨客都试图阐释,但是,总是见仁见智。到了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畅游桂林之后,感慨万千,一口气书写了一首长联,此联至今仍悬挂在桂林七星公园月牙山小广寒楼上。
联云: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如鹫峰,目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荡惆怅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塿,胸滌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冠环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奇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联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缈,工展鸿图,商操貹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上下联共130字,实为窂见。王力用奇、幽、雅、佳、高、穆、妙、古八个字形容桂林山水的美和历史悠久。并将黄山、青岛、赤壁、广东紫金、附件鹫峰、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江苏苏州八个著名旅游景区 和城市的特色和优点集于桂林一身。先生作为著名语言学家,不惜笔墨,不怕啰嗦,用句之长,比喻之多,相信在其学术生涯中都不多见。自古以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站在不同角度颂扬桂林,南朝诗人范云道:“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唐朝诗人宋之问的“桂林风景好,秋似洛阳春”,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宋代诗人陈藻云:“桂林多洞府,疑是馆群仙。”清代文学家袁枚:“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到了现代,画家丰子恺从画家特有角度描述桂林山水:“山如媚黛秀,水似眼波碧”在他笔下,桂林山水成了美丽的姑娘。作家杨朔知难而退,干脆写出了“搜寻纵得千千句,难写桂林绝世姿。”的诗句。在王力先生哪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在桂林桂林广西大学任教,此后又多次回桂林,1963年,先生应广西师院之邀到桂林讲学,长期生活在桂林,应该讲他的情感是最真挚的,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也是真诚恰当的,更是他人所不能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