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广州市46中建校60周年隨想
图文:天 涯
2023年10月8日,羊城金秋。我们原46中学两百多名师生,欢聚在广州宾馆6楼多功能宴会厅进行联谊活动。
从1963年建校至今,学校走过了60年的历程。 我在1968月9月进入广州46中读高中,一到学校就在高二(4)班。虽然我只在这间学校一年时间,却留下深刻的记忆。
学校所在的位置是北郊嘉禾鶴边,从市区到校区要转3次公交车。我住的宿舍是在校区外的二工区,没有自来水。入学前通知就写明要带水桶和绳子。我刚开始打水觉得很困难,班里有的同学在学校寄宿几年了,打水驾轻就熟。他们教我怎样打水,一学就会了。 记得上文化课是语文、数学和物理。上数学是我们的班主任张宝春老师。那时没有发课本给学生,上课只能是做笔记和认真听,没有课本,课后无法复习。老师教的是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求证。物理是重复初中的内容。英语和化学、生物课都没有,比在初中时的科目少多了。上文化课顶多是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是学农、军训和学工。 学校在郊区,附近就是农村的生产队,白天干农活,晚上回宿舍休息。农忙不外乎是插秧,除草和收割,这些农活在初中时已经做过了,不会陌生,总感觉当农民是很辛苦的那种。手握镰刀割水稻,有时候不小心也会割到手指,只能小心为妙。打谷脱粒虽然可以站起来工作,也很费力,做没有几下就腰酸背痛,哪种活都不好干。班主任还交待我们一项任务,晚上到贫下中农家里访贫问苦。我们三到四人为一小组,到农民家里采访。他们说旧社会我们一年到头,收到的粮食,除了交给地主外,剩下的没有多少。口粮不够吃,只有上白云山找野菜,挖山薯。白云山成了他们的米缸。
农忙结束后我们上课了。一天下午,班里开个座谈会,大家谈谈访贫问苦有什么感想?!我把记录整理一下,写一篇报道给老师吧!第二天早上我把文章给老师,老师人交给学校了。一个星期后,老师在班里读我写的报道。他说我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学校以小报的形式印出来。听老师这样说,心里很高兴,没有想到自己还会写文章,增强了自信心。
学校的军宣队同我们训练,是在晚上深夜时进行。下午上课就通知我们半夜听到号声,马上起床,打背包,宿舍里不许亮灯,听到号声后十分钟到操场集合,进行夜行军。晚上熄灯后,不能全睡 ,人处于半醒半睡的状态。到深夜两点,号声响了,宿舍里乌灯黑火,打背包全凭感觉。马上穿好衣服和鞋袜,拆了蚊帐,用草席把蚊帐和被子包起来,拿着背包带打好背包,快步如飞跑到操场集合。这样的训练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带领我们进行夜间行军训练的解放军战士年龄比我大两岁,身高和我一样,北方口音,他身背的背包扎实,标准。我们走的地方是田埂,乡间小路。行进间不准开手电筒,摸黑前进。这位解放军战士告诉我们记住“黑泥、白石、反光水。”即晚上行军看到黑色的是泥潭,发白的是石,反光的是水,见到这三样都要绕路走。走起路来觉得很困,也没有睡好。心想当兵也不容易。的确很累。走了两个小时,回到学校,宣布解散。回到宿舍马上开灯,解开背包带,铺好草席,挂起蚊帐,立即睡了。到了第二天起床,人感觉很困,上课打不起精神。体验到夜行军是什么滋味了。
我们学工去的地方是部队的汽车大修厂,地点在厦茅,离学校不远。第一次进厂,打开眼界,车间很大,工种分得很细。我被安排去跟一潮汕籍的师傅维修轮胎。他的身材不高,干活有板有眼。轮胎工是个脏活,既苦又累。分到这个工作只好硬着头皮去做。从汽车拆下来的轮胎全都送到这里,每条轮胎用油漆写上车号。所有的轮胎都要拆卸进行检查,轮胎先放气,拆去锁圈,拆出轮胎钢圈,拿走内胎护垫,拔出内胎。内胎充气,放在水池检查是否漏汽,有漏汽的地方做个记号,进行修补。外胎检查有没有铁钉,有了就要拔铁钉出来,有孔进行修补。遇到拆不了的钢圈,放在专用设备来拆卸。期间学会拆装轮胎。轮胎工这个活干了几天后慢慢适应了,要做多久都没有问题。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离开了五四厂,回到学校不再上课,等待分配。
过了几天,张老师叫我们五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到一个课室里,他说:“你们正式分配到海南,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道是海南乐东县的乐光农场,具体做什么工作没有说。后来学校来了一位现役军人,学校召开全校大会,他是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三团的团长,介绍兵团的基本情况。他说:“兵团的任务是种橡胶,它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发展橡胶事业上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你们任重道远。”

以上的这些往事早就模糊不清了,几乎消失在岁月中,离开学校已经54年了。今天我们又在广州宾馆六楼的宴会厅举行这个纪念活动,学校的时光仿佛浮现在眼前。学生时代是最值得怀念的。师生情情系终生。
(认证编辑:梁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