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 办 老 师
文/王宇鹏(陕西商州)
商洛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八十年代的商洛山区文化更是落后,山区百姓因封闭的条件和艰苦的生产劳动,使他们具有勤苦厚道的禀性,他们对于山外世界、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更显真诚迫切。山区文化人奇缺,那个时期山区的文化传播者当然只有民办老师了。

民办老师具有双重身份,第一身份是农民,他们未能脱离农业生产;第二身份才是教师,他们读完初中或上了高中,没机会念中专或大学,他们成为留在山区的“秀才”。这些人由生产大队推荐担任民办老师,他们担当起家门口学校培养娃娃、教书育人的职责。民办教师工资由人民公社财政负担,每月十五六元。他们多是一人一校,是山里人全职全能的教师;也有临时的“队请”老师,一月工资七块半,由大队集体负担。这些民办老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劳动力,他们除了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外,还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繁重艰辛的农业生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他们是商洛山区文明的主要传播者。

我的启蒙教育是在稻湾小学,这个初小坐落在上下湾的交界的嘴头子山脚下。稻湾小学先是借用天良叔家的三间瓦房,该房成为危房后又转移到生产队里的公房,随后队里的父老乡亲筹工筹劳盖成的四间砖瓦房,一间小房做老师办公室。后期修了围墙和门楼,门楼书写“稻湾小学”。正门两边的院墙上用红色楷书写着“德育为首,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粉白的两边侧墙上书写着“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教育宗旨。
稻湾小学先后有六任民办老师:第一任是我五叔王健娃,他是我叔辈一代的民办老师,听说他很有文采,讲课声如洪钟,极具感染力。只因家庭贫苦,他主动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后来在长安县安家落户,乡土情结却终其一生。
我心中的民办老师是威严的,崇高的。我的第一任老师是我的堂兄,他小名碌碡(方言撸粗),学名王宇栋,我们在校内叫他老师,校外叫他“碌碡哥”。他身材高大结实,高中毕业,便习得一手遒劲有力的毛笔字。他为人刚正温和。在我记忆里,队里父老乡亲每年的春联由他义务书写。冷冬时天,他要将冰冻墨的墨块用炭火融化成汁,选用大号毛笔饱蘸浓墨,在裁好的红纸上笔走龙蛇,墨迹如行云流水。春联内容有祈愿五谷丰登、民富国强的;有春梅报晓、紫气东来的;有福禄康寿、人畜兴旺的;有招财进宝、喜气盈门的……他总能信手拈来,自编自写,或七言或九言。春联寓意深刻,对仗工整,有情、有境、有思想。他总是写得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写春联时,父老乡亲里三层外三层,乡亲们夸他“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他从晨起忙到午时,累得直不起腰、忙得顾不上吃饭。他总是无偿提供笔墨,为乡亲们写春联好像已成为他份内的事。乡邻们的春联写完,已是午饭时间,他才给自家写。他是稻湾小学的第三任民办老师, 稻湾小学是初小,有一至三年级的复式班。教室里唯一值钱的性命家具是一个闹钟。闹钟里是有个啄食的小鸡造型,每啄一次是一秒。我看着那神秘的闹钟,我就想那鸡常年累月啄食,啥时才能吃饱?这可能有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寓意吧!

当时教室里没有书桌,叔伯们便将给爷辈做材枋的厚实松木板捐出来,让木匠满年叔刨平后,叔伯们用胡基(土坯)支成四排,娃们从自家带了凳子,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凳面下家长用毛笔写了娃们的姓名,怕娃们拉错闹矛盾。娃们背上母亲纳的布书包,我的堂妹安霞则背着我三伯给她钉的木匣装书,甚是惹眼,令人羡慕。
九月一日开学报到,八岁的我和自强叔一同去报名。老师问自强叔属象是啥?自强叔说他去年属牛,今年不知属啥?老师笑着说:“人,出生属啥,一辈子都属啥,属啥就是啥命!”那时我不理解命是什么,又不敢问,只能默默地记在心里,却用一生去玩味琢磨。最珍贵的是彩色粉笔,老师搁在半墙的坳窝里,只有上美术课时才用。刚开学,领了新书,墨香很浓,我们看着彩色擦图,甚觉新奇。老师教我们用报纸将书皮背着包起来,他用小楷字给我们工整地书写了名字。教室前墙是涂光了水泥染了墨汁的黑板,老师在黑板上方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两边墙用绿纸写着各种励志性标语。教室外的土墙上书写着“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红色标语。
老师教三个年级的复式课,他每节课分了三个板块:以十五分钟为单位转换不同内容和形式给三个年级上课,上课井然有序。黑板上三个年级板块的书写美观得体。我们上一年级,老师手把手教我们“a o e ”和“1 2 3 ”,老师也默许一年级孩子听二、三年级的课。聪明的孩子一年下来,把三个年级的课文全都能背下来。下雨天,孩子光着脚板到校,老师端了洗脸盆,让孩子们净了脚再穿上干鞋。有淋湿衣服的娃,老师则让路人传话要孩子家长捎来干衣服给娃换上。那时的冬天冷得出奇,冰溜子如刀如剑。娃们抢时间到校常常未洗脸。老师逐人检查,拽着没洗脸的学生的耳朵到稻湾河里去洗,老师用石头砸出个冰窟窿,然后让学生挨个去洗。我们脸上未结冰,手却冻麻木了。老师严肃的说:人活脸,树活皮。一生要干干净净,一辈子要敬重自己的脸。我们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不洗脸到校了。老师的话却在心里扎了根。

老师允许娃们带“火笼”(用烂的洋瓷碗钻了许多窟窿,盛了灰和烧火的炭屑),上课时,教室里不时传来苞谷花和豆粒爆裂的声响和香味,老师有时狠狠地瞪两眼,娃们坐端后又继续上课。
那样的年月人们很穷,娃们刚能填饱肚子,大人将杮子与杂面和一起蒸成“柿巴馍”,那杮巴馍味甜口感糙,孩子们吃多了就反胃。那时我还没有分辨力。放牛时在牛头上挂个书包,我坐上山头背乘法口诀,觉得没意思,就大声喊着顺口溜:“杮巴馍,不好吃,敬送学里您老师,老师老师您嫑嫌,我们家穷没有钱”。这样的声音在稻湾山谷里传响。
第二天到校,老师笑着走到我身边。我知道犯事了。老师说:“你还知道老师缺吃的,编的那叫啥嘛,想吃白馍面面粮就得好好念书。不念书,五谷都分不清,杮巴馍更是吃不上!”老师没有打我,还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可是不争气的我一紧张,乘法口诀却背得结结巴巴,全乱了套。不得已,只得自觉伸出手心。手被教鞭打肿了。放学回家,自己手疼得端不了碗,父亲见了冷冷地说:“该挨,以后只有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端碗吃饭。”

我们上音乐课,老师教我们唱《社会主义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打靶归来》《蓝蓝的天上飘彩云》,我们童稚的声音在山沟沟回荡。孩子们想象着山外的世界,向往着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美好生活。我们上美术课,老师教我们画桌子、画花草等实物,我们也学画小汽车和工人师傅开着的小四轮拖拉机。我们学老师的明暗色调,用蜡笔涂色。我的美术得个60分,高兴得蹦了好几天。上体育课,老师教我们“跑国营”“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女生则跳绳,踢毽子。老师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个篮球。可是在午睡期间,被老师的弟弟“黑子老五”用刀割破当瓜皮帽戴,“黑老五”自是没少那一顿饱打。
期中期未考试成绩,老师在墙上用毛笔写了知荣明耻表彰榜,那时没发奖品,只要自己的名字和分数上了墙,就觉得非常荣耀,常常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情。堂兄当民办老师,一家人的生计却成了问题,他不得不告别民办教师生涯去做生意,只因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就离世了。

我的第二任民办老师是堂舅李侃侃。他瘦高个子,面部匀净,鼻梁高挺,走路生风。他平时衣着朴素,上衣的肘部和裤子后经常打着大补丁。但他衣冠端正,衣着整洁。他告诉我们:衣服烂,要时常补,要洗干净,人应以朴素为美。要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他能将深奥的道理联系生活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明白。他从不讲粗鲁的话,的确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能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给学生作好表率。他对我们严而有爱,讲课风趣幽默。他教我们用分析法做应用题,以问题为导向从题干中找条件,步步设问,层层推理,逻辑严密,图例形象,语言明晰,学生很容易听懂。他教读语文课声情并茂,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而激活学生思维和表达欲望。他上课时,总喜欢让我上讲台教大家认字,领读课文。作文课教我们用移步换景的顺序去写景,室外下了雪,他将我们带到小河边,引导我们确定观察角度和描写顺序,让我们把握事物的性状和景物的特征。他总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启迪我们思考生活和美好未来。
他白天给我们上课,晚上回家还要赶农活。他家有油坊,他用尽苦力榨油,卖钱养家,他的手难以洗白净,我们都很理解他。

秋雨绵绵。我正在思考应用题,猛一抬头,看见半山巨石飞滚直下,我大喊一声。老师赶紧招呼娃们有序撤出教室。教室后墙被巨石撞了笸篮大的一个洞,他从我三伯家扛了几十页胡基,自己和泥将那个窟窿堵住。
我们搬入新教室,队里给学校分了三分勤工俭学的田地,他和我们一起种板蓝根,栽烤烟。我们从自家带了小镢头,还没镢头高的我们和他一起劳动,他教我们深挖碎打,用耙子将土匀平。烈日下,我们汗流浃背,手指手心打了血泡。栽烤烟时,我将一把烤烟苗直往土窝里栽,他笑着说我不善于思考,要我深刨坑,将烟苗的根弄舒展,分开苗栽端正,将土压瓷实。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他给我们买奖品和球类,并将收支列了清单,挂在教室后墙的帐务公开栏。
后来我转到大荆小学读书,只听说那年国家民办教师招考,李老师带了锅盔馍去商县应考。考后为省钱要了面汤泡锅盔馍吃,所幸那年他考上洛南教师进修学校,后来自然民办转了公办,他光荣的成为体制内吃财政的一名正式的小学教师。只因他家庭负担过重,劳累过度,心梗突发,没有退休便撒手人间。
教师节到了,我深深怀念那些倾情教育的民办老师,是他们把真爱给了孩子们,他们把人间最好的教育给了孩子们,他们为山区启蒙教育做出突出贡献,写此文谨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王宇鹏,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陕西商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商洛作协、评协、诗协会员,《九天文学》“作家在线”签约作家,麒麟书会副会长、麒麟作家联盟副主席。2021年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年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2022年诗歌《生命》获《当代文学家》“星夏杯”一等奖,2022年12月《师法天地人,麒麟大乾坤》获第二届“文化强国”麒麟杯特等奖,2022年12月诗歌《一封未抵达的家书》获西部电影梦工厂最佳人气奖铜奖。2021年被《九天文学》杂志社评为“优秀作家”,小说《草上飞》获《当代作家》杂志2023年当代作家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有5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类纸刊媒体发表,代表作有《稻湾记忆》系列。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