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其高度的融合性和渗透性。科幻文化的现代性和未来性令到它非常适合融合入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和科技发展之中。在科幻基金理事兼首席研究员三丰主编的《科幻产业的未来版图》一书中提出,科幻相关产业正是科幻文化产业的向外融合发展或拓展,拓展的方式为“科幻+”或“科幻赋能”。
那么,“科幻+城市建设”会是什么样貌?本次邀请了顾适(顾宗培)老师为本书撰写了相关的一章,她身兼科幻作家和高级城市规划师两重身份,是最适合探讨这一课题的人选。在她看来,科幻的大众性、创新性特点与当下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工作高度契合。
文章选取了法国南特市和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服务区为例,探讨科幻赋能城市工业遗产复兴的主要方法路径和需要聚焦的重点问题。可以说,她极具洞见的论述为未来城市更新和建设提供了创新性的“文化+科技+空间+产业”的发展方案,值得所有规划者和文化工作者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写作于2021年底。在此之后,包括北京、成都和深圳在内的很多中国城市都有更进一步的“科幻赋能城市建设”的大动作,比如刚刚结束的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我们也希望看到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学者们产出越来越多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总结。“科幻+城市”是一篇有意思的大文章,期待同仁们的积极参与。
三丰

科幻赋能城市工业遗产复兴的理论与路径

作者:顾宗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11年起以“顾适”为笔名创作科幻小说,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出版个人合集《莫比乌斯时空》,多篇作品被译为英、德、西、日、意、韩、罗马尼亚语等多种语言。

作为一种融合了科技与艺术的大众文化,科幻面向未来的创新属性与当下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需要高度契合。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在以“科幻”为主题打造城市名片。本章在对科幻的发展脉络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科幻的大众性、创新性特点与当下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工作高度契合,并以法国南特市和北京新首钢高端产业服务区为例,探讨科幻赋能城市工业遗产复兴的主要方法路径和需要聚焦的重点问题,即对文化、空间、产业和活动进行长期培育,促进这四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推动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融合了科技与艺术的创作形式,科幻面向未来的创新属性与当下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需要高度契合。随着我国科幻产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以“科幻”为主题打造城市名片。2017年以来,成都市持续推动 “科幻之都”的打造,在发展科幻产业的同时,更成功申办了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WorldCon);2020年11月,在北京新首钢举办的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上,北京市主要领导提出“推动北京在科幻领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重庆、深圳、南京等城市,也通过支持举办华语科幻星云奖、晨星奖、蓝星球科幻电影节等科幻活动的方式,打出自身的“科幻名片”。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科幻与城市,尤其是科幻与城市文化复兴、工业遗产利用和城市品牌策划的关系,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科幻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从早期的玛丽·雪莱、儒勒·凡尔纳等欧洲作家的创作开始不断发展兴盛,又随着二十世纪美国科幻小说和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巨大影响力,逐渐成为一种在全球都备受瞩目的大众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科幻随着刘慈欣小说《三体》的成功和《流浪地球》等电影的热映,进入一个新的篇章。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幻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翻译和出版,中国科幻的崛起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在被世界各地的学者广泛关注。
1
科幻与当下的文化建设要求高度契合
科幻通过想象对科学技术进行艺术化演绎,同时,科幻也与大众文化有着先天的联系。在通常的认知里,科幻文学属于“类型文学”,是一种更强调传播性、可读性的文学类型,因此,与其他的文学形式相比,科幻的创作不仅仅需要考虑文学性,同时也需要考虑大众传播的要求。科幻电影更是二十一世纪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科幻电影也属于商业电影,而非艺术电影。在此背景下,科幻格外适宜作为当下开展科学文化传播和促进创新文化发展的艺术媒介。
作为一种以想象力演绎未来时空的创作题材,科幻在具有大众性的同时,也具有创新性。科幻作品有可能引领科技的发展,通过大胆想象给予后人启发。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就成功预言了百余年后的人类探月,阿西莫夫也预言了计算机主导的世界,当下最引人注目的元宇宙也是源于科幻小说《雪崩》。可见,大力发展科幻创作,推广科幻文化,有利于推广和传播科学文化,传承和发扬创新精神,符合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要求。
2
科幻与当下城市更新需要高度契合
1.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
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中国正步入城镇化后半场,即以存量更新为主的城市更新时代。随着城市扩张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很多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步变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功能区,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由此成为一个重要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内城衰败的问题,英国等国家开始探索以文化导向(culture-led)取代地产导向的常规程序,强调以文化为导向,吸引特定人群和特定产业,通过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和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以赋能城市更新和城市复兴。这种开发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地产导向而言,方法更为多元,主要有结合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文化活动举办、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等三种不同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
在数十年的更新实践之中,不论是在城市尺度还是片区尺度都有许多成功案例,通过对英国格拉斯哥、北京798等许多工业城市、工业遗产的更新与改造,已经探索出一条将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文化旅游、艺术展览相结合的成熟路径。但对于国内的许多城市而言,传统的文化交流空间、展览空间和艺术工作室能支撑的空间体量远远少于城市中留存的工业遗产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工业厂房,还需要引入更多的发展动力,才能有机会推动保护式更新。
2.科幻文化与城市工业遗产改造
在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旅游的视野下,科幻中常见的“蒸汽朋克” “未来城市”等独特场景,就与现代工业遗产改造和工业地区复兴十分契合。从文化内涵上看,蒸汽朋克文化反映了对现代科技“不透明性”的批判性回应。因此,在科幻作品中,蒸汽朋克通常对会场景中的工业属性进行夸张表达,以此来强化对其内在结构的透明表达——例如建筑物、交通工具上的结构构件,机械上的齿轮、管道等金属构件,以及金属构件上的锈质要素等,工业遗产恰好提供了具有这样特点的空间场景。
从产业发展上看,科幻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也为工业遗产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2021中国科幻产业报告》,2020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为551.09亿元,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在传统的科幻影视、游戏、出版等产业板块之外,相关的虚拟拍摄技术、元宇宙研发等更多前沿产业也与科幻紧密相关。因此,通过打造城市片区的科幻品牌,引入科幻产业,将会进一步赋能城市衰败地区的长期复兴。


第二节
研究案例
尽管世界各国的科幻作品不计其数,百余年来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构建的场景要素也极为丰富,但明确提出以科幻为城市名片或地区标志的成熟案例并不多。其中,法国的南特市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之一。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南特不断挖掘和整合自身的科幻文化,持续擦亮自身的科幻名片,进而将其融入城市旅游线路、节庆活动中,有效促进了城市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北京石景山区在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工业遗址留存下来的工业特色风貌,明确提出以科幻为主题打造新的城市综合服务区,通过科幻活动进一步赋能城市文化空间,从而凸显自身的特色定位,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带动了片区的经济和文化活力。
这两个城市都选择利用工业遗产来打造城市的科幻名片,下文将围绕法国南特和北京新首钢的改造进行具体介绍。
1
法国南特——从科幻之都到创新之都
南特是伟大的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故乡,也是法国第六大城市。作为曾经的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南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南特的造船工业一度为这个城市带来繁荣的产业和经济建设;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造船工业的衰落,南特市的经济发展也变得萧条,同时为这个城市留存下独特而丰富的造船工业遗产。近二十年来,南特通过挖掘和彰显自身的科幻特色,利用工业遗产打造科幻项目,成功塑造了科幻之都和创新之都的城市名片,有效促进了后工业时期城市转型和衰败工业地区复兴。
1.结合科幻项目塑造城市名片
2002年,南特市启动了“南特岛复兴计划”,该计划提出利用造船厂区域开展城市更新,通过引入新的创意产业和文化景观,来带动南特的日常休闲、观光旅游和节日集会,打造一个综合了产业与文化的城市新中心。其中,就包括南特岛西侧著名的“机械岛”项目(Les Machines de l’île)。
南特“机械岛”项目是源于这座城市作为凡尔纳故乡的蒸汽朋克气质。1999年,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德拉罗齐埃(François Delarozière)创立了机械协会(La Machines),该协会的工作是为剧院建造布景和机械。2003年起,他与戏剧制作人皮埃尔·欧赫菲斯(Pierre Orefice)共同主持开发了南特的“机械岛”项目。他们利用南特造船厂的工业遗址,围绕凡尔纳小说中的科幻场景打造主题乐园。在其后的十余年中,他们先后建成了机械艺术馆(La Galerie des Machines)、机械巨象(Le Grand Éléphant)和海底世界旋转木马(Le Carrousel des Mondes Marins)等多个场景,并设计制造了一系列可以活动的巨大机械,如可以乘坐的苍鹭、苍鹭、蜘蛛等,这些机械会随着人们的到来而苏醒,或前行,或腾飞,或从天而降,配合沉浸式的声光电效果,给游人以极大的冲击(图1)。同时,这些巨型机械的制作空间也位于机械艺术馆中(图2),通过展示这些机械制作的过程,既向游人科普了机械的制作过程及其内部构造,又通过每年更新的新机械,不断给人们以新的期待。

图1 南特机械岛 (摄于2017年)

图2 位于南特机械岛项目内的机械制作空间 (摄于2017年)
2.串联文化景观,组织城市游线
结合机械岛等文化景点,南特大都会区和南特市两级政府共同组建地方公共机构“南特之旅”(Le Voyage à Nantes),进一步促进南特市的文化旅游发展。该机构从2010年起,每年夏天都会组织一条主题文化线路,串联城市中的临时或永久艺术品,有效地将城市规划机构、城市政府、活动承办方和艺术家组织在一起(图3)。在这些线路中,就曾有凸显南特市科幻文化特色的儒勒·凡尔纳主题步道。在“南特之旅”的带动下,从2010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南特市的留宿游客增加39%,其中,夏季留宿游客平均年增长率为47.5%。

图3 “南特之旅”主题步道串联机械岛等城市文化艺术空间
3.以科幻文化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
作为南特的标志性文化活动,“南特乌托邦国际科幻文化节”(Les Utopiales)创立于2000年,其内容包括文学、科学、电影、漫画、文化展览、角色扮演(cosplay)等不同领域的活动。南特乌托邦文化节充分体现了科幻文化的“大众化”特点,提出要打造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踏入的文化节”,以科幻文学为媒介,让尽可能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活动中遇见世界顶尖的想象力与崭新的科学技术,了解未来世界。在这种定位之下,科幻被视为激发人们想象力和创新力的起点,同时,它也成为一种探索现实的有力工具。至今,乌托邦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21届,其观众人数也从21世纪初期的37000人,增长到2019年的十万余人,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幻活动之一。
2019年,南特击败了安特卫普(比利时),布里斯托尔和格拉斯哥(英国),埃斯波(芬兰)和鹿特丹(荷兰)等16个国家/地区的27个城市,成为2019年欧洲创新之都(iCapital 2019)。在该奖项的评比过程中,南特的科幻文化和创新文化,对塑造城市名片与城市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图4)。

图4 2019年欧洲创新之都南特申报文件封面和封底
2
北京首钢园区——从工业园到幻产业集聚区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占地约7.8平方公里。其前身是1919年开始建设的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新中国成立后,首钢在1958年建起新中国第一座侧吹炉,1979 年成为首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成功申办夏季奥运会后,北京市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钢搬迁被提上日程。
在新首钢的规划和策划中,科幻文化是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支撑地区文化和产业复兴的重点要素,新首钢园区在空间上打造科幻主题组团,在政策上出台“科幻16条”支持科幻产业发展,在文化活动方面举办中国科幻大会等一系列举措,塑造地区新形象。
1.规划引领下的首钢转型
《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将包括首钢在内的石景山地区定位为“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意味着首钢不再是单一的工业功能,而是具有包括文化和娱乐休闲在内的多元综合服务功能。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其后,首钢开始逐步迁往河北曹妃甸,对现有园区的更新利用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尤其如何充分利用、提升和彰显首钢独特的建筑空间和工业文化。
2007年《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将首钢定位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2017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定位,提出首钢应打造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从这一系列规划可以看出,“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和“后工业文化”的定位,为后续引入科幻文化和科幻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首钢存留下来的风貌独特而规模巨大的工业建筑,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具有特殊性。在首钢的规划研究与更新改造中,对工业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一直是重要内容。首钢园北区、南区的详细规划均强调对工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保护,“以保定建”,将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按照历史价值,分为强制保留工业资源、建议保留工业资源和其他重要工业建筑物三类(图5),在提出分类保护和修补方案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保护铁轨等线性要素。

图5 首钢园展览中的工业资源再利用图 (摄于2017年)
先期建设的首钢北区,将冬奥组委办公区东侧组团定位为“金安科幻广场”,结合三座高炉地标,对原料仓、原料系统仓、转运站、提升泵站等工业设施进行改造,形成近6万平方米的科幻主题组团。

图6 金安科幻广场组团
目前,冬奥组委办公区、秀池等组团已经完成更新改造,新首钢保留了典型的工业特征(图7),巨大的高炉变成了展览和会议中心,水塔和筒仓改造为办公场地,新旧建筑材料的混合让空间具有更为独特的“科幻感”,也为后续开展科幻活动、塑造地区科幻名片搭建了良好的空间基础。

图7 首钢改造前后比较
2.政策引领下的科幻发展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新兴文娱消费的重点方向,科幻产业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颇具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在塑造具有“科幻感”城市空间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在产业定位和政策层面,进一步提出支持科幻产业发展。
2020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国科幻大会上签订了“促进北京科幻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揭牌新首钢园区为“科幻产业集聚区”。石景山区委区政府聚焦科幻产业关键技术、原创人才、场景建设三大关键要素,出台《石景山促进科幻产业发展政策》(即“科幻16条”),对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科幻原创作品创作与转化、科幻产业聚集发展、科幻主题场景建设、科幻产业服务平台发展等内容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
从科幻16条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它与“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思路十分契合,强调以科幻文化为纽带,通过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创意产业,来赋能城市更新。而对于当下的首钢园而言,“科幻文化”巧妙地扭转了工业遗产中的破旧和衰败质感,赋予其科技、未来感的同时,也给予它大众化的亲民形象;而与“科幻产业”相链接的电影、游戏、IP和相关前沿技术,既与北京拥有的创新创意人才特点相契合,又与首钢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点相契合,在未来应能够有效吸引企业和就业,带动地区经济和消费的增长。
3.科幻活动赋能文化复兴
2020和2021年的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科幻大会都在此举办,其中,2021年大会已吸引了逾四万名观众参与(图8)。在其他科幻活动常见的开幕式、专题论坛等内容之外,新首钢举办的中国科幻大会强调了“会+展”的特色形式,吸引了航空航天、虚拟现实、文化出版等许多科幻相关产业的公司机构参展,显著提升了大会的科技属性。通过在两届大会上发布“科幻16条”、揭幕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等重要机构、成立北京科幻产业基金、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等消息,不断强化首钢的科幻与产业的紧密联系;同时,通过举办“潮幻奇遇季”等大众嘉年华内容,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市民和青少年进入会场,在互动式展览中体验前沿技术,参与论坛讨论和图书展会,从而提升大会的“科普”属性,强化了科幻与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联系。

图8 2021年中国科幻大会(摄于2021年)


第三节
结语
法国南特和北京新首钢的案例可以说明,对于具有科幻文化底蕴和科幻产业发展机遇的城市,可以借助科幻的大众性与创新性特点,通过对改造工业遗产、打造科幻场景、开展科幻活动、引入科幻产业等一系列举措,赋能城市工业遗产复兴。
在此过程中,最重要是如何借助科幻文化,长期、有效带动产业和空间的复兴。由于首钢的探索刚刚起步,尚在建设过程中,本文主要结合法国南特案例,探讨国内城市打造“科幻城市”或“科幻项目”时应聚焦的重点。“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其核心在于文化活力的塑造,因而在围绕“科幻”这种独特的文化进行空间营造时,更需要深入挖掘和激活城市的科幻文化。南特机械岛项目之所以成功,其前提是凡尔纳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如果脱离城市自身的科幻文化,单纯打造“网红项目”,那么南特不论是在科幻领域的影响力,还是对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推动力,恐怕都远不如今日。同时,在依托科幻文化赋能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挖掘历史,还需要对文化和艺术的持续投入。南特市以机械岛的建设为契机实现南特岛整体复兴的背后,是机械协会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建造新机械,以不断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乌托邦文化节也是通过二十余年对初心的不断坚持,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文化节。即便是“南特之旅”的游线打造,依然需要每年邀请不同的艺术家在城市中打造新的临时或永久景观,从而维持城市的文化活力与吸引力。
因此,科幻“赋能”城市复兴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推动一个城市在科幻领域的影响力,需要对文化、空间、产业和活动进行长期培育,促进这四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城市更新与城市复兴。

原文刊于《科幻产业的未来版图》
(张峰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为第十章)
本次转载,原文中注释均已略去。
(来源: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微信公众号SGF-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