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潭“村晚”到玉枕
接近十月底,在派潭的《杨梅》杂志作者群,看到了叶文友的留言:“喜闻派潭镇村晚于十月廿九日在我玉枕村举行,我是本村人,感到由衷的高兴,表示热烈祝贺。”我得知了村晚到玉枕的信息。
据了解玉枕村地处派潭镇西北端,是增城市北部的山区村,南临增城市市区,距广州市约70公里,西北面与从化市毗邻。该村处于丘陵地带,明清时期建村,至今历史建筑风貌保存完好,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俱佳。特别是村庄西部的水库,风景更是优美,是广东省境内少有的原始自然生态景观保持较好的地区。乡村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8300亩,水田面积1260亩。由5个自然村,8个合作社。共370多户人家,1600多人。省道S256线从村中部经过,增从高速公路在此村有出入的端口,交通条件比较便利;有金、铜、铁等金属矿藏;此村的木制家具厂也很出名,生产售卖的课桌、书柜、电脑桌、会议桌椅等,远近闻名;凉粉草、香薯、稻谷、荔枝、龙眼、柿子、沙糖桔等是此村的主要农产品,天然山水浇灌,无任何污染,具有绿色生态优势。
关于村名的来历,是与村民喜爱把当地的玉石担回家,做成枕头助眠有关。
在玉枕村流传朱筒同的故事。朱简同(1883—1940),增城教育界名人,派潭玉枕人。民国初年,任增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校长。1921年任增城县县长,后来辞职回派潭重执教鞭,出任区立小学校长。1928年,前往南洋群岛向华侨征募建校经费,回乡后即建起新校舍和图书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被选为派潭区抗日救亡后援会会长,起草《抗日救亡告民众书》,并组织抗日示威大巡行。当年冬,他出任增城县救济院院长,主管医治伤病群众和抚恤难民工作。1938年10月,增城沦陷,他又回到派潭坚持从事抗日斗争。在《派潭镇志》里列出了“朱简同:增城县第一任民选县长。”的条目。
自从今年8月13日在派潭镇派潭村举行派潭镇“村晚”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以来,“村晚”系列活动在派潭的各个村庄如火如荼地开展,派潭全镇各村(居)百姓将登台带来精彩的节目表演,主办方预计“村晚”持续到明年农历立春,上演一场场围绕“一村一品”打造的“村晚”,为了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弘扬原汁原味乡村文化,主办方还将邀请网红大咖跨界交流。“村晚”是派潭人民美好生活的佐证,也是派潭儿女爱国爱家的桥梁,是派潭打造岭南特色生态旅游小镇的文化符号。
红红火火的派潭镇 “村晚”文化活动,是贯彻落实省、市、区的相关文件精神,弘扬派潭人民建功立业的精神,调动村社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把乡村振兴工作抓落实,强化“一村一品”落地,将本土非遗传承好,农文旅融合谋发展,将派潭打造成为“广东乌镇”,把派潭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广府韵味”的“国字号”文旅名镇,表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决心和信心。
玉枕办“村晚”是服从派潭镇活动主办方的安排,我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派潭读过初中的外地人要前往捧场。我乡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派潭中学教书的老师,我母亲就是当年住到人民街裁缝铺姐姐家的派潭中学学生。父母亲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过玉枕,收购木柴,出钱雇佣大卡车将木柴远到广州平洲售卖,赚取微薄的差价,帮补父母两人工作,我们四兄弟姐妹读书,六人开饭的生活开销。玉枕村在我的头脑中浮现的是青山绿水,木材资源丰富的村庄,我曾想过到那里去走走看看,可惜碍于工作、生活、学习的缘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成行。
但作为派潭政府部门主办的《杨梅》杂志作者,自从知道有“村晚”这回事时,一直在“吾乡派潭”微信公众号上鼎力支持,纷纷点赞,发表评论,助力“村晚”。当得知要征集文章时,也是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就在霜降当天,张文友在《杨梅》杂志作者群内留言:“各位老师大才子,早上好!看能不能以‘霜降’、‘派潭’为主题去评论区赋诗呗,一起来个雅趣游戏哈哈。” 陈志根留言:“暮然回首,风冷霜寒,今日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万物染寒时,人人皆安暖。愿君多添衣,常温暖。优雅向晚,从容向寒。事事有甜,好运连连。”我看到评论区活跃起来,也创作了一首五绝录到评论区赋诗道:“《七尤•平起‖霜降温差大》霜降温差大,种麦采莲头。秋补吃羊肉,家家把柿收。”得到了网友的点赞。在派潭镇的特产中就有柿子,然而玉枕的柿子果实个头不小,果肉紧实,无核或小核,汁多、甜蜜,削去的柿皮是没有果肉的,一口吃上去,“绵软嫩甜”的感觉油然而生。朱大哥9336留言:“寒霜降,稻谷黄,农人户户收割忙,日变短,夜变长,早晚记得添衣裳。”星火无限留言:“一霜一柿意秋寒 一降一红亦渐冬。” 黄展文3685留言:“一叶知霜降,派潭温泉约起来。”然而张文友却留言:“秋意深,霜已降,醉美派潭好风光。”把“霜降”和“派潭”两个字眼写入了短短的话语中。
十月二十九日,派潭镇玉枕村的“村晚”约定你,诚恳邀请你的参与,四面八方的友人欢迎你们的到来,广大的网友欢迎围观和点评派潭村社的“村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