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来源于生活
文图/作者:饶晓辉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远远高于生活。”所谓艺术源于生活,不如说艺术源于人对于生活的感触和体会,更确切地说来自于生活中的灵感或视觉冲击。

在江西的东北部,有一个叫婺源的地方,春天盛开的油菜花很诱人;在婺源,还有一个叫篁岭的村子,“晒秋”晒出了名气,也“晒”出了一条通往致富的路。
篁岭,这个位于婺源县江湾镇东南7公里石耳山脉,被称为“挂在半山腰”的古老村落,袓祖辈辈在这生活的篁岭山民,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秋晒,会被诗人、摄影艺术家们发掘成为醉美中国的图画,他们的村子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
由于篁岭地处深山,气候潮湿,采收的食物不易储存,需要晾晒。山村地无三尺平,种的也都是梯田,更没有平原农村那样的晒谷场。聪慧的先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在居住的二层楼上,增加了半层的晾晒层。建筑房屋时,在马头墙上预留一个方孔,插入一根木梁,再将一根根3米多长的木制晒杆一头做成榫头,插在横梁上的卯里,挑出屋外。丰收季节,村民们将收来的谷物、蔬菜用晒匾晾晒出去,晒干的食物储备起来,基本能保一家人一冬无忧。其实,这是伴随一代代篁岭村人习以为常也是无奈的生活场景,每一个人都把晒秋刻到了骨子里。那时候,晒秋还不叫这么诗意的名字,当地人就叫它“晒东西”,再高级一点,叫“秋晒”。那时候并不只有秋天才晒东西,春天晒竹笋、夏秋晒稻谷,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晒的农作物色彩也就最为丰富了。有辣椒、玉米、红薯、绿豆、大豆等,有红的,黄的,青的,绿的,可谓是五颜六色,蔚为壮观。

当然,生活只有变成了艺术,才会感觉到美。当它只是生活本身的时候,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的更多是辛酸和无奈。
在中国,其实像篁岭这样的世外桃源还应该有很多很多,只是没有被人发现挖掘出来而已。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真希望我们的艺术家们,用机敏和独特的视觉,去发现去捕捉更多像婺源篁岭这样最美乡村图画。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