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知晓农家种的韭菜味的鲜美,所以时不时的在广场的一隅购买。在与卖菜人的偶尔搭讪,家长里短中引发了一个幸福感十足的故事。

那个心满意足的婆婆,那个能够安定家庭和睦的儿媳妇,让我不得不写写她们。
同好多东西一样,人们在费尽心思的追求新品种,一味考虑产量,当老品种的那款已经被取而代之时,人们回过头来,又开始思索老品种的好,怀念它的许多优点。韭菜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当下的人们更青睐那些农家人自己种的老品种,因为那样的韭菜才有味。
这是一个年长我十来岁的姐姐,看她的衣服,该是家庭条件比较优渥的人,卖菜也许只是她丰富生活的一部分。
那天,我带孩子到广场走动遇到她,连连几次巧妙的说了告别语,她依然兴致盎然的谈说,我才明白,她的心里那种愿意把幸福说与人听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于是我做了她的听众,于是我成了她的记述者。
一个好女儿富三代,她的儿媳妇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
儿媳妇是地地道道的洛阳女子,与我县城周边农村的大姐的儿子相识结婚。当时,大姐家作为婆婆方,只出了一万元的彩礼,得到的是女方家电齐全,家里应有尽有的婚房。
结婚后的儿子从岳父那里得到的一份做护栏的生意。在儿子媳妇的齐心合力下,不但把生意做大做强,在边生意,边生活的几十年中,他们还养育了三个孩子。为扩大再生产,还在洛阳附近县买了几十亩地,建厂房扩大经营范围,继续做自己钟爱的事业。
有本事的女人,不一定高高在上,不一定不食人间烟火。从大姐的讲述中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她的儿媳妇,从结婚脱下婚纱的那天,她就知道要孝敬公婆,不顾婚礼一天的繁琐劳累,下厨房给公婆做好饭菜,让公婆吃。然后再去餐厅招待没有待完的部分好友,从此开启好媳妇模式。
从来不问丈夫给公婆多少钱,自己除了给两位老人买衣服外,不时的给二老钱花,多则五千,少则两千,从未间断。公公有病住院,抽空伺候,没有任何顾忌,一口一口喂饭,还洗衣服洗脚。外人丝毫看不出是儿媳妇,多以为是他们的亲闺女。
生意人并不全部是钻进钱眼里的,生意人依然可以尽孝道,完成自己做女人的基本职责。儿媳妇除生了一男一女,有缘的是他们和奶奶同一天生日后,又在四十二岁那年意外怀孕的情况下,再生下了一个男孩。生这些孩子,都是在忙碌工作时,身体已经见红的情况下,才开始上街采购生孩子所需物品,等到被救护车拉到产房,孩子就呱呱坠地。俗话说,女人积德积肚子,大抵就是这样吧!
给我讲述的姐姐是周边开发区的人,她们家因开发被得到的房产应该不止一套。儿子一家经营有方,儿媳妇的通达孝顺,经济方面已经绰绰有余。她来卖菜,不是为了挣那点钱,而是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于过去那种长时间坐在麻将桌上的头晕眼花外,这种方式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每天看着菜地里的各种蔬菜,拔拔草,或者是采摘一些来卖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说说话,自己的心情也美好起来,是给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活又镶嵌了金边边。
我带的小孩子已经睡着了,我几次说了表示了告别的话,想结束本次谈话。可是谈兴正浓的她不管不顾,根本停不下来,依然在娓娓谈叙。
我知道人一旦讲起来美好的事情,一泻千里的那种豪放,所以我愿意充当一个聆听者,让她把自己的幸福酣畅淋漓的谈说。
至今,我不知道大姐的名字,也无需追问。因为只要知道了有这样一个相亲相爱的家庭,知道了那个识大体,懂孝道,与众不同接地气的儿媳妇,这就足够了。
依依不舍的告别,是大姐说等老伴儿一块来,下馆子吃今天的第一顿饭,我渐渐明白了什么。也许,大姐一家的良好家风,传承和被发扬光大到今天,大姐应该起着表率作用,只是大姐的过于内敛,在讲述中省去了自己的那部分。
我无需知道你的名字,但我记住了你讲的家庭故事,就是那个愿意把爆棚幸福说与我听的人!

作者简介:张红粉,洛宁河底人,挚爱文学,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