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加强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合影
为更好地培育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的第一届“京师音乐周”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举办了“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国音乐教育、教师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共同研讨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问题。
会议包括研讨和实践交流两个环节,在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主任朱杰教授主持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理论研讨”环节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以《“双专”多能,“双语”教学——信息时代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为题,从当下信息时代背景出发,提出音乐教育人才应该具备“双专”多能,能够掌握并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在线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密码,同时借助课堂语言与视频语音、讲台语言与平台语言、公共语言与“私人”语言实现 “双语”教学,利用信息手段赋能学校音乐教育。在以《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介绍》为题的发言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吉炜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历史沿革、系部设置、学科建设、取得成果、国际交流情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加强音乐学院民族器乐演奏人才培养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以提升民乐人才传统文化修养。

“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现场
聚焦“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师发展”主题,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蔡梦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交集出发,提出从专业型、教育型、素质型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分层的精准化教育,并以自身的求学经历为案例,从提升专业能力与探索学科结构两个方面,讲解了对音乐学专业与音乐学学科一体化建构的理念认知与实践操作,呼吁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应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桑国元则以《高质量音乐教师教育的新样态》为题,由“课外培训之外,学校音乐课堂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抛出问题,基于高质量教师教育建设的时代背景,从大美育观、核心素养、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实践性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新时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音乐教师做出回应,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数字方法、数字资源、评估体系、教师教育者能力建设六个方面,提出高质量音乐教师教育建设新样态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璐以《新时代音乐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教”与“学”》为题,从回归美育理论加深对音乐教育的理解、回归一线课堂培育音乐师范教育人才的关键能力、回归北师大历史使命打造兼具理论与实践素养的特色人才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音乐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音乐学与教育学脱钩、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
在会议的实践交流环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的朱杰、卜晓妹、肖艳、冯晓婧、胡帅等学者围绕“我国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等实践与成果,“和雅乐坊”室内乐团的传统民族器乐实践探索,以及2018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世界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经验等。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飞速发展与变化的当下时代,音乐教育人才应紧跟数字技术的发展,适应一线教学的需求,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与音乐专业能力,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努力为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施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