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心里的“活菩萨”
特约作者:饶晓辉

她,一个年逾七十的古稀老人,上有九十多岁的婆婆,下有蹒跚学步的曾孙;她,五十多年如一日,用她的善心,孝心侍服孝敬老人,教育孩子,使这个五世同堂的幸福之家,成了远近闻名的五好家庭。她就是荣获抚州东乡区“最美孝顺媳妇”称号的虎圩乡高坊岭上村的艾早仂。
今年七十三岁的艾早仂,十九岁时走进这个家庭,迄今已有整整五十四年了。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和丈夫刚结婚没多久,一场火灾将家里的财产几乎烧尽,夫妻俩借了几百块的外债,将家里重新拾掇一番。按照当时每人每天只能有角币的收入,这无疑是一笔“巨额”的债务。为了改变家境,艾早仂每天起早摸黑的干活,从没叫过苦和累,也没有一丝怨言,只是感到委屈和无助时,自己偷偷的抹把眼泪。在艾早仂辛劳工作和勤俭持家下,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逐渐步入正轨。
都说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微妙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件事,但艾早仂是当地出了名的好媳妇、好婆婆。每当有人问起她在做好婆媳关系有什么决窍时,她如是说:“人与人之间哪能没点矛盾,更何况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巨大的鸿沟,但我们靠的是彼此宽容和相互理解信任”。几十年下来,艾早仂对孝顺有着她独特的理解: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心中装着老人是“孝”,宽容理解,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为“顺”。老年人不太讲究吃穿打扮,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

艾早仂的婆婆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过去的苦日子,让老人落下了不少病根。尤其是二十年前老伴的离世,对她打击更大,加上年纪大了,生病吃药住院已是“家常便饭”了。每每婆婆身体稍有不适,她都会立即送老人去医院问诊,及时治疗,端茶递水每顿药都要亲自照顾婆婆服下。老人生病胃囗不好,她总会换着花样给婆婆做上可囗的营养餐。经过五十多年的朝夕相处,艾早仂与婆婆的关系可以说不是母女胜似亲生。老人今年九十三岁高龄,谈起婆婆的长寿秘诀,艾早仂说,自从我嫁进这个家,我就是这个家的人。老人辛劳一辈子,晚年理应享受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她们顺心顺气,凡事多想一层,先做一步,更何况尽孝尽善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么多年来,我爱人就是这样默默地做着一切,无怨无悔,娶到她,是我们家的福气”。在村民眼中,艾早仂就是一位“活菩萨”。为了照顾好老人,每天早晚,她都要先给婆婆梳头、洗脸、洗脚等。老人消化不好,她总是用尽思为老人准备饭菜。婆婆每年的生日,一桌老人爱吃的食物,一套为其置办的新衣,都是她亲力亲为准备的。
艾早仂上有九旬高龄的婆婆,下有儿女,孙子,曾孙,可谓是个少有的五世同堂之家。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潜移默化中,家里的晚辈们也是十分的孝敬和善良。每每家里或老人有状况什么的,孩子们都会主动帮母亲一起分担,共同解决。有一次,她婆婆因病在东乡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多日,艾早仂和的孩子们忙前忙后,轮流照顾患病的老人,使其很快康复出院,连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同室病友都竖起大拇指,直夸她们这个家的风气真好。

世间闲事皆可待,唯有尽孝不能等,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艾早仂,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妇女,虽然没有创造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之举。但她用一颗真挚的爱心,孝心,责任心,为我们传递着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和满满的正能量,平凡之中彰显着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伟大传承。(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