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永年
市区轮埠路向东靠近日用化工厂、酱醋食品厂附近一段河堤叫洋桥口,因过去里运河上有一座洋桥而得名。洋桥究竟坐落在何处,众说不一。最近笔者数次走访了多位老人并实地考察,始得明白。
轮埠路西段有一堂子巷(因内有明泉澡堂而得名),和牛行街相通,实即牛行街北面出口处。巷口向北直对就是洋桥,这一带叫洋桥口;桥北是越河街,越河街桥口一带叫老洋桥口。当年桥南轮埠路有石台阶可以上桥,2003年7月御龙公园建成后,路边石阶被清理几乎消失,目前仅存一块条石躺在路边的一棵树下,如果向下挖,可能还有。笔者拍照为证,那块条石及路南堂子巷均在画面中。桥不太宽,按老人们的比划,笔者丈量,宽约4.5公尺。该桥距中洲公园清江浦楼东面约150公尺。
洋桥原叫松公桥,清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由漕督松椿所建,为木结构活动桥,有大船欲过桥时,南岸桥两侧由人工绞盘牵拉,桥面铺有二根铁轨,桥活动的部分即在轨上滚动,船过后再行合拢。这种桥式仿效西法,故当地群众普遍称为洋桥,一直沿袭至今,松公桥几无人知晓。
漕督松椿造此木桥是为漕运服务的。一是漕船过越闸逆流而上既危险又费时,候船时间较长,候船期间船民到桥北岸越河街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须品;到桥南轮埠路金龙大王庙、风湖大王庙、栗大王庙,以及近在咫尺的杯渡庵,点烛烧香,虔诚跪拜神灵,祈求平安过闸,富庶些的船民用猪头三牲祭拜,因此这些大王庙长年香烟缭绕,船民川流不息。自从建了松公桥后,桥两头的路上形成了繁华市场,各种生意应运而生。同时也方便了下淮(淮城,即现淮安区)的人,城里人从花街入牛行街,出礓磜口,经松公桥,由越河街顺着河堤,直达淮城,抄了近路。当年轮埠路很短,不通淮城。
民国三年即1914年,江北护军使刘之浩回清江浦为其父做寿,十分隆重,老百姓倾城迎观,桥上立者甚众,不堪重负,桥随即塌了一段,喧呼声中30多人同时落水,事后数家会馆出资将桥修复。洋桥在清江浦东端,船由东向西过桥即到浦,由西向东过桥即离浦。
洋桥因年久失修毁于1942年。走访中,不少老人说儿时见过、走过斯桥,印象颇深。
昔日,洋桥口一带寺庙较多,有文庙、城隍庙、栗大王庙、吴公祠、戴孝子祠、金龙大王庙、风湖大王庙,向南有慈云禅寺,在两闸之间的中洲路南侧有王公祠,中洲岛上有既济庵等。文庙即孔庙,栗大王庙祭祀河督栗毓美,吴公祠祭祀漕督吴棠,孝子祠祭祀戴孝子。后来,这一带工厂众多,有东风造纸厂、禽兔加工厂、肉联厂、罐头食品厂、利民日用化工厂等,一派生机。现仅存一家酱醋食品厂。
(2005年3月1日刊载于《淮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