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取“安定西边”之意而得名,通称“陇中”,历史悠久,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守护着、传承着、创新着,绽放着质朴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走进通渭马营古镇,看看历史沉淀下的那些脊兽“非遗”吧!
马营古镇载明清,非遗脊兽扬美名;
泥巴变身艺术品,匠心传承泥土情。
从国道312线往通渭方向进入马营古镇瓦房村,在一座砖瓦房墙上悬挂着“通渭脊兽制作技艺传习所”鎏金大字的地方,每天清晨,跟许许多多土生土长的农民一样,熬上一罐罐罐茶后,甘肃省非遗传承人李忠贤就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工作——捏制脊兽。
不时哼上几句通渭小曲小调,李忠贤显得神情自若,已然陶醉在与泥巴相互交融的忘我境界——创作者的境界或者艺术的境界。
李忠贤深知,这是千百年来厚植于陇中大地上的一门传统乡土手艺,朴实得如同耕地种田,靠手艺吃饭,其中便蕴含着深厚浓郁的生活情味,源于生活、为了生活、追求生活,却塑造出无数美不胜收、有意味的形式,幸哉、乐哉、美哉!
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顶部屋脊上所安放的装饰性瑞兽构件,泥制,因以兽型居多,又被安置在屋脊之上,故称“脊兽”。它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驱邪祈福的镇宅之宝,多见于殿宇、寺庙及民居建筑。
甘肃定西通渭脊兽制作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书香通渭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神韵,也融会了宋、元、明、清各朝的文化创造。
2008年,通渭脊兽被列为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最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通渭脊兽,尤以马营古镇上李忠贤烧制的最为知名。


李忠贤1963年出生于通渭县马营古镇。1981年未满20周岁的他便跟随伯父“玩”起泥巴,学习制作瓦罐、泥塑脊兽等,成为第四代传承人。1986年开始独自制作,凭借对脊兽文化的深思挖掘、美学工艺的娴熟掌握,40多年来逐步炼就了精湛的泥塑手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脊兽作品因做工精妙、造型别致而声名远播。
李忠贤当之无愧成为通渭脊兽制作技艺的唯一省级传承人,便责无旁贷担负起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


走过春夏,走过秋冬,每当我们走进李忠贤的脊兽制作坊,总会眼前一亮,日渐日新、各式各样的脊兽作品,龙凤脊、麒麟送子、莲花送子、登天龙吻、二龙戏珠、牡丹莲花脊等泥塑好的脊兽。除非盛大节令或严寒时令,一年四季绝大多数时间,他都一心扑在脊兽制作上,甚至达到痴迷或者陶醉的状态。
在李忠贤看来,脊兽制作是一项创新性或者开创性事业,既辛苦又细致,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要精心构思、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一件作品从选土、泡泥、成型、捏画、雕刻到烧制,总要花费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这门技艺多少要有点审美基础、艺术爱好。没有一点美术基础,学起来就很吃力。”李忠贤说,除了要有美术基础,还要能沉得下心思、收得住情绪、弯得下身躯、耐得住寂寞,慢工才能出细活、细雕才能出精品。不管是制作哪种动物、哪种图案,必须得“胸有成狮”“胸有成凤”“胸有成龙”,这样捏制起来才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以至于追求进入惟妙惟肖的艺术境界。

突破:盛川大酒店景观花园
2018年,通渭籍企业家牛永胜感念家乡养育之恩情,在马营古镇三里墩兴建盛川大酒店。在酒店落成之际,素来酷爱传统文化的牛永胜特地请托李忠贤为盛川大酒店长宽20多米的花园创作了一组捏活脊兽作品,深度挖掘转换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实意义,实现了打造景观墙、花园围挡装饰面等工程应用上的突破。
耗时近一年时间,攻坚克难,从起草构思到捏活制作,李忠贤倾尽平生所学,从花草树木到虫鱼鸟兽,再到龙凤神兽,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通渭脊兽的独特美感和深厚底蕴。该项工程的突破,让李忠贤这位老手艺人找到了传统技艺服务社会的创新发展方向。



2023年,最让李忠贤得意自豪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便是他和徒弟花了3个多月时间,完成了长3.2米、宽1.6米的马营古镇“三城四堡”复原沙盘,这也是他制作脊兽40多年来完成的第一个大型泥塑沙盘。
李忠贤说:“‘三城四堡’是明、清时期马营古镇的原貌。我想着用自己的手艺把曾经马营古镇的样子留下来,让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看得见这里的过去。”
这个复原沙盘已展示在马营古镇大岘村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内。站在高处俯瞰这个微缩沙盘,只见三城沿河而建,一齐排列,四个大小不一的古堡沿城而立。每座城池上,城门高耸、城墙威严、城垛蜿蜒,城内庙宇、店铺林立,城外流水潺潺、车水马龙,街道牌楼相互串联,犹见当年马营古镇的热闹与繁华。
“制作‘三城四堡’,难就难在里面房屋、庙宇的面积很小,要将脉络做到精细还是很难。”李忠贤说,看着自己亲手捏制出来的“三城四堡”,的确很有成就感,也看到了这门手艺的价值,传承的意义。


传承非遗 创新无止境
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是在于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李忠贤通过各种短视频平台学习,不断探索创新,从改革开放庙宇上传统五脊六兽,到盛川大酒店景观花园泥塑作品,再到创作马营古镇“三城四堡”复原沙盘,一步一步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创意和新的生命。
“在制作过程中,我在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李忠贤说,自己的手艺不断处在“转型期”,曾尝试接手了好几座四合院的泥塑沙盘,他还打算将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人物泥塑出来,以此来更好地延续泥塑手工艺的传承。
非遗,是一种回忆,是一种感动,亦或是一种追寻,是一种希望。
通渭脊兽文化扎根在陇中这片沃土之中,看似古老,但深耕细作、日久弥新,在李忠贤手中始终散发出非遗文化绵延传承的无限魅力。
李忠贤真正开始接触脊兽,应该是1981年。那年,性格豪爽倔强的李忠贤从粮管所辞职后,在伯父的言传身教下,将和粮食打了数年交道的双手塞进了黄色的泥巴里开始学习制作脊兽,传承祖业。儿时的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独到的悟性,很快李忠贤制作的脊兽便在马营古镇上闯出了好名声、蹚出了新路子。
在李忠贤看来,捏制脊兽的基础阶段,走对路子尤为重要,没有基本的审美标准就会功亏一篑,落入俗套难以自拔。路子一旦对了,剩下的就是自己勤奋努力了。屈指算来,马营古镇李氏家族制作脊兽传到李忠贤这里,已经是第四辈,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了。


“这是狮子瞅,这是房脊,房脊造型有花脊和平脊两种。花脊用模制脊砖(雕塑龙、虎、狮、豹、象造型)砌成一定的图形。两头用鸱吻(俗叫龙头兽),兽有五把鬃张口兽、闭口兽及三把鬃张口兽。房面左右各用筒瓦扣两条带,带端为瓦当,咱们当地人叫‘猫头’,瓦沟前端三角状图案,称‘滴水’。”
“制作脊兽首先要选土,制作脊兽的红土采自我们庄旁的河床边上。先要把没有杂质的红土弄到打麦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风干,用铁锤击碎大块的红土,再用牲口拉着碌碡碾细,然后注水浸泡一天一夜,浇水和泥。红土很黏,和匀是相当不容易的,年轻时我经常赤脚去踩,现在方法革新了,采用的是旧磨面机……”
李忠贤突然停顿话语,已经在全神贯注地雕琢狮子的五官,脸和泥胎兽件相隔不足10公分,一柄应该是骨头质地的刻刀在他手中挥洒自如,转眼间,狮子瞅兽件眉眼分明、栩栩如生。


现代建筑迅速兴起,钢筋混凝土结构替代了传统的土木结构,传承千年的脊兽难再当年的风光了。
李忠贤在坚守和迷茫中徘徊之际,通渭县为他专门成立了“通渭脊兽制作技艺传习所”,举办了脊兽制作专题培训班,吸引了不少喜欢脊兽制作的年轻人。
他还经常受邀请参加各类非遗文化艺术展览或拍卖会,使他不断开阔了创作视野,提升了自身展示度、彰显度和艺术价值。
如今,除了带徒授艺传承,年逾花甲的李忠贤每天都要坚持亲自捏制脊兽。他的目的依旧很单纯,自己有这份手艺,在传承非遗文化、建筑美学精神的同时,又能帮助大家推动乡村振兴。
新时代,传承的力量,让“老手艺”有了新意义,也焕发出了新活力。

李忠贤业余爱好画画,喜好钻研秦腔脸谱,希冀将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图(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和通渭脊兽结合有所创新成果。
身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对李忠贤来说,从“传承人”做起,向“艺术家”逐梦,他最大的愿望是将这门手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更好地传承下去。“只要自己身体好,我就会一直制作下去。”李忠贤坚定地说。
衷心祝愿李忠贤这位老手艺人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能够不断挑战、转型超越,创作出流芳百世的经典精品之作!

供稿:陕耀陇中(在陕陇中儿女)
综合:经济日报 微游甘肃
兰州晚报 通渭新闻
编辑:海 子
校审:何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