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座土戏台(散文)
郭承云
故乡是永恒的主题,乡愁是不老的歌谣。回溯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困难,但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追求精神愉悦,丰富文化生活,兴趣不衰、锐意不减。故乡西平村(原属周村区,现归经开区),邻近方圆各村大都建有土戏台。那可是农村群众神圣的精神高地,温馨的宁静港湾,快乐的人生驿站,才艺的展示平台。西平大队(村)土戏台坐西朝东,建在了村中十字路口西北角空闲地上,显示出党支部龙头带动,团支部后备有力,党团员骨干发挥作用,社员群众积极分子踊跃参与,利用晚上挑灯夜战,如期完成这一“建设项目”,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处”。
土戏台作用大。大队组织干部群众台上举办学习《毛主席语录》讲用会、全家人登台共唱“语录歌”、学生们台上欢跳“忠字舞”。大戏还在后头哩,村里排练大型歌剧《白毛女》,一个七十多户三百多人的小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演员”。大队党支部石玉仁书记年富力强,能力魄力兼有,口才文采俱佳,参演剧中角色地主黄世仁;我大哥郭承震(任团支部书记)近人缘、重组织、会乐器、善演艺,参演角色雇农杨白劳;党团员青年骨干积极分子参演节目排练,业经完成即将正式演出。秋末冬初,寒气袭人,锣鼓队在戏台上敲得锣鼓震天响,“今晚村里演大戏《白毛女》”,社员群众互相传告。人称“老戏迷”的本族四奶奶在家坐不住了,早就做饭催促家人吃饭看戏,她的二儿子郭敬友(我称叔)是大队干部,头脑活、敢担当、负责任、善管理,早去了戏台处准备灯光道具。四奶奶家座落在戏场北侧,看戏非常方便。正值秋后收获的玉米茬(当地人称棒子柞),归垛顺墙东西方向排放向阳,柴垛上平面矮于墙头上平面,形成落差“靠背”式,四奶奶穿着大厚袄,让女儿把杌子放置垛边,先把一条破旧褥铺在柴顶上(另备一床厚被防寒),四奶奶等家人都坐了上去,这一切让我们这些小学生玩伴们好羡慕哟!戏快开演了,看戏吧!
土戏台上,女主角喜儿(杨白劳之女)盼爹爹躲债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地主黄世仁上门逼债,雇农杨白劳无力还债,狗腿子穆仁智使出阴招,欲将喜儿前去黄家做丫环抵债……,黄世仁爪牙们大打出手,逼死杨白劳……
剧情迭宕起伏,台上台下互动——。太阳出来了,穷苦人报仇伸冤,喜儿血泪控诉……地主黄世仁罪大恶极,终被伏法,狗腿子穆仁智及爪牙们得到应有惩治……解放了,翻身百姓不忘毛主席,感恩共产党,开始了当家做主自由幸福生活……
村中的土戏台以后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阵地,党的方针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凝聚着人们听党话,跟党走的向心合力,锻铸着人们改造旧貌,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迸发着为党增光为国贡献的冲天干劲……
历史的车轮从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民族复兴强起来,祖国建设蒸蒸日上,农村变化日新月异……重游家乡感慨万千,村中那座土戏台已在八十年代村庄规划中拆除后盖上了民房,徜徉旧地情愫难抑,那座土戏台曾给人们带来喜怒欢乐,带来励志创业,带来美好憧憬……
土戏台啊,让我追思悠长心中永驻!
中|国|传|统|节|日


重阳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