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晒秋(散文)
赵洪宪
花开四时皆应景,花落花开岁月长。
评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花为媒》为其经典剧目,其中有“报花名”一段:“花开四季皆应景,俱是天生地造成.....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桃花艳,梨花浓,杏花茂盛,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夏季里端阳五月天,火红的石榴白玉簪,爱她一阵黄啊黄昏雨啊,出水的荷花,亭亭玉立在晚风前,都是那个并蒂莲呐。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这段歌词一经评剧皇后新凤霞演唱,注定成为评剧唱段的巅峰之作。记忆里戏中才子佳人的故事早已花落般随风而去,但这唱段如同花开般长久绚丽在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有情,花亦然。菊花与重阳节有关,我格外在意重阳节,所以最关注菊花。
菊花又名黄花、九华、帝女花等,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系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据记载,中国栽培菊花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现有3000多个品种,有黄、白、红、紫、异品等多种颜色,主要是供人观赏,兼有食用、药用价值。讲这个,我是外行,所以不敢多说。
菊花为文人所推崇,为画家所钟爱。不过花要想出“花”头地,跟人出人头地一样,还得因人成事。莲花出名,赖周敦颐的《爱莲说》;梅花获赞,得益于“梅妻鹤子”的林逋......,说到位列花中四君子的菊花,不能不提陶渊明。“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你看,诗人元稹有注脚,大意是说,菊花开过后无花再开,所以才珍爱她。但我爱菊花,原因不仅限于元稹所言。
菊花之所以名气大,跟陶渊明有关,跟元稹有关,跟许许多多文人武将都有关。“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连北击匈奴、开疆扩土的汉武帝刘彻都留下过咏菊的诗句。不过,菊花最早出现在诗文中并得以流传至今的头功,还得记给2000多年前的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大诗人的手笔。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说菊花,绕不过这句诗的作者陶渊明。陶渊明生活的年代在晋朝末年,确切的说是在东晋末年、南朝刘宋初年。东晋是司马氏远房宗室司马睿所建立,因其国都在建康(今南京),对应前国都洛阳、长安,方位在东,被历史学家算作晋朝的延续,并命名为东晋。东晋,算上其后的宋、齐、梁、陈,连同在其前的孙吴,史称“六朝”,这也是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的由来。东晋因为势力小,其疆域被局限在长江、淮河以南,有偏安一隅之嫌,周边与之并存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非汉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彼此间互相征伐,几乎一天也没消停过。闻鸡起舞、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过江名士多于鲫”等故事都发生在这个阶段,是一个打打杀杀不停、城头变幻大王旗,武人吃香的年代。历史记载,陶渊明家境优渥,喜欢游山玩水,先后三次任不同军事集团的参军,当过基层的祭酒,都是品秩不高的小官,最后的职务是彭泽县令,据说他在县令这个位置上也仅仅干了81天就挂印而去,之后到死过的都是田园生活,采菊东篱见南山就是其日常生活的一幅剪影。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又生逢道家老庄思想流行的东晋时期,在他身上兼有入世和出世的人生选项纠结,合于情理,也合乎逻辑。他长于诗文,其《桃花源记》是我中学时的课本内容,其中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般人耳熟能详。作为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留下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言菊必称陶,杜甫、苏轼等都有不少与之相和的酬唱。陶渊明还极爱饮酒,连自己作品的名字直接就叫《饮酒》。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是陶渊明、李白的后代才具平平,大都很一般,说不定跟这两位嗜酒无度有关,我想那时候的酒多为米酒,酒精度数应该都不高,喝酒和生育二者之间未必就有因果关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生选择关乎一生。个人志向、生活方式跟许多因素有关,哪一个是决定因素不好说,高压线是国家的纲常法纪,底线是社会的公序良俗,只要是在这两者范围内,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应该广受谴责,无论工作,无论生活。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尤其是个人爱好,一母同胞先后出生的弟兄,往往是一人一个样,连作家写小说,在一个大家庭里,剧情设计通常会有三个性格迥异的弟兄,如巴金先生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觉新、觉民、觉慧就是典型一例。宋徽宗赵佶字画水平俱佳,还有“蹴鞠”这一体育爱好,可谓风流倜傥,本来轮不到他当皇帝,但馅饼就得砸在他头上,赶鸭子上架。一遇金兵南进,被吓破胆的我这位本家只能甩锅给儿子赵桓,结果是丢了江山又丢人,导致令汉人蒙羞的“靖康之耻”。明熹宗朱由校,喜欢盖房修屋,酷爱木工活,经常做小板凳、马扎交人去赶集卖,卖不完赏给臣下,不要还不行。这真是历史的奇葩。李白虽没有博取功名,却总想找到“终南捷径”,一门心思当官。经名士贺知章推荐,入朝为官,名分是翰林供奉,因不懂官场规则,为人且狂傲,大概还有作风自由散漫、喝酒误事一类的毛病,不到两年时间,就被委婉地赶出京城,他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完全忘记奉召进京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誓言。陶渊明辞官县令,大概也是因为干不了,毕竟经历简单,到底缺少经验,玩不转,不一定就是工作环境不好,不一定就是个人不想干,否则,祭酒、参军这样的小角色你都干了多年,如何解释?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逼张飞绣花,要求一个妈宝男勇于担当,恐怕都是不明智的做法。兴发枯荣,天生万物。猪往前拱,鸡往后挠,芸芸众生,都得生存,无非是吃啥有啥和有啥吃啥的区别!历史证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加快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无二选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朝在经历短暂的尊奉黄老学说后,很快确立了儒学的尊崇地位,自此以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成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至高目标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俗称三立)。我的理解是,读书的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为百姓做些事情,这并不排除同时改善个人生活条件的期待,但前提是先干事,而不是不干事,不干事没有任何道理!干事的途径也不是必须当官。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留下医著的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甚至蔡文姬、李清照等女流也都借助文学才华流芳于后世。至于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戍边将士一起经历“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范仲淹,是我眼中“三立”之典范,百年甚至千年一遇。
绕来绕去,再说陶渊明与菊花。菊花出名的确是沾了陶渊明的光,但被冠以“花中隐士”名分却有些牵强。有考证文章称,已发现的陶渊明诗文,没有一篇是赞美菊花高贵品格的,他爱菊、食用菊花、饮菊花酒,是把菊花当做可以延年益寿的药用花卉。说白了,是为多活几年。我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但还得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陶渊明这个大诗人,引导了后世文人把菊花这一寂寂无名的花卉品种,推升到花中君子的地位。说到爱菊花,那个转着圈打仗、不懂得建立根据地重要性的黄巢,幼年谈及个人抱负,有《题菊花》,长大后到长安应试落第,有《不第后赋菊》,一生都在咏菊,有“菊花诗人”雅号,应该算是一位菊花的痴迷粉丝。几百年来,围绕菊花,坊间还有王安石与苏轼关于菊花落不落瓣的“菊花诗”公案,有人考证,这只是大约500年后冯梦龙的喜作剧。再说,别看王、苏二人同在21岁上考中进士,同列唐宋文章八大家,论诗文王安石不输苏轼,论政治才干,论气度格局,苏轼不比王安石。政务那么繁忙,王安石还撰就多篇学术著作,内容涵盖儒、释、道三教,令人肃然起敬。尽管主导的熙宁变法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功,但我认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半山,生前获封舒国公、荆国公,身后追封舒王,其历史地位,远非比他小16岁的苏东坡能比。
“季秋之月,鞠有黄花”,季秋者,农历九月。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在百花凋零的深秋开放,象征高洁与坚强,为世人所歌咏,确非浪得虚名。
一年一度秋风劲。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是思念的当口。枫叶红,菊花开,我眼里看到的是火红,是金色,但心里的感受是愁绪,是凄美。“十年寒窗苦,月下黯油灯”,一生好好做人做事的人生基石由此奠定。志大才疏,近四十年的奋斗,碌碌无无,虚度年华,留下隐隐伤痛和无法弥补之遗憾。尽管我也明白,伤痛和遗憾是人生的常态!人生是个单行道,有去无回,就像在高速路上驱车,错过了下道口,只能无奈地朝前开......
“菊花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北宋晏几道的词或许更能真切体现菊花开时的意境。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一些地方还称之为晒秋节,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登高、赏菊是她的主要节日内容。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赋予其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内涵,自此重阳节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庭的标准新成员。
花落花开有序,人生起伏无常。公元675年的重阳节,年仅25岁的唐初四杰之首王勃,在洪都(今南昌)写下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永恒留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警示慨叹。次年,他落水溺亡,魂归南海。公元717年的重阳节,17岁的美少年王维在长安备考,因思念家乡的亲朋,描绘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情画卷。三年后,王维进士及第。公元767年的重阳节,生活困顿的诗人杜甫在夔州(今奉节)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在纵情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同时,吐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无奈心情。三年后,杜甫告别人间。
去日苦多,来日方长。癸卯年的重阳节,如期而至。九月的菊花,凌寒而立,傲霜怒放。近代诗人徐志摩挥挥手再别康桥,我不想挥手,我想握手,握紧时光之手,握紧命运之手,握紧亲朋之手。重阳佳节生日、即将退休的我,心中的永恒愿景是,望断南飞雁,菊花插满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写于2023年10月11日(癸卯年八月廿七)

作者赵洪宪,笔名晒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
微信昵称:芦荻萧萧

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即将到来。古人登高饮酒,赏菊赋诗,思乡怀亲,对重阳节非常重视,而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篇。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赏菊节、茱萸节、老人节、重九节、晒秋节、菊花节、踏秋节、女儿节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为宣传中国重阳节,弘扬社会新风尚,展现新时代文艺风采,继续推出"重阳节“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八届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重阳节”笔会后,现经研究,由《华语经典文学》编辑部、《国际文艺家》编辑部、《中外文学艺术》编辑部、《中诗刊》编辑部、《中外诗典》编辑部、《国际诗人》编辑部、《世界笔会》编辑部、《世界诗人联合大会》等微刊编辑部;《中国精英文艺》都市头条编辑部;世界文艺图书馆、中国作家图书馆、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中国文学研究馆四大馆编辑部联合举办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并面向海内外华语作者公开征稿:
征稿要求
1、围绕重阳节登高赏秋、怀念亲友、感恩敬老为主题,体裁为现代诗、散文诗、旧体诗词赋、散文、短篇小说;
2、征文邮箱:2785865840@qq.com
或投稿至总编室微信:a13720085131
邮件主题注明“重阳节笔会”,投稿作品后附作者100字简介、近照1张、微信昵称,邮件格式:作品、作者照片、作者简介、微信昵称;
为了入选通知链接能传给作者,保证有效参与资格,投稿作者需添加总编室办公微信;
3、单首(篇)作品标题请加《》,投稿内容放在一个文档中附件发送;
4、每位作者限一种体裁一次投稿机会,凡重复投稿、变换名称反复投稿一律无效;
5、作品数量:现代诗1-5首;旧体诗词2-10首;散文诗、辞赋1-3章,单章1000字以内;散文、小说限1篇5000字;
6、为确保作品质量,作者在投稿前请仔细检查定稿后再投稿,凡投稿即视为定稿作品不得修改、更换、撤销;
7、禁止抄袭作者文责自负,主办单位不承担因作品版权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
作者待遇
1、来稿经严格审核,择优录取发表至“重阳节笔会”重点栏目;成绩优秀的专栏复选入”全国第九届重阳节笔会入围名单“;
2、成绩优秀,优先申请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会员、文学院院士、研究员、认证金牌作家;
3、成绩优秀,有参加编辑部举办的采风诗会、创作论坛、颁奖典礼的机会;
4、活动结束,编辑部将组织专家评委会权威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5、征稿期限:即日起至10月23日,逾期不候。
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