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访苏的回忆与再思考
沈宝祥
1991年6月至7月初,我参加了中央党校的学者代表团,去苏联访问。
这次访苏正值苏联剧变解体前夕,所见所闻,印象很深,.记录下来,可视作历史资料。虽事隔三十多年,我觉得还值得写下来,好在有日记和有关材料。
1989年5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后,中苏两党两国恢复了关系,呈现比较友好的状态。
199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苏共中央党校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学者代表团访苏,参加他们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苏共中央党校的校名为“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苏共中央原来有苏共中央高级党校、苏共中央高级函授党校、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后三校合并,校名为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
我们这个代表团共六个人。团长苏星(副校长),顾问韩树英(原副校长),成员有陈登才,卢国英和本人,另有翻译一人。
当时,苏联的形势已很严峻。我们决心趁这次访问,多看,多听,多问,尽量多了解真实情况。
6月18、19日,我们参加了由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举办的学术讨论会,双方发言都比较好。苏方有十六位学者发言,都赞赏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并表露出羡慕之情。
我们重点访问观察莫斯科。
6月20日下午,苏共中央一位政治局委员接见我们。他主要讲了苏共正在制定新纲领的情况。他说:成立了一个党纲委员会。苏共期望通过新党纲的讨论,在新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听了他的讲话,我脑中立即浮出马克思的话:一步实际运动胜过一打纲领。搞一个纲领不可能解决问题,应当大刀阔斧改革。
7月1日上午,苏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第一副部长会见我们时就说:党纲草案他已看了几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并没有感到欢欣鼓舞。他认为,这个党纲草案是学者式的文件,在当前非常情况下,不会起到鼓舞党员的作用。
在访问中,我们发现,苏共干部和党员,包括理论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和苏联形势等重大问题,思想很混乱,但也有头脑比较清醒、在务实思考问题的人。
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社会与政治学说教研室主任发言认为,苏联的发展形势有以下三种:(一)可能出现一个搞专制的人,而人民对目前的混乱局面厌烦时,可能会支持这种专制;(二)各种力量的联合,共产党与其他党和政治力量进行一定的合作,进行经济改革,建设一个法制国家;(三)国家垮掉,党分裂。这种情况谁也不希望出现,但这种可能性还没有被排除。
这表明,已经有人估计到苏联垮掉的可能。这种人决不是他一人,本文后面还会讲到。
我们在莫斯科,注意看了市容。印象深的是,红场近旁的大商店,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偌大的商店,货柜里空空的,有的玻璃货柜里摆了几个质量很差的大包包,当时我想,这种东西送给我也不要。在这个大商店转了一圈,一个卢布也没有化掉。
莫斯科这家标志性商店,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窘态。
6月26日上午,我们访问了列宁格勒“郊区国营农场”。农场场长还是列宁格勒州党委委员。他坦率地同我们交谈。他说:农场有1350名职工。原有苏共党员200人,已退党130人,只剩下70名党员,其中,一半是退休职工。
下面进行对话。
问:为什么有这么多党员退党?
(场长)答:主要是不同意苏共的政策,不同意国家领导人的政策,也受叶利钦等人的影响。那些挤奶的、养猪的女工党员说,领导人都走了,我们还留在党内干什么!
问:州党委对这种现象是如何分析的?
答:反正我们这里不是带头的,有的地方退党的还要多。
党中央曾说,退党的人是偶然的同路人。我们农场退党的人都是认真工作的好干部,现在还是骨干。
农场原有专职的党委书记,现在由一位农艺师兼任党委书记。党支部的工作也变得消极了。最近四年,一个入党的也没有。
问:农场职工现在比较满意的是什么?不满意的是什么?
答:没有什么满意的,主要是不满意。
问:什么不满意?
答:有了钱没有东西可买。
问:哪些东西?
答:衣服,鞋,电视机,冰箱,小汽车,都缺货。大家很不满意。
问:选俄罗斯总统时,你们农场职工都投谁的票?
答: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投了叶利钦的票。
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投叶利钦的票?
答:大家认为,戈尔巴乔夫是没有指望了。叶利钦也不一定行,但他没有干过,可以让他试一试,所以就投了他的票,大家对叶利钦抱有希望。
座谈结束后,场长陪同我们参观职工住宅区。我们要求访问一个家庭。场长说,现在都在干活,家里没有人,表示为难。突然有一位中年妇女走来。场长即对她说,要到她家看看。那位妇女连连摆手,表示不行,说家里很乱。经场长再三说明,她终于同意。
我们进入她的家发现,确实很乱,桌子上的碗杯等餐具还没收拾。我看了一下室内,还有一个小提琴。总的印象是,从住房,从家里的陈设看,苏联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似乎比我国农民高一些。
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的院长(即中央党校校长)对我们很热情,我们离开莫斯科时,他亲自送我们到机场。由于时间比较宽裕,他在机场一个房间同我们交谈(好像是贵宾室)。他情绪激动,讲了很多话,我没有作记录(笔记本已在行李箱,托运了),具体内容已记不起来了,但有一句话我记住了。他说,他同哈萨克斯坦的书记是好朋友,实在不行了,我可以到他那里去。连他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都对苏联的前途失去了信心,已经给自己找了后路。
我们访苏后不到半年,苏联就解体了,苏共就被解散了。
回顾我们在苏联的访问,虽然时间短,很不深入,但所见所闻,也可以略见端倪。
首先是苏联的经济状况很糟。莫斯科那家大商店商品奇缺,那个国营农场职工的强烈反映,都很能说明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主要体现。我在上一篇《回顾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一文,曾引恩格斯论社会主义的话:社会主义社会,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同恩格斯所论的社会主义,相距甚远。苏联老百姓对现实很失望,很不满意。这样的社会主义,必然失去社会成员的拥护和支持。
另一方面,苏联共产党的状况也很糟。从我们接触上层一些领导干部的情况看,思想混乱,悲观消沉。从那个农场反映的情况看,退党的人占了一半以上,没有人要求入党。那个农场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苏共党组织呈现出瘫痪瓦解的状态。更主要的是,人民已经对这个党失望了。当人民有机会选择时,他们就用选票抛弃了这个党。俄罗斯的总统选举,就是人民的一次选择。人民抛弃了这个党,也就意味着抛弃了社会主义。
仅从以上两点,就可略知苏联解体,苏共亡党,苏联社会主义的终结,不可避免 。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苏联社会主义的终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现象,需.要从多方面深入研究。他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搞成那样,苏共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老党,为什么会失去生机和活力,这是尤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023年8月4日初稿
2023年8月19日定稿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