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愁蝶恋花】
文/风吹那蓝
楼笛窗风云雾隔。
夜雨秋灯
默默愁思滴。
咫尺天涯人消息。
蓬山望极蒹葭白。
欲作鸿飞无羽翼。
纸上霜痕
都向尘中寂。
蝶恋花枝惊梦客。
梧桐深苑孤蛩泣。
对秋天的态度,古人一直徘徊在赞美与伤悲之间,尤其是文学史上,多半倾向于悲秋的传统。
瑟瑟萧萧的秋色,总是在心理和情感上,给予人颓废的情绪关联。早在【诗经】当中就有多篇的表现,只是没有形成特别主流的表达方式。
春秋战国后期,悲秋的意象开始出现在屈原的作品里,他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与【诗经】中秋天意识大为不同了。他的学生宋玉,写过一册【九辩】,开篇就是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是真正意义上第一篇古代文人的悲秋之作。
据说汉武帝的【秋风辞】就是受了宋玉的影响,尤其是最后一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表达了因秋景引发的对生命衰老的慨叹。随着魏晋伊始“文化的自觉”,悲秋名篇就更多了。
曹丕的【燕歌行】,潘岳的【秋兴赋】,杜甫的【秋兴】八首,欧阳修的【秋声赋】以及马志远的【秋思】......
我们这个民族历来多灾多难,传统文人们多半遭逢乱世、羁旅飘泊,而心中又多怀家国忧患之情,如若处江湖之远,抑或断肠于天涯,这些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之作,格外容易引人共鸣的原因吧。
————风吹那蓝
写在【海峡都市报~周末版】
【作者简介】网名:风吹那蓝,海峡都市日报编辑,闲时喜爱古诗词。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