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民俗节气系列散文
【重阳节】
作者:罗雅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重九节、老年(人)节。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
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唐代王维关于重阳节的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从远古流传至今日,经过时代改革,文化变迁,仍旧在传承,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魏曹丕曾言:“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意思是九是至高至阳,谐音对应着长长久久,是一种寓意美好的祝福,这一天适合登高宴会,祭祀先祖。

到了晋代,重阳节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经过陶渊明的加持,开始流行起来。在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人们在这一天,登高远眺、宴请宾朋、赏菊喝酒、遍插茱萸,这些精彩的习俗延续至今,让重阳节的魅力,经久不衰。
在重阳节,流行九大习俗,也代表着人们的九种祝愿。
登高。重阳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眺,心旷神怡。重阳登高的传统来源于一个独特的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跟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将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听师言而得幸免。从此以后,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靠近山岭的人家为免遭天祸,便纷纷登山避邪。久而久之,重阳登高的习俗便沿袭下来。古人认为九九重阳已经是极限,在这一天“地气”开始上升,“天气”开始下降,所以要登高辟邪。而随着时代发展,登高辟邪已经演变为登高赏秋。
敬老爱老。九九与“久久”谐音,意寓长长久久,所以在古代人民就在这一天祭祀先祖,照料老人。如今,这一天也被称为老人节。全国各地的人们组织起来,进行敬老爱老的活动。
儿女回家陪伴老人,义工去养老院陪伴老人,组织秋游活动,登山健身,临水玩乐,陪伴老人一起过节。这一天也是壮族的“祝寿节”,这一天为年纪大的老人祝寿,祝愿他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赏菊。因为大部分的花都是春夏绽放,只有菊花,在深秋绽放,历经寒霜而不败。所以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成为高洁傲岸的象征。而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流传千古,使得菊花被封为“花中隐士”。历经千年,重阳节赏菊、咏菊成为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重要活动。甚至少了菊花,重阳节便显得不再完整。
饮菊花酒。陶渊明诗云“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是说菊花酒可以祛除百病,延年益寿。现代科学表明,菊花中含有“硒”元素,可以利气血,抗衰老。不仅如此,菊花还能明目、降血压,有减肥、补肝气、安肠胃。加上九月九又是老人节,所以饮菊花酒,有对长辈长寿安康的祝愿。而菊花又有独特的人文内涵,所以饮菊花酒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享受。
插茱萸。王维有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种药材,《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所以,重阳节插茱萸,其实是为了辟邪,和登高的缘由如出一辙。古人认为茱萸可以辟邪消灾,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者放在衣服里,以此来辟邪消灾。

思乡。重阳节敬老爱老,是游子归乡孝亲的时间。但是很多人在这一天,出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家,所以,重阳节又是思乡的寄托。深秋万物凋零,落叶归根,游子睹物思人,很容易引起感怀。身在异乡,心怀故乡,祈愿家乡安乐,长辈健康。重阳登高,只能远眺故乡,遥敬一杯酒,聊以慰藉。
晒秋。重阳节也是收获的季节。由于此时收获较为集中,而南方很多地方没有平地,所以家家户户都在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登高远望,整个村庄几乎被粮食覆盖,这就是晒秋。在江西婺源,每年的九月九都会举办盛大的“晒秋节”,各色的农作物摆在家家户户,整个乡村都是一片丰收的盛景,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并祈愿来年五谷丰登。
放风筝。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而重阳节的风筝,又以惠州最为著名。在惠州民间,风筝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重阳节这天,人们外出游玩,大人小孩一起放风筝,嬉戏玩耍,来冲淡秋日的萧索。

吃糕。重阳登高辟邪,但是很多地方是平原,根本无高可登。于是人们就用“吃糕”代替“登高”。重阳糕用料五花八门,菊糕、花糕、五色糕都有,制作方法或煎或蒸较为随意。而有的地方的重阳糕则极为讲究,要做成九层,还要再上面捏两只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再插上小旗,代替茱萸,祈愿霉运走开。还有人用重阳糕搭在儿女额头,祝愿子女百事登高。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这一天,都会登高赋诗赏菊饮宴。诗中,
多写思念,思念故园的亲人,思念远方的旧友。重阳节,也被刻上了思念的主题。大家耳熟能详的当属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和近代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李清照的《醉花阴》也写的很有味道: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古人在重阳这一天,登高踏秋插茱萸,为的是辟邪护平安。如今,传承下来成了我们最富人情味的节日——老人节。可如今重阳节的初衷和意义,已渐渐被人淡忘,很多人以为重阳节不过是喝杯菊花酿酒、吃块重阳糕而已。
其实,重阳节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节日,它满怀着爱与善意,告诉我们别忘却那些故人,别忘记回家团圆,别忘记善待老人......重阳节,应该传递祝福,而不应该被国人淡忘。
久久重阳,岁岁敬老。记得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给他们让个座,陪他们说说话,帮他们拎拎重物.......让善意传递下去,等到我们白发苍苍那一天,也能收到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善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抬头仰望明月、思乡怀人低头赏花对饮、陶醉秋意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秋风起时,一起浅酌登高,同赏海天,共享天伦。

作者风采:罗雅博,陕西省延安籍人,中国计生协摄影社摄务委员,《陕西日报》特约撰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外华语作家》、《中国作家联盟》、《华人文学》签约作家。有小说、散文、诗歌、摄影作品在国家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出版文集《凝望延安》、诗歌集《落雨如诗岁月如歌》、散文集《歌唱延安》。作品被收录于《当代华语名家囟《选》、《2018、2021诗歌年鉴》、《中华当代诗典》、《新时代诗典》、《中国黄金诗典》、《中国散文名家三百篇》、等书。在公开媒体发表影、文学作品300余篇(幅)。
赵沈南 ,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小学教师,霞满天文化传媒主播。喜欢静静的看书,看山,看水看浮云流转。喜欢诵读,愿在诵读中寻觅知音,共度快乐时光。

◎征稿启示◎
*本平台招募金牌签约诗人、作家,文学艺术家,要求:
①作品质量第一;②留言不低于300人;③阅读量不低于3000;④赞赏不低于100人,投稿达到三次,每次特聘的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新作。
*投稿及特聘金牌金笔作家诗人,文化杰出传承艺术家及文学顾问,各项目主编要求:
新诗三到五首,古诗词二到六首,小说1000~1500字,散文诗1000多字,民间故事1000多字,书画作品两幅。
编辑总部:
总编:霞满天
主编: 张馨予 副主编:陌上花开 山无棱
主审:临江独立
分类编审:水云间 暖阳 紫竹
顾问:光明乾坤 曹式清
总监:芙蓉沐雪 红剑
宣传部长:蓝克 心灵活水
运营管理: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