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济南》系列作品
四百年了,一位风尘下吏在济南的美丽人生(之十一)
侯林 侯环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在《风香历下》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之十一:但使风流长似此:傅仲辰与济南柳
记住了一种树,就记住了一座城。
柳,济南的市树。
俗话说:爱屋及乌。傅仲辰爱济南,同时也爱上济南的风物,比如济南的柳。
诗人爱柳。柳是最具诗性的。


济南水上柳 摄撷摄影
前面谈到,清初大诗人王士禛赋《秋柳四章》,大江南北和者无数,这是济南的柳第一次走向全国。
傅仲辰对此感受尤甚。他在诗里经常会提及王士禛及其秋柳诗,甚至秋柳诗的生成之地——大明湖上水面亭。
傅仲辰《过天心水面亭明湖水从地涌,旱不竭,雨不溢》:
历下明湖绝片埃,怡情风月寄亭台。
山多紫翠当檐落,水鲜盈虚出地来。
残柳低垂犹旧本,新诗高唱想奇才。
渔洋老去秋光在,小立城隅怀抱开。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之十五)

书影:《过天心水面亭》
天心水面亭是否为清初王士禛所咏之水面亭,学界尚有不同看法。如清代嘉道间济南诗人范坰称:“今湖岸有水面亭,在百花洲北,新城司寇赋《秋柳》于此。蚁舟之所非故基也。”(见《风沦集》)因知傅仲辰所咏,为清初湖岸之水面亭也。
诗的前两联,描写大明湖与水面亭的旖旎风光。后两联则专意于王士禛秋柳诗的后世影响,“残柳低垂犹旧本,新诗高唱想奇才”,那水面亭侧的柳树犹是当年王士禛吟唱过的老柳,从而吸引着一代代的诗人为之唱和与怀想。所以,诗人最后说:王渔洋虽然走了,但那秋光与神韵常在,我静静地站立在这里感到诗怀大开。
因而,这水面亭的景致一旦有所变换与损毁,诗人都大为不满。


明湖柳
我们来看傅仲辰诗《天心水面亭,元学士李泂建,取邵子“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句也。王阮亭先生曾赋<秋柳四章>于此,汪洋巨浸,今居人植藕,亭与岸接,游迹遂稀矣》:
明湖植藕半方塘,风月佳怀迹已荒。
只有亭边秋柳在,寒鸦终古吊夕阳。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四)
是湖民种水田(“植藕”),造成了“亭与岸接”,以至“游迹遂稀”,致使这一“风月佳怀”之地变得荒凉起来。由此可知,水面亭原为湖中之亭,风雅云水之地也。
正是基于对于济南柳的深情与真知,傅仲辰写出了妙不可言的咏柳之作《堤柳》:
长堤柳色近江南,一望青青半雨含。
高致曾传彭泽五,离情寄向渭城三。
将雏舞燕徐徐绕,求友歌莺故故酣。
但使风流长似此,人生何必叹难堪?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之十五)

书影:傅仲辰《堤柳》
首联,济南的长堤之柳,美如江南,“半雨含”,下笔甚好,见绿柳青碧葱然、含烟带雨之美貌,令人玩味。
颔联更妙。
彭泽五,指曾任彭泽县令的东晋诗人陶潜陶渊明先生,他作有自传文《五柳先生传》,称自己宅边有五棵柳树,故其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开创中国田园诗,其高雅风致历来为人称颂,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渭城三,则指“渭城三叠”,亦称“阳关三叠”、“渭城柳”,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谱入乐府,以首二字“渭城”名曲,又称“渭城曲”,成为送别名作。后亦有称王维原作为《渭城曲》者。

李瑞勇摄影

王维《渭城曲》诗意图
诗句妙用柳之典故、柳之与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诗人、作品之关联,展现柳所蕴含的高雅风致与款款情怀。高致与离情,特别是“彭泽五”与“渭城三”,不惟展示中国丰厚之文化内涵,且以地名复加数字,其对仗之工稳、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颈联,诗人说,成年的燕子带领着小燕子一道绕着柳枝缓缓飞舞,而黄鹂鸟在枝头酣畅地歌唱以求其友声。这是天然歌舞,美不胜收,而“徐徐绕”与“故故酣”,见情见性,如此妙搭,寻找良难!
尾联,但使风流长似此,人生何必叹难堪,则是全诗的思致升华之妙笔。聪明多才的诗人由写景转入人生,注入全诗以珍贵的人生旨趣,是啊,如果人生长似绿柳一般潇洒自在,风神飘逸,人生便再无难堪之事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
济南人最爱柳,然而,一般作者却只能看到柳的妙处,而写不出柳的妙处。
傅仲辰则不然。
窃以为:济南,作为杨柳之城,却缺乏高质量的咏柳诗,而就质量、意趣而言,傅氏此诗,堪当除却王士禛《秋柳》之外的又一名诗。
傅仲辰还记下当年山东巡抚陈世倌在济南极为动人的一幕,即环绕济南城大种柳树的风流佳话。
傅仲辰有诗《中丞陈公命军士绕郭植柳因作》:
绿杨何必数扬州,细柳营边细柳稠。
不尽莺声晴雨好,他年定向画图收。
(清树滋堂刻本《心孺诗选》卷十三)

书影:《中丞陈公命军士绕郭植柳因作》
中丞陈公,时任山东巡抚陈世倌是也。
陈世倌(1681——1758),字秉之,号莲宇。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雍正二年至雍正四年任山东巡抚。建立仓储,赈济灾民,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政绩颇丰。官至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在济南,你切莫以为种柳是件小事,不是的,烟柳,最能强化济南的景致与地域文化标志,泉水与垂柳最是妙搭,有风吹过,绿柳拂水,诗意无限,植柳,实为美化济南,强化济南文化标志,造福百姓的百年环境之大事。
应该说,这是只有了解济南、热爱济南的人,如陈世倌,如傅仲辰等,才会聪明而有创意地想到的事端,特别是陈世倌,我们真要为济南、山东有如此高明的地方官而自豪、庆幸。难能可贵的,他们不是济南人,却比济南人还要济南人。因为他们最懂济南了!


明湖荷柳
而且,陈世倌命军士植柳,不扰民也,绕城郭皆种柳,造就环柳之城也!
而傅仲辰对此事的发现与记载,更是一位有见识的济南人的感受。诗写得很美且有远见。你看,“不尽莺声晴雨好,他年定向画图收”,是颂扬陈世倌“绕郭植柳”带来的美丽景致,而且,诗人坚信,这一植柳的作为、业绩,一定会留下美化与建设济南的永恒业绩的。
(未完待续)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