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的回忆
文‖毋东汉

山歌好唱口难开,白米好吃稻难栽。水稻的回忆,往事件件涌心怀。
①育秧
大麦快黄时,就要整秧地、选种,准备育秧。
我曾写过《选种》一诗,“小麦出穗大麦黄,柳树底下笑声扬,一行炕桌摆中间,姑娘媳妇坐两旁。双手快如鸡啄米,眼睛圆睁头不仰。远看疑是推牌九,近看方知选种忙。”发表于1962-5-9-《长安日报》。
整秧地同时进行,秧田周围修好田埂,俗称圪壈,不可漏水。秧床成长方形,铺打碎的粪土。覆盖湿润育秧,秧床高于水面;清水育秧,秧床低于水面。清水育秧,为不让鸟雀啄食稻籽,水较深,育出的稻秧细而弱,称为牛毛秧,是千百年的老办法。覆盖湿润育秧乃新创技术,突出水面的秧床,稻籽要用粪土粉或草木灰掩盖防雀。覆盖湿润育秧的秧床保持湿润,水不上秧床,秧苗光和作用好,育成板板状壮秧,根系发达,利于丰收。这是互助合作化后推广的育秧技术。笔者学稼当年是生产队农技员,严格效仿执行。

②插秧
插秧在整好的大田里进行,插秧的人成排半蹲,左手拿秧,右手分撮插入泥水,每摆四撮,每撮五六根秧,向后退,快者为佳。薅秧、送秧另有讲究。王莽益绵忠在蒲忠智支持下推广湿润育秧,合理密植,拉线插秧,提高了产量。
③稻麦两熟
互助合作化的实行,王莽村人在蒲忠智领导下,敢于冒风险搞科研,其中也有作家柳青的辅导作用。原来是割了青稞大麦栽稻子,青稞大麦是粗粮,产量不高,口感差,易作饲料。改为稻麦轮作,即割了小麦栽稻子,变粗粮为细粮,产量提高。为了缩短时间接住茬,水稻和小麦都应为早熟品种,这就有了《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买稻种》。
④捞稻子
捞稻子十分辛苦,除了短袖裤衩,几乎裸体,爬在稻田中,用手抠泥除草豁行。水蛐和水蝎子、蚂蟥叮咬袭击人,晒热的水烫人,太阳烤晒。汗滴禾下土,信为不虚。

⑤割稻子
割稻子用短柄草镰,左手虎口朝上握稻撮,右手挥镰猛砍稻撮基部。砍四撮为一大把,根部对齐放于身后,严防倒穗。捆稻子用稻草,担稻捆用尖担。路上不能歇,以免挨地脱粒,过河走砅石要攒好脚步,不能失足落水。
⑥脱粒
传统脱粒方法是用稻草䌁束住小捆稻子,抡起来在碌碡上摔,摔几十下,才能脱粒干净。生产队记工员数捆䌁记工分。后来有了电动打稻机,减轻了体力消耗,提高了工效。
⑦水稻的简历
长安是中国种植水稻最早的地方。《诗经.小雅.白华》中有记载:“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郑玄笺:“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丰镐之间水北流。”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长安沣镐一带已有大片稻田。到了明代,长安太乙宫沙场村的水稻美称为“冷水晶”,曾给驻天池寺避暑的秦愍王朱樉进贡,即沙场大米。
互助合作化为稻麦两熟和水稻湿润育秧、拉线密植插秧创造了条件,水稻获得大丰收,水稻专家益绵忠成为省劳模,中共八大代表蒲忠智成为全国劳模。他们的联社经验收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稻麦两熟经验惠及西北各省。也成为《创业史》的素材。《创业史》中的大王村就是王莽村,王宗济模特就是蒲忠智益冀东。
2023-10-22-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