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红枫】1836 遥望长安秋色美║阿春(辽宁)朗诵║沈水之北(编辑║荆枫)

遥望长安秋色美
——杜牧《长安秋望》赏析
作者║阿春(辽宁)
朗诵║沈水之北
编辑║荆枫

长安秋望
唐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首赞美秋天的诗。虽然题为《长安秋望》,但重点并不在“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首句“楼倚霜树外”,点出了“望”的立足点,倚,即倚立的意思,强调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叶黄飘落,高耸挺拔,而楼又在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秋景的全貌,能够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得如同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宁静致远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与秋色相比,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仿佛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比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则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
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所有的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于秋色,则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此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但秋之高远是很难形容尽致。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样,以实托虚就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用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
这首诗,在写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还表现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性格气质,令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余地。
2023.10.18

【作者简介】
董莹,网名阿春,大学本科毕业。68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中学,下乡。回城后进工厂,做团书记工作,后从事教育工作,至退休。
热爱生活,爱好文学,喜欢写作。

【主播简介】沈水之北,一个从小到老都一直热爱朗诵艺术,而却未能作为专业的企业管理者。
学校示范教学的课堂;军营欢庆节日的舞台;企业万人聚会的礼堂等都曾留下过我的影音。
退休后, 才有了全身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间与空间, 秉承自娱自乐,陶冶情操, 以诗会友, 玩出品位之宗旨踊跃参加各种朗诵活动并获奖。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