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家福照片是一九八二年我的大弟(老四)张恢俊考入福建大学蜂学系学习(现在上海工作),在离开津市读书前拍摄的。
我的爸爸妈妈含辛如苦养育了七个(六男一女)儿女。我们全家人人都养过蜜蜂。照片中的全家成员介绍如下:
前排左一父亲张远任;左二幺弟(老七)张临新;左三妈妈徐思孝;左四妹妹(老三)张恢琳(定居广州)。后排右一哥哥(老大)张恢和(定居广州);右二(老四)张恢俊(定居上海);右三(老二)张恢平;右四(老五)张恢哲;右五(老六)张恢成。
编者按:张远任先生是我国养蜂界元老,中国早期科技工作者,养蜂学家,蜂学泰斗,新法养蜂技术奠基人,津市市学稼养蜂场和湖南省第一个国营津市市养蜂场的创始人。在他40年的养蜂生涯中,不忘初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我国建国早期养蜂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为赶超世界先进养蜂技术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年12月21日是他逝世30周年。在这个难以忘却且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日子里,笔者特撰写《深切缅怀我们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一文,以表达我国科技界、蜂业界和逝者全家对他的深切缅怀,我们永远怀念他!永远纪念他!
我们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1930.9.7——1993.12.21)出生于湖南省津市市一个工商业家庭(系湖南省津澧首富张思泉的长孙),大学文化。解放初期从事教育工作,由于痴迷热爱蜜蜂,特别是当他发现中国的养蜂事业还很落后时,为缩短与世界养蜂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和赶超世界养蜂先进水平,便决心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身于养蜂事业。于1953年2月变卖家产购买了24箱意大利蜜蜂,创办了津市市第一个私营养蜂场——津市市学稼养蜂场。从此,我们的父亲便告别了城市,开始了他“以花为伍 以蜂为伴”并立志“探索‘蜜蜂王国’奥秘”的漫长养蜂生涯。1955年3月,津市市时任市长皮业银同志参观了“学稼养蜂场”后认为:养蜂是一项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的空中农(畜牧)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无污染的环保节约型产业,更是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养蜂大有作为。不久津市市政府决定由市财政投资,当年8月,张远任先生受命筹办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地方国营养蜂场——津市市养蜂场。并担负着养蜂场场长兼技术员的工作,同时将自己私有小型蜂场捐赠津市市养蜂场。
我们的父亲从事养蜂专业工作以后,为了尽快掌握科学养蜂技术,他广泛涉猎并刻苦攻读养蜂学(苏联版)、昆虫学、昆虫分类学、生物学、遗传学、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和英语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并对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生物进化论”学说颇感兴趣且通读多遍。他在长期的养蜂科研实践中,大胆采用新法养蜂技术,改革利用自然王台育王为人工育王;改革中蜂用原始老式的圆桶固定饲喂方法为新式的活框式的可以转地饲喂的新方法;同时还对美国养蜂专家郎格斯闯发明的“郎氏蜂箱”改革为适宜于我国转地饲养意大利蜜蜂的“新型”标准蜂箱等重大领域课题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每当我们的父亲在科学养蜂试验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他都会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刻苦攻关,直到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否则,决不罢休。因为他坚信:一切真知灼见皆来源于实践。他在蜂学科研方面的精湛造诣,正是他长期不断努力、勇于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我们的父亲为广泛考察并潜心研究我国的四季蜜粉源植物,他历经千山万水,足迹遍及祖国各地。为了充分利用全国各地蜜粉源植物资源,不断适时有计划地抓好蜜蜂繁殖和提高全年养蜂生产经济效益,从1956年开始,他亲自带领津市市养蜂场的全场养蜂人员和蜂群走出省外“跋山涉水、走南闯北、追花夺蜜”,开创了湖南省长途转地饲养蜜蜂创收的新纪元,在全省树立了转地饲养蜜蜂夺高产的榜样,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使我省早期长途转地饲养蜜蜂扩大创收蔚然成风,进而带动了湖南乃至全国“转地饲养蜜蜂”的快速发展。1956年荣获“津市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由于我们的父亲刻苦钻研科学新法养蜂技术,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奋斗,津市市养蜂场发展很快,1958年养蜂人员由开始建场时的3人发展到60多人;蜜蜂由90箱发展到近2000箱,且建立了科学养蜂研究实验室。随着津市市养蜂场养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先后开办了生产蜂具蜂箱和生产巢础两个生产附属加工厂,弥补了湖南省没有生产蜂箱蜂具和巢础加工厂的空白,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与满足了湘鄂周边县市大力发展养蜂生产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期间,津市市养蜂场在他的带领下,办的有声有色,由于技术精湛,成绩卓著,成为全国蜂业的一支生力军,是我国蜂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57年荣获湖南省“常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1957年,在农业部号召全国大力发展养蜂事业的精神指引下,津市市国营养蜂场被湖南省农业厅确定为“湖南省新法养蜂技术培训实验基地”。在省农业厅“养蜂促农”发展湖南养蜂事业的指示与统一安排下,全省养蜂学员和主管蜂业工作的代表纷纷前来津市市养蜂场参观学习新法养蜂技术。同时我们的父亲还应邀并接受湖南省农业厅的委托,担任由湖南省农业厅在省会长沙市举办的第一届全省养蜂师资培训班教师,主讲蜜蜂生物特性和新法养蜂技术课程。当我们的父亲接受邀请后,他日以继夜专心致志地奋笔疾书并精心用钢板(因当时没有电脑)刻(编)写了(因当时全国均没有专业学养蜂的学校和现成的教材)一套适宜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中南地区《新法养蜂技术的实用教材》。在省农业厅的安排下,他还先后多次应邀为澧县、常德、株州、湘潭、邵阳、零陵、郴州、衡阳、湘西等地区(农校与农业局)举办的养蜂技术培训班巡回授课,为湖南各地大力加快发展养蜂事业的步伐而培养了大批养蜂科技人才。1957年获“湖南省蜂学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59年津市市国营养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养蜂优质高产实验基地”。此后在农业部的统一安排下,全国各地纷纷派人前来津市市国营养蜂场参观或接受培训学习新法养蜂夺高产的技术与经验,有时还被安排到各地巡回传授科学新法养蜂技术,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养蜂技术骨干力量。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的父亲为我国早期养蜂事业培养了大批养蜂精英而闻名遐迩,可谓“桃李满天下”,为全国的蜂业经济腾飞发展和指导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实用人才基础。1959年被湖南省农业厅评为养蜂科技先进工作者。
我们的父亲由于刻苦钻研并经常撰写科学新法养蜂技术的科研文章在当时的《中国养蜂》权威专业杂志上(部分技术文章还被译成外文对外)公开发表。不仅成了当时《中国养蜂》专刊杂志社经常约稿的主要撰稿人,而且还常年应《中国养蜂》专刊杂志社之邀,有针对性地接受养蜂技术咨询与解答全国各地养蜂生产单位和广大读者在养蜂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养蜂技术“答疑解惑”事宜,为我国早期养蜂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9年,我们的父亲代表湖南省参加了我国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首届全国养蜂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由于他德才兼备、才华横溢、硕果累累,在会议期间担任蜜蜂饲养组的重要文件起草人。同时被应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还受当时蜜蜂研究所李俊所长和《中国养蜂》(现在改为《中国蜂业》)杂志编辑部之约,撰写了题为《思想技术双丰收》的文章发表刊登在会后《中国养蜂》期刊的首篇。1960年津市市养蜂场在他的带领下,采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方式,经过反复试验,首次成功地生产出了优质“蜂王浆”产品,从而结束了湖南省不生产蜂王浆的历史,同时也满足了人民日常养生与保健生活的需求。1960年获首批“中国蜂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的父亲因蒙受不白之冤,被错误定为“反动技(学)术权威”、“臭老九”、“黑五类”且经常大会批小会斗,更为悲惨的是,红卫兵小将在抄家时,将湖南省农业厅委托他辛辛苦苦花了近10年的心血撰写并即将出版的近30万字的“新法养蜂技术”手稿及图片等资料全部抢(抄)走后便付之一炬,此事成了我们的父亲生前一直挥之不去的心(伤)痛。1969年元月,张远任先生举家被下放到湖南省临澧县佘市桥公社(现为佘市桥镇)桃花大队(现为桃花村)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且住牛棚受尽侮辱。我们的父亲在与农民朋友们朝夕相处时,当他发现农村的卫生医疗条件极差,到处缺医少药后,就自告奋勇并(由于“戴帽”下放,经过2个月的政治考、审察后)荣幸地当上了“赤脚医生”。当时正值“‘小儿麻疹’和‘乙肝流感’”等病毒流行,我们的父亲为了农民的健康与解除农民的病痛折磨,自费购买了大量医书和药物,通过自学古代《扁鹊内经》、《扁鹊内经》、《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中西医理论医学名著,并有针对性地“理论联系实际”刻苦钻研医术以提升自己诊治疾病的能力。由于他天资聪慧,颖悟过人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很快因地制宜地将中西医道融为一体。特别是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我们的父亲还精益求精地将“针灸与蜂疗”巧秒结合并融会贯通而精心施治。由于他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急农民所急,常常深夜被病人家属叫醒翻山越岭出诊并及时用他那精湛的“救死扶伤”医术为广大农民解除了疾病痛苦,挽救了一个又一个贫苦农民的生命,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成了农民的健康使者而闻名周边邻县。县人民医院还先后几次派医务人员来桃花大队向他学习“诊治”经验,而且还常有澧县、石门、桃源等地的部分“病重”农民也被抬到桃花大队医疗室或张远任先生的“牛棚”家里找他“求救”诊治。由于我们的父亲对当时的“乙肝流感”等疾病的“救治”医术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治愈了很多其他“赤脚医生”和公社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医生没有把握医治的“乙肝流感”等“疑难”疾病,被当地农民誉为华佗“神医”在世。曾还经常应邀并安排我们的父亲在县赤脚医生培训班上做“典型”的发言与“诊治”经验介绍,且多次被临澧县评为先进赤脚医生。同时也改变了当地农民对张远任这位“臭老九”、“黑五类”的正确认识,赢得了当地农民的尊重与高度赞扬,因而我们的父亲在农村期间深受广大农民朋友们的尊敬与爱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的父亲得到平反昭雪,他又开始了他的养蜂事业,且还经常应邀参加全国各地养蜂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同时,他还先后被当选或受聘为中国养蜂学会会员、湖南省蜂业协会常务理事、湖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省蜂学首席评审专家、湖南省中蜂种蜂场首席顾问、常德市畜牧水产局蜂产品技术开发公司经理。还多次被湖南省蜂业协会评为先进个人。
1993年12月,我们的父亲在接受湖南省蜂业协会的委托对我国湘西新型蜜源进行专题考察研究,在深入湘西慈利县深山老林调查了解新型蜜源植物,在回家的路上,经过石门县时,由于疲劳过度,突发“脑溢血”病,经抢救无效,于1993年12月21日在石门县人民医院逝世,享年64岁。
我们的父亲是我国上世纪50—90年代活跃在湘、鄂、川、黔一带的老一辈养蜂专家。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经沧桑,在养蜂这块园地默默耕耘了40个春秋。他乐观豁达,博览群书,勤于笔耕,撰写并发表了很多科学养蜂技术文章,为我国早期蜂业战线培育了大批养蜂精英,为缩短与世界养蜂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迈进了一大步。他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建树颇丰,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的养蜂事业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养蜂技术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我们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逝世后,中国养蜂研究所、中国养蜂学会、《中国养蜂》(现《中国蜂业》)杂志编辑部、《蜜蜂杂志》编辑部、湖南省蜂业协会、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农业大学、湖南省中蜂种蜂场、湖北省蜂业协会和其他兄弟省市的有关部门在电话和唁电中对我们的父亲在我国蜂业战线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充分的肯定,称我们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为我国早期杰出的蜂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养蜂学家、导师、蜂学泰斗、新法科学养蜂技术奠基人。
笔者于2009年3月在福州参加“全国蜂产品信息交流会”暨“中国蜂业(福建)博览会”时,中国养蜂之父龚一飞教授很关切地与我谈及我们的父亲时,龚一飞教授对我们的父亲评价说:张远任先生英年早逝太可惜了,他是我国少有的天才似的养蜂专家,他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他的逝世是我国蜂业战线的重大损失,因为他毕生对蜂业的贡献不仅在湖南,而是对我们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蜂业健康发展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我们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一生德高望重,为人严慈,不忘初心,孜学不倦,艰苦创业,务实求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与优良作风堪称我辈风范。他不仅热爱他的养蜂事业,在家庭中,他孝敬长辈,关爱子孙,家庭和睦,与母亲夫妻恩爱,相濡以沫,携手相伴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同舟路,勘称楷模。我们的父亲一生辛劳奔波,与母亲一道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七个(六儿一女)儿女,并且节衣缩食供儿女们读中学上大学,由于他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儿女们现在都已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我们的父亲对待任何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受到各地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在为人处世中,他为人忠厚,心胸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广交朋友,严己宽人,忘我无私,助人为乐,深受亲友与世人的爱慕和景仰!
现在我们的父亲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他的逝世是我国养蜂事业的重大损失,他的逝世使我国科技队伍蜂业战线失去了一位顽强的斗士,我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好亲人,好老师,好同志,但他在我国蜂学科研上的显赫成就将彪炳史册,他的高风亮节名垂青史,他孜孜不倦务实创新的进取精神永垂不朽。中国科技界、蜂业界同仁和我们全家不会忘记他,永远缅怀他!永远纪念他!
今年12月21日在我们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与寄托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我们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的哀思!我们敬爱的父亲——张远任先生永远活在儿女们的心中!
笔者在撰写此文时参考了以下蜂业史料和全体家庭成员的集体追忆,特在此一并致谢!
1、《中国养蜂》(现《中国蜂业》)
2、《湖南蜂业通讯》
3、《湖南常德市志——畜牧篇》
4、 张远任先生生前与李俊、马德风、龚一飞、孔凡荫、周崧、徐万林、江小毛、廖大昆、祁幼祥、沈积林、段晋宁、李忠谱等蜂业界知名人士的书信往来。
作者简介:张恢平系张远任先生的次子 中国科技工作者 资深蜂学专家 曾应聘并兼任:北京蜂业科技常年专家顾问、中国蜂产品报记者、中国蜂业、蜂业科技、蜜蜂杂志、养蜂科技、湖南蜂业等报刊杂志社通讯员,湖南省蜂业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蜂产品研究开发委员会常务委员、常德市农产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常德市科协第五届委员会专家委员、津市市蜂业协会会长、津市市德旺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津市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等职。《全国蜂产品行业自律公约》倡导起草签约人、湖南蜂业(养蜂手册)编委成员、《常德市畜牧水产志——蜜蜂篇》的独立撰稿人。数篇论文和新闻等作品曾在全国各级专业报刊杂志社和各级有关互联网上公开发表。且有部分作品多次荣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一、二、三等奖项。曾多次受到津市市、常德市、湖南省和国家各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并获得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