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爱满缸(散文)
邓庆雄
老家灶房里的土灶台边,摆放着一口足有半人多高的厚实的石缸,由于石缸被摆放在对门位置的缘故,进入灶房的人常常会首先扫视到它。历经近半个世纪的烟熏尘染,石缸早已与灶房内的其它物件和环境融为一体,共为一色。如果不熟悉的人或观察不仔细,乍一看,还不容易一下子就能分辨出那是一口有些历史的石缸。或许,由于我是喝着石缸里的水长大的,加之,它是父亲亲手一锤一锤凿打出来的,石缸上留存有父亲的体温,镌刻着对父亲的记忆,因而,对它,我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我的老家在滇西高原云龙县师里河东岸一个名叫小屋的村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由于村子周边没有水源,全村的人畜饮水必须要到离村子一两里地远的小水塘背水解决,背水的设备,家家户户几乎无一例外地用的木桶,而储水的设施,家家户户几乎也是毫无差别地用的木缸。木桶和木缸,均是使用差不多的木质材料和大抵相同的捆箍方式制作而成。所不同的是,木桶的板子呈长条状,且要稍薄一些,而木缸的板子要短宽一些、更厚实一些。由于是用铁丝或篾条将木板捆绑加工而成,水桶在背水的过程中突然散架,水缸在储水的过程中出人意料地崩裂,也是常有的事,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和影响。
我家好长时间也用的木桶木缸背水储水,遇到的窘事也与其他家庭别无二致,但有所不同的是,生产队常常派有些技术的父亲到外地做副业,父亲不在家时,家里的木桶只有母亲背得动,并能平稳地将水从水塘背回家,如果母亲腾不出时间背水,我们姐弟俩只能用小盆端水,满足做一顿饭和喂牲口的需要,常常需要我们端好几趟。由于小水塘存水量有限,到枯水季节,当我们端了一趟,再回到水塘边,水塘里的水早已被其他人舀干捞尽,母亲急得团团转。无奈之下,只能等到人家背完后在水塘边守候,以确保当顿用水能应付得过去。但这样,又延后了做饭的时间,影响了按时出工。为此,母亲没有少挨生产队领导的批评教育。农忙时节,为了能储存点水,母亲常常在夜里,打着火把背水,但由于木缸储水不多,更多的时候,只能还是当天用水当天背。这种状况,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家里有了石缸。

有一年夏日的一天早晨,原本要在公社卫生院住院的父亲,由于检查不出什么病因,便遵从医生的说法,被搀扶回来,在家养病。说是在家养病,但父亲就是歇息不下来,一会儿修理这个物件,一会儿又摆弄那个农具,总有忙不完的活儿。记得有一天,一大清早,父亲就出门了,直到中年时分才回到家里,一连几天都是这样。那几天,总见他回来时肩上扛着锄头,手里边拿着铁棒,刚放下工具就斜靠着墙壁,满脸倦容,气喘吁吁,很是吃力的样子。我不知道父亲在忙些什么,直到有一天,在吃中午饭的时候听他跟母亲说,终于找到了一块可以打石缸的石头,很想在走之前为家里凿打一口石缸。直到那时,我才知道,那几天,父亲在找石头。至于对父亲口中所说的“走之前”,意味着什么,当时年纪尚小的我,似懂非懂。
为能在“走之前”留下一口石缸,从那以后,每天早晨,当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父新就拖着日渐消瘦的身躯,背着日觉沉重的凿打石头的工具,早出晚归,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一开始,父亲能勉强蹲坐在巨石上打凿,但随着病情逐渐加重,他已经无力蹲坐在巨石上了,只能斜靠着,吃力地继续打凿,但打凿的节奏明显一天天地慢了下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石缸打成了。当我家请亲戚和村子里的人费了好大劲把石缸从山上抬回到家里时,父亲拄着拐杖,吃力地走到石缸旁边,象抚摸自己孩子的头一样,一遍一遍地抚摸着石缸,脸上露出了好多日子未见的笑容。当然,这是我从母亲口中得知的,但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当我们家成为村子里少有的用上了石缸的人家,全家人刚刚开始享用石缸带来的储水便利的时候,在夏末的一天夜里,父亲走了,永远地走了!
父亲离世多年以后,姐姐结婚出嫁,家里只留下母亲和我居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通过招干考试,我参加了工作,被分配到离家二十多公里的乡镇工作。此后,虽然工作岗位多次变动,但每到农忙季节或隔一段时间,我便向单位请几天假,回去看望母亲,帮母亲做些农活。每次回到家里,一推开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那口落满烟尘、方方正正的石缸,每当此时,我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向石缸,抚摸起石缸,不知不觉间,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个情景:一个小孩蹒跚学步,正歪歪斜斜地走向尚有些年轻的父亲,父亲张开双臂,将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吧”地亲了一下。多么温馨而幸福的画面啊!那分明就是当年的父亲和我啊。可惜,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我不禁动情地轻轻抚摸着石缸有些粗糙的表面,心想,这多像父亲的脸庞啊——一张被岁月和艰辛打磨出来的脸庞。这张脸庞注定会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并将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头。
岁月的年轮沿着它既定的方向继续前行,步入了新的世纪,走进了新的时代。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如缕缕阳光,照亮和温暖了群山环绕的家乡。如今,我们那个村子已从很远的地方引来了水源,村头新建了总水池,各片区都建有分水池,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冽方便的自来水,困扰一代又一代人的饮水困难早已定格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而成为历史。原来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背水储水设备木桶、木缸也随着人们用水方式的便利化、现代化而成为过去,父亲留下的那口石缸也因失去了它曾经的地位和作用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它注定永远不会退出我的精神世界。十年前初冬的一天傍晚,母亲以九十岁高龄的享年离开了我们,可能追寻早逝的父亲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母亲生前曾经因为水的问题而焦虑、受煎熬,但愿那里不会再有关于水的辛酸故事发生……
斯人已逝,故物仍存,父亲留下的石缸依旧静静地陈放在老家的灶房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石缸里蓄满着父亲对子女和亲人无尽的牵念和深深的关爱,永不干涸。

邓庆雄,男,白族,云南省云龙县政协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先后在《大理日报》《大理文化》《百姓作家》《云南日报》《党建文汇》《中国农村科技》《中国信息报》《中国统计》《中国国情国力》《求是》(理论网)中华作家网等报刊网站上发表通讯、散文、散文诗、诗歌、理论评论等各类体裁文章一百余篇(首、章)并先后在州、省及国家级媒体上多次获征文奖。

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即将到来。古人登高饮酒,赏菊赋诗,思乡怀亲,对重阳节非常重视,而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篇。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赏菊节、茱萸节、老人节、重九节、晒秋节、菊花节、踏秋节、女儿节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为宣传中国重阳节,弘扬社会新风尚,展现新时代文艺风采,继续推出"重阳节“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八届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重阳节”笔会后,现经研究,由《华语经典文学》编辑部、《国际文艺家》编辑部、《中外文学艺术》编辑部、《中诗刊》编辑部、《中外诗典》编辑部、《国际诗人》编辑部、《世界笔会》编辑部、《世界诗人联合大会》等微刊编辑部;《中国精英文艺》都市头条编辑部;世界文艺图书馆、中国作家图书馆、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中国文学研究馆四大馆编辑部联合举办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并面向海内外华语作者公开征稿:
征稿要求
1、围绕重阳节登高赏秋、怀念亲友、感恩敬老为主题,体裁为现代诗、散文诗、旧体诗词赋、散文、短篇小说;
2、征文邮箱:2785865840@qq.com
或投稿至总编室微信:a13720085131
邮件主题注明“重阳节笔会”,投稿作品后附作者100字简介、近照1张、微信昵称,邮件格式:作品、作者照片、作者简介、微信昵称;
为了入选通知链接能传给作者,保证有效参与资格,投稿作者需添加总编室办公微信;
3、单首(篇)作品标题请加《》,投稿内容放在一个文档中附件发送;
4、每位作者限一种体裁一次投稿机会,凡重复投稿、变换名称反复投稿一律无效;
5、作品数量:现代诗1-5首;旧体诗词2-10首;散文诗、辞赋1-3章,单章1000字以内;散文、小说限1篇5000字;
6、为确保作品质量,作者在投稿前请仔细检查定稿后再投稿,凡投稿即视为定稿作品不得修改、更换、撤销;
7、禁止抄袭作者文责自负,主办单位不承担因作品版权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
作者待遇
1、来稿经严格审核,择优录取发表至“重阳节笔会”重点栏目;成绩优秀的专栏复选入”全国第九届重阳节笔会入围名单“;
2、成绩优秀,优先申请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会员、文学院院士、研究员、认证金牌作家;
3、成绩优秀,有参加编辑部举办的采风诗会、创作论坛、颁奖典礼的机会;
4、活动结束,编辑部将组织专家评委会权威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5、征稿期限:即日起至10月23日,逾期不候。
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