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端里的画坑
——尘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文|凌代琼
今年,十月长假后的第一天,同学相约,三车12人,从铜陵出发,到石台画坑去。早晨,皖南雨秋连绵,车从石台七都原生态的密林山道中,切入到山峦起伏去画坑的盘山道上。
从七都到画坑,是一条石台密林中的天路。车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山谷空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车在沟壑交错,重峦叠嶂又绵延起伏中盘旋,犹如走进诗画意境一般。透过车窗远远望去,秋雨和秋风以相互接通的方式,在郁郁葱葱,苍翠青绿中,间隙地抹着些许秋黄,也让生长的力量,在自然地生长大自然画面上,点缀着果实的深红。让攀升在天路上的我们,体会,最美风景在路上的感觉。
柏油贯通的路面,像一条游动的长龙,连接着看不到头的山水自然画卷。人行到巨大的江南水墨画卷里,闻着风雨润发出的山树墨香,渐入佳境的我们,也渐渐有了陶醉之感。我们身体在原生态正弦波能量共振中,一边感恩着自然的恩赐,一边以有限的认知,解读着皖南“最后一片净土”赐给我们的天地流动的物象。
车在变色变景的山中穿行,味觉连接着微妙的芬芳,我读远近跳跃在山间鲜活的文字。人在原生态的森林里飘荡的感觉,还真有,随白云去远方之感。思绪的白云,飘过心头。雨、烟、雾,绿、溪、岩,在穿越中,合笔以当下初秋元素,上下、悬空又细微地描绘着“梦做成“的形象”。内心投影出的色彩斑斓耀眼的词条,微妙玄通又虚极地惊喜着向上扬升的我。
尘嚣被抛在山外,车沿019乡道盘旋,走着。湾过云海的南呜里,路边的竹林青翠,枫叶火红。刚见青山之上云雾缭绕,一会又是溪水潺潺泉水叮咚。再转入054乡道,每盘旋上升,弯道转折处,都让人心跳加速。人在这“世外桃源”的生态场中螺旋上升,上升。
车到牛岩后,闪过云中村,又登上,我们也像山中一缕风,转飘入030乡道,车在绸缎般幽香的山道上与光同尘地行驶,不见山中一人。
处在“止与所不可止”之中,被响雨与雾帐遮挡,在一个转角处,失去了方向,眼睛一派迷茫开车落在后面的刘同学,不知自己在三维的几层山道上。还没有融入新的气场之中,怕出现新的岔道,他不知道他不知道的东西。急忙用手机呼叫,你们穿云过雾到了荒郊野外,连一个问路的人都找不到,车开得我,汗毛都竖起来了。听得我们车上的同学都哈哈大笑。
于是,我们前面的两辆车,停在云雨与神谷之间的道上。人出车,打着伞,一边等刘同学的车,也一边体验着”坐看云起时“当下的新感受。时间在雨水与风声中跌落,一缕缕迟缓的雨烟,在远方的山乌与山尖上荡漾。云团被推散,车从一个如云雾“虫洞”的湾处,将刘同学的车散淡出来,车开到我们眼前。相遇在风雨云中的12个人,就眼前梦幻的场景与自身存在的回音里,说着话在前方的画坑。导航显示不到10分钟,我们就能抵达“云深不知处”的画坑了。
车队在“行与所行当行”当中,雨声与笑语又在各自的灵魂中达成一致。山水自然词汇又以最生态的气味与我们滋润地交流着。流动的丛林满眼闪晃秋词,路边的野生山茱萸与毛茸茸挂在枝头的板栗,总让从车窗往外看的我们喜眼。更有叫不出名的各色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山上、山下树木生长成的各色条块与团状的景象,就是自然气息的妙手,以时间的光色描绘的自然的水墨。我们仿佛,走入到了久违的诗与远方。数着大自然生长正处变色期的色块,闻着山间爱意新鲜的味道,正疑惑这含混的梦境时,被称为“云端下的净土,山巅上的秋色”的画坑就到了。
车队在两棵相连300年的大银杏树边还没有停车,就听见客栈的小老板在画坑古树旁客栈的二楼阳台上说,欢迎你们铜陵来的客人。
云端上的画坑村,是安徽省石台县七井一个自然村。平均海拔800多米。这里是云端上的村落,是没有被开发的净土。一切都原生态。三十几户人家的山村,白墙黛瓦的房屋,呈现着皖南徽派风格建筑,也沿袭着500年来祖辈的生活习俗。据画坑潘家祠堂文字记载,潘姓祖先,自桐庐迁徙到这里,已有500多年了。每当游客多时,手艺人就会在村子的小广场表演起源于明朝习俗的扯糖手艺。粗大的糖条在手艺人手中来回拉扯,糖浆在来回多次的用力拉扯中,由黄渐渐变白,由短渐渐被拉长。原来粗粗的一大条,变成像银丝缠绕的线团一样。最后,切成小块,甘甜又黏稠的糖味,便成了游客的最爱。
画坑, 最初叫“画溪”。村间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在溪畔平坦地带开垦土地,种植的作物年年丰收,这一消息被当地“乡绅”知道了,并责令居民上缴谷物,且一年比一年多,后来当地人就把那溪流源头给堵死了,画坑村由此而来。
现在,这个“中国晒秋摄影创作基地”,每到秋天,就变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都想从变化的山色物语里,彰显出这里“静美”的世界。秋天一到,山上的树木就在物候的气象里,微妙的能量转化里,换上五颜六色的季节衣裳。天上的云朵,也随山风呈现着散淡与浓厚的图案。淡黄的、深黄的、深红的、大红的、浅绿的、翠绿的山峦,将山间的空虚,变成巨大的自然投影仪。太阳与月亮,天上飘动的云水与地上植物流动的水,让朦胧与明亮,岩与石,花草的味道与山民的意愿,都在这巨大的投影里呈现。我庆幸,在秋光的微妙里,能看到原生态投影给我们的最佳生态大片。
当我从村中生活的路上走过,感觉着这里大气中混合而又神秘的声音。与,古汉语语系生长照面而来的山民招呼着。问茶叶的价格与山茱萸的用途。山民惬意地说,我们七井还有七宝,除去茶叶、山茱萸外,还有火腿、辣椒、黑玉米、薏仁米、小竹笋。要山货,来家里看看。
内心指引我,顺着山民话语小道,读着小山村生命密码呈现出的各种存在。人在高大的古树,古驿站、古石桥与房屋里转悠后。在一种追怀中,爬上两层的观景木楼,回看被时间气流妙滤,还在生长中的山村。山风飘天意,将不动的村庄,扬升在阴阳间。天光自然流露出的像,天人合一的“静美”还是震撼了我。
自然的雨,抖音着烟村。被时间遗忘在深山的画坑,在自然能量的吹拂下,响起了朦胧又久远的牧歌。我虽然,听不清楚准确的原生态歌词,但我能感觉到山歌的节奏,闻到山曲蔓飘而来的甜美,听着久远的原生态爱的音乐,仿佛,宇宙都在扬升,我也跟着一起扬升起来。
三维空间最大的能量是爱。雨云与牧歌,带着我一起飘。我如一朵云,疏离在现实与遥远之间。“幻”被现代文明打破,我的手机响了。同行的同学叫,回来吃午饭了。
我没有看到,阳光普照下,村民把自己产的山茱萸、玉米、红辣椒、柿子、红薯片、南瓜条等等,放在圆形的竹箩里,或穿挂在廊沿墙边晒秋的景象,觉得很是遗憾。但我在穿越中,感觉到了,一串串红灯笼,一抹抹红飘带,在房前屋后快乐舞动的场景。时间停下了脚步,让我路过,并让我在一幅幅画里看到了快乐山民与快乐的自己。
午饭后,我们冒雨,开车15分钟,到石台大裂谷去。当我们站在大裂谷归属地的边缘,用我们三维之眼,眺望边缘空间外的另一边缘。裂谷间,云如相思,风吹散飘。在两山谷间,细中有玄,玄中有妙,妙中有形的曼妙升扬。
风吹过来,如画坑村人拉扯糖块一般,将浓雾在山谷间弹力地拉伸。浓浓烟雾,就随风在空虚里扬起。荡漾的雾,突然被谷间的阴风飘乱,于是,就失去雾本来的样子,乱窜坏变初升时的队列形状。有一些不坚定的小雾团,就变身离群单飞,成为朵云。随风逐波的多数,在突然的阴动里,东游西荡,然后,飘到岩边,变得细如在岩顶上的毛发,从岩顶散淡地扬升,抽丝飘淡而去。我自以为,这应该就是我看到的山水文字,“烟消云散”的缘起与显化吧!自然妙笔的神灵之处,显示道生之化,我在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感叹。
远处,大小不同的绿多黄少的山坳里,都有一条云龙在漫游戏嬉。向光而生的我们,读着光色呈现给我们的雾像。感受着自然神话的创造力。感受着充满宇宙的转入元气,演绎给我们的山水大块的气象文章。我们在缘生缘起中,更加感叹恬淡无为的自然之道。
扬升,正在帮助我们觉察内在的认知。站在高点上,抵达“静美”境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前面的缓慢爬升,没有上下求索的精神,都是抵达不了这个看点的。我们在天象的声音与地气的和弦组合里成像。那些穿插在成像里,自然飘荡的烟云语(雨)句,与我们出口的语言烟云一起,能量纠缠在大裂谷的上空。这些产生共鸣的句子,也边缘化地向外扩散着。
凌代琼简介 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80多万字。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