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解开的谜
文/任路军
闲暇之余,浏览手机,汲取“碎片文化”,已成一种素养。庞大的国土,凝聚于方寸之间,既有官方纵论世界,又有自媒体各抒己见,有学者谈经论道,有医者望闻问切,有抖音无所不及,有歌者边唱边跳,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经天纬地,包罗万象。真乃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手持一部手机,便可安走天下。
一日,不经意间看到陕西省泾阳县,下辖一个村庄叫北流村,因与祖居庄名相仿,瞬间引起关注,该村本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1978年被划定为是中国大地的原点,现在却驰名中华,蜚声海外,也许这就是得天独厚的缘故吧。自古村落起名,一般与地域有关联,靠山与山有传说,旁水与水有故事,这方土地上叫“峪”的会连着有几个峪,那方土地上叫“庄”的会相邻着几个庄,譬如家乡的“留”互依着的就有五个。西北留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是一个大家庭,也是燕王扫北之后的又一外传,自1399年的靖难之役到现在的太平盛世,已走过624年。几经沧桑,繁衍生息,村里的二十五姓人家,如今人丁已超越四千余口,居家的乡邻就像华夏的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处,共谋发展。水乃生命之源,有水就有村落,家乡南旁南沙河,北依七里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们离不开水,更惹不起水,自大禹治水,到新中国举国之力根治水患,已逾几千年,终于把这些洪禽猛兽治理的服服帖帖,且造福于民。 如今的七里河已成为一幅美不胜收的锦绣画卷,游人如织,景色若画,风光旖旎,碧波掩沙;政府改观了七里河的环境,又对南沙河布局了一个八年规划,目下正在实施中,届时,亭台楼榭,山花水草,嶙峋山石,碧波清流,会像仙境般呈现在河床之上,使燕赵大地再添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时日可期,不再遥远。山在变,水在变,家乡也在发生着巨变,每当看到峥嵘的老槐树,古老的关帝庙,通衢洁净的水泥路面,迂回盘旋的燃气管道,余虽华发满首,岁愈甲子,不免想起儿时岁月,勾起了对北阁,东阁,关爷庙,古槐树,老母奶奶花的追忆…… 二、古老文明
邢台市西南方向约二十华里处,有一条东西官道,道路的南侧有一条宽阔的渠沟,雨季会有细流,平常即是旱沟,路的两侧长着稀疏不齐的洋槐,路面崎岖,坑洼不平,时而有车夫悠然自得的哼着小曲儿,甩开鞭子赶着马车路过,牲口们懒散的亦步亦趋,极不情愿的慢步前行,路上几乎没有汽车,偶尔有辆“电驴子”嘎嘎地刺耳飞过,引来路人异样的目光,好像看动物世界一样好奇,当骑兵骑着战马冲向“862”库军营时,嘎达嘎达的马蹄声过后,留下一长串飞尘,随着清风,弥漫在空间,唤醒着那些无精打采的洋槐树,此刻,是这条路最具风采的时候。由附近这条唯一的官道穿越原邢台市皮毛厂西行不远处,成九十度南拐,看到一个轮廓显著的村落,墙体上书写着几个清晰的黑体大字:“西北留村”,这即是闻名遐迩的西北留。
西北留之所以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从它的地标性建筑便可窥见一斑。入村必先通过北阁,北阁坐落在大街北头,两旁与住宅紧密相连,阁楼的下面是一个巨大的门洞,门洞上装有两扇厚重的木门,门面上镶嵌了一排排门钉,木门的背面安装了一个硕大的门栓,以备不时之需,这扇大门起到了守护平安的作用。阁楼的上方用青砖白灰筑就,木制的窗棂造型精美华丽。阁楼里塑有三位门神,坐南朝北,主神曰风神,职在吸纳寒邪之气,护佑村民风调雨顺。阁楼北面不远处,在出村路的中央,是一方郁郁葱葱的小花园,里面开满了洁白的花朵,淡雅清香,引来了无以数计的蜜蜂和蝴蝶,翻飞起舞,婀娜蹁跹,无不引人入胜,如梦似幻,此花园不逊色王母娘娘的蟠桃园,传说这是专供老母奶奶赏顾的花木草地。由北阁南行与东西街的交汇处,有一座庙宇坐西朝东,称关帝庙,关爷美髯飘逸,神态安然,手捧春秋,秉灯夜读,身后站着周仓关平,终日侍奉左右。庙中香火终年不断,神保佑着民,民供奉着神,也许这就是人神合一吧,关公关云长是仁义的化身,是正义的偶像,被后世封为关帝和武财神,坐落其间必定会给我们带来平安,降临财运。关帝庙西至东头是东阁,东阁的东西两侧,即村外村内各有一棵古槐,两棵古槐遥相呼应,守望相助,犹如一奶同胞,借风对语,借光相望,在酷寒中问候,在酷暑中抚慰,嘘寒问暖,同生共长。古槐老态龙钟,铁杆虬枝,绿叶旺盛,槐花幽香,春来秋去,几近六百多年时光。一片片繁茂的树叶,就像一个个传承的繁体汉字,记载着风雨交加,记载着彩霞满天,有难忘的过去,有拼搏的今日,亦有励志的明天。
儿时的西北留村大致有以下区域组成——村庄部位:东头,西头,南街,北头,官房,水坑,礼堂,南巷子,大槐树,奶奶庙,胡家巷,东阁外,后边街,电工组,东拐弯,任家祠堂,关爷庙南,老母奶奶花北,大门过道等;出村路有:梨窖路,下河路,沟北路,皮厂路,前留路,洛阳路,固方道,卧庄道等路段通行;农田位置常以:一号地,老凿坟,棉花方,梨树地,西风井,扬水站,深井泵,养兔场,皮厂南,苹果地,苜蓿地,河坡头,菜地,杏园,沟北,河地,郭家疙瘩,李家疙瘩,任家疙瘩等地称谓;无论是村庄部位,或是出村路段,还是农田位置,每一个称谓都有内在的讲究,含有一定的道理,充分说明了家乡水土丰厚,地大物博。从某种意义上也阐述和印证着家乡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参与村志工程编纂后,脑中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概念印记更深,画面愈加清晰,以什么为依据呢?从十个字中可领略一二,“南街出才子,北头现财人。”,南街一个“过洞儿”,几乎家家有秀才,被誉为秀才“过洞儿”,名扬千秋,难能可贵,这是秀才们的自豪,家族的骄傲,故乡的荣耀,时至今日,从南街走出来的人最不缺的就是文人所具有的文气。作家秋韵曾论述西北留村曾是一代名相刘伯温的故乡,刘青田对大明朝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南街的秀才“过洞儿”有没有什么历史渊源就不得而知了。北头的财人指的是义商李重魁,该人学有胡雪岩的胆识,仿有范蠡的眼界,兼有关公的忠义,亦有槐翁的包容,更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商场如战场,他屡战屡胜,当聚集了雄厚的黄金白银后,首先想到的是回馈乡邻,常年在家门口栓有两匹骡马,供乡邻随时无偿使用;用人淘了一眼水井,为左邻右舍提供方便;贫苦借贷,有求必应,借出债务,不求返还;借葬父之际,搭建灵棚千米,赈济百姓,放饭两月,为此,惊动了县衙,县太爷亲书“好善乐施”金匾,旌表其门。一人成功,诸人受益,李重魁为能让李姓人家安居乐业,享乐生活,大兴土木,广建庄园,在草屋柴门间,建起深宅大院,宽阔门楼,青砖黛瓦,起脊高房,前后成建九座,这些成群的建筑,高墙厚顶,雄伟壮观,在方圆十几里乃至几十里都比较鲜见,每一个门洞展现出一方天地,每一间房屋珍藏有沧桑故事,每一眼水井蕴含着厚厚的恩德,每一块砖瓦记载了浓浓的善意,李家是儒道的典范,李家是时代的象征,愿李家经久不衰,世代昌盛。 三、热诚乡邻
北阁附近群居着任李两姓,也有张姓、林姓及其他姓氏,但占比例较小,村庄下设十七个生产小队,第七,十七队的“社员”均落居于此,北阁外有个西巷,北阁里有个东巷,西巷里的人均属于十七队,东巷里的人有属于七队的,也有属于十七队的,两个巷子里任性和李姓参杂相居。我家在东巷子居住,房屋在巷北,是一座东西向长院,中间隔有一道月亮门,一幢宅院分住两家,两家同走一个门,我家住月亮门东,另一家住月亮门西,相处中,为减少纠纷、生活便利,不得已堵住了月亮门,从此,一个大院分成两个单独小院,各走各门。这处房产原来是李家建造的九院之一,土地改革时分给了我家。任家与李家是解不开,分不散的两个家族,自“任李一家亲”以后,实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辅助,亲上加亲。 每逢过年,除放炮仗,必得拜年,拜年不分家族姓氏,只论辈分高低,我需挨门挨户,从东巷拜到西巷,从老母奶奶花拜到关爷庙,所到之处,热情的叔叔大伯给抓上一把糖果,慈祥的爷爷奶奶给几根两响,期间,迎来送往,络绎不绝。辈分越高,去拜年的人越多,我们给老人拜年,老人要去比他辈分高的人拜年。街东大门里有一位大爷,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弯腰塌背,行动迟缓,手拄拐杖,移步奶奶面前,称呼一声“婶子,拜年了”,奶奶没来得及阻止,大爷已颤颤巍巍跪在地上,跪下不易,起来则更不易,瘦弱的奶奶双手托起大爷的臂膀,终于艰难的搀扶了起来,奶奶说“✘✘,岁数大了,以后不要拜年了。”,大爷用低微无力的声音回说“哎,不来一年心里不得劲,说啥也得过来走走啊。”,“坐会儿吧”,“不坐了”,奶奶凝重的站着,目送着手持拐杖的大爷,他慢腾腾的扭转身体,随着哒哒的拐杖声,在“进门见喜”前来,“出门追福”中去。
此刻,哪里还有什么隔阂,哪里还有什么怨恨,唯有的是包容和宽恕,是浓郁深深的乡邻之情,是至善至仁的大敬大爱,拜年的礼节蕴含着文化的传承,蕴含着华夏古老的文明。
常言道“不出正月就是年”,每当看到红纸上书写的巨大福字,家家门前张贴的喜庆楹联,难免会想起七队,十七队的两位队长。七队队长姓李,为人正直,精明干练,办事认真,睿智稳健,犁耧锄耙,样样精通,深得“社员”的信任和拥戴。他在“半耕半读”中完成了学业,并在爷爷的严厉传授下,练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十七队队长姓张,此人刚正不阿,善于管理,勤奋好学,志向宏远,除了对农业种植有研究外,且偏爱木匠,铁匠,瓦匠,造厨等,对楹联对仗,传统戏曲也有癖好,是一位杂家,一位多面手,有贤达送绰号为“鬼才”,他也酷爱书法,练有一手龙飞凤舞的毛笔字。七队队长的字体清秀雅致,十七队队长的字体雄浑有力,虽说两者的字体迥然不同,但是众位乡邻对他们的认可是相同的。“二十八,红呱呱。”,临近年底,张贴对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项,“社员”们忙的是自己的家事,两个队长忙的则是给乡邻写春联的事,务农时需请示各自的队长分工,写春联不分属队没有分工,去的是居家相近的邻里,队长们自筹墨汁,赔着时间,按每一户五幅对联,数个“年红”加上神码算,每户至少要写一百个以上的毛笔字,他们从早晨写到晚上,亦或从小年写到除夕,直到来者满意为止,就这样把“玉地祥光开泰运 金门旭日耀阳春”;“财运亨通五福临 心想事成万事兴”;“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吉星高照平安宅 财神常驻幸福家”送进了家家户户,他们舍小己,为大家,用自己的热能,温暖着左邻右舍的心,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着美丽的愿景,书写着美好的未来,有这样无私奉献的好队长,何愁不能发家致富,众人在队长的带领下,必将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和风轻拂中沐浴着春日阳光,在五彩斑斓的烟花中陶醉,在祈福保佑的社火中畅想,在大红灯笼里去解人生之谜,在斑驳陆离的花灯丛中欣赏着皎洁的月亮。赏完元宵节,荡悠的秋千将卸去重任,摔犟劲的绳子孤独的垂落,节日的气氛渐渐淡漠了下来,人们释放了嬉闹娱乐的心情,又转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去,忙碌也随之而来。
每临春季,借农闲之际,修缮房舍,建造家园,多有人在,期间,尤其是“打房顶”,能从正月下旬持续到“五一”前后。这段时间,窜忙是一件大事,只要主家开口,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而且是一家接一家,几乎是接连不断,乡邻之间相互帮忙是常事,也不失为一件美好的传统。所谓打房顶,就是在房子的浇筑顶或是预制板上二次附加一层防水隔热的建筑材料,对房屋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使居住环境达到安全舒适的目的。打房顶一般需要一至两天时间,一要备料,如炉渣,白灰,水泥和水。二要准备工具,如铁锨,铁耙,铁铲,镢头,瓦刀,抹泥板,抹泥刀,玻璃瓶,架子板,捣顶用的木棍,特制的木棒槌等。三根据房顶面积确定帮忙人数,一般一间房十人足矣。四请专职人员造厨做饭。五请一个懂内行的总管,以便安排协调人员,把握具有技术或质量方面的问题,掌控上顶之间的全部事宜。施工程序是先把炉渣,白灰均匀的掺和在一起,形成水分适度的炉渣灰;在地面与房顶之间搭建一个架子,俗称二棚架;而后准备上灰,地面上以年轻人见多,二棚架子上则是以体格健壮者为主,其余人员均在房顶作业。当你一锨我一锨,汗流浃背的一锨接一锨把炉渣灰倒上房顶后,真正意义上的“打房顶”算是正式开始了。所有窜忙者爬上房顶以后,一大部分人先把房顶楼平,然后人员列成一排排分队,穿着胶靴,边踩边用木棍捣砸,而后用特制的平面木棒对炉渣灰捶打,此过程是为了通过人为的压力,增加炉渣灰的密度,使其牢固结合,并挤出灰浆中多余的水分,利用春天的阳光,干燥的气候,蒸发水分,紧接着是用抹板,玻璃瓶,抹子把房顶打造成光平如镜为止。另一部分人负责分段“护房檐”,这个活儿有点儿技术含量,房檐须高低相同,宽窄一致,线条清晰,棱角分明,房顶平面与房檐的结合部位捶打出一弯有规则的弧度,及不存水又美观大方,当房檐装上瓦口后基本就成型了。无论踩房顶者还是护房檐者,多为街坊,以七队、十七队成员居多,邻里相处,知根知底,不免多了几分随便和随意。几十人聚集一起,各种花边新闻充斥而来,有喜欢谈家国天下的,有喜欢论家长里短的,有说趣闻轶事的,有风闻传说的,有嘻嘻哈哈大笑的,有粗脖红脸争论的,语言精美,妙趣横生,若蒲松龄能莅临当下,该省下多少茶水钱。当健谈者对于某一件事叙述自己的看法时,有符合的,有驳斥的,吵吵嚷嚷,难分对错,就在这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景中,乐于调侃的人自然而然划分出两个阵营,所谓阵营不是七队与十七队,也不是任性与李姓,而是叔叔辈与侄子辈对仗,家乡的习俗是叔叔与侄子之间,相互能不拘一格的玩闹,不是相殴,是口水战,口水战中涉及的“故事”内容,是从任何书本上也读不到的,只管听其杜撰,无须辨其真伪,欲图享乐其中而已。叔叔阵营里有个二哥(代名),其人具有相声演员方清平的舞台风格,讲话时语速快慢有度,用语丰富,面含春风,老练沉稳,颇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潜质。他游弋的目光,挑选着炮轰的对象,当对望到侄子阵营里的老大(代名)时,滔滔不绝的开讲啦,“俺老大啊,在外地工作,离家甚远,时间长了,想回家看看,他想家,家里人也想他。这天,从公交车上下来一个男子,眼上戴着一个深度墨镜,身着崭新礼服,系着领带,别着胸针,穿一双铮亮的黑皮鞋,掂着一个黑色提包,人虽说不太魁梧,但精神焕发。地里正在减谷苗的人们稀奇的停下手来,不由的注目观看,老大的爹娘也在其中,娘敏锐的目光立刻认出了儿子,并老大老大的大声喊了起来,听到呼喊,老大奔跑到地里,放下行李,先给父母打过招呼,再与乡亲一一见面,乡亲们边干活边问长问短,老大在回复的同时,也参与到拔谷苗当中。从此,留下了一个传奇,老大拔着拔着,有一小撮谷子苗特别顽固,老大伸手去左边薅它,它到了右边,去右边薅它,它又到了左边,老大感觉有些诡异,有些琢磨不透,难道这一小撮谷苗会挪移大法?还是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老大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急中生智,从提包里仓促取出一块花布,两手举起,集中注意力,匍匐着身体,猛然间向谷苗扑了下去,顺势抓住了这一小撮谷子苗,老大胜利的站立了起来,松开紧抓的花布,此刻才想起摘掉深度墨镜,眼前忽然一亮,看到手里拿的花布变成了一件遮羞衣,遮羞衣里是一个昆虫,错把动弹的昆虫当成了不动的谷子苗,老大弄明白了,疑惑顿消,激动的用半生不熟、夹杂着邢台方言的普通话大声喊到,他妈的,担杖(类似蚂蚱的昆虫) 。周边的人呆呆的站着,看着这位身着西装,脚穿皮鞋,系着领带,别着胸针,风度翩翩的老大,手举遮羞衣,用复杂的京腔喊着,“他妈的,担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举措。老大不去解释,大家也没再追问,把谷苗看成担仗,把植物当成动物,但愿不会再有了吧”。二哥意味深长的讲完了,大家还沉浸在这满是玩闹笑话当中,随着忍俊不禁,而后是轰然大笑,老大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爱笑爱说的人,他一边听着这些似有似无的段子,一边构思着如何去回怼,在听的过程中,老大的嘴里时不时的说到“我zia我zia”,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我zia”作何解释。随着太阳西沉,房顶作业开始收尾,除了几个拿抹子的人边抹边退外,其余的人依次下房。
院落里袅袅炊烟轻轻散去,饭菜的浓香扑鼻而来,造饭的厨师拿出看家本领,在三餐之中展现着自己的厨艺。早饭常有油条鸡蛋汤;午饭多为大包子高汤;晚饭一般是馒头米粥,拌几个凉菜,炒几个热菜,准备些酒水招待乡邻。三五个人,有的蹲着,有的站着,围在一起,中间放上酒菜,摆上碗筷,畅快的喝了起来。大家边说边喝,气氛祥和,筷子夹起的是淳朴的乡情,是互居间的友善和至爱,酒水中飘出的是纯真的深情,是彼此相敬的谦恭和礼让。窜忙的左邻右舍,借着这个春光明媚的时刻,牢记着这美好时光,捧起碗来,尽情的畅饮吧。
2023.10.16 【作者简介】任路军,河北省邢台市人,邢台煤矿退休工人。爱好写作,情感丰富,尤其善长整理乡间轶闻,民间传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