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红旗渠
--话说南山渠的历史印记
(四)
作者:冷全祥 霍德 刘琦

这是一幅高原门户
人工天河的壮丽画卷
这是一曲团结协作
艰苦奋斗的时代战歌
这是一部自力更生
改造山河的壮丽史诗
金秋时节,由南山渠管理所罗所长、李师傅带领我们一行三人,领略了一回南山渠壮观工程及沿途美丽风光。
南山渠位于湟源县境内的湟水河以南、药水河以西、县城西南部,它像一条玉带飘落在云雾缭绕、蜿蜒起伏、层林尽染的大山和村庄之间。我们边赏边听罗所长介绍,南山渠从海晏县东大滩水库下段三百米处利用电闸,使一股每秒4.1流量的水柱腾跃而上富绕的南山平台,由此它宛如一条巨龙从入水口翻山越岭、跨涧蹿洞、绕梁傍林、绵延63公里。

据记载,南山灌渠一九九三年动工兴建,于一九九五年年底建成。南山渠是继湟海渠之后我县的又一大水利工程,和湟海渠共同构成了高原“红旗渠”,二渠南北遥相辉映,环绕着丹噶尔古城,构成了“二龙戏珠”的壮观景象。
我们一路追逐着渠道来到巴燕乡巴燕峡村,在前往西岭台村的半山腰上我们欣赏到了最壮观的一幕,贰号渡槽气势雄伟地悬跨于两山之间,乍一看酷似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经典镜头,仰望这“桥”令人震撼。此时我联想到当年的南山渠建设者付出了极大的勇气魄力和智慧,使这天堑变通途;这巧夺天工的工程时刻激励着我县广大水利工作者和各行业的人们踔厉奋发,攻坚克难。

据资料记载,南山灌区海拔高程在二千六百至三千米之间,修建各种建筑物186座,其中隧道20座,总长度8.34公里,倒虹吸6座,总长3726米,渡槽2座长71.5米,排洪桥53座,排洪涵洞32座,公路桥、车桥、便桥32座,退水闸11座,分水闸36座,自流支渠24条,总长度143.04公里,自流斗渠301条,总长174.77公里。灌区涵盖海晏县金滩乡及湟源县巴燕、申中、大华、波航、和平、城关镇等6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涉及农户4680户,其中农业人口25600人,农田灌溉面积达5.538万亩。
李师傅轻车熟路,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大华三条沟“倒虹吸”工程景观地。这是利用水柱压力差原理而设计的一项工程,景象蔚为壮观。当你站在“倒虹吸”旁能听到管道水流如万马奔腾咆哮的声音,此工程设计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南山渠在高山峡谷间无数次的闪转腾挪就来到了较为平缓的和平乡山间,在小高陵滋润着层层梯田,在古城南麓浇灌着花草树木。走在平展的渠边码道上,那一排排整齐化一的青杨树,好像当年的建设者满含笃诚守护着自己用汗水与智慧筑就的伟业。

南山渠的建成使我县成为全省第一个“水利化县”,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斤大关,为我省粮食自给做出了贡献和示范。南山渠不仅浇灌了大片耕地,也满足了农、林、牧等用水需求。其中实现林灌10391亩,平整土地49350亩,四旁植树50.84万株,荒山造林10391亩,兴修道路190公里,灌区内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局面。
回首往事,我们感慨万千,感叹当年湟源建设者为了改造山河,改善生存环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创造了人间奇迹,彻底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建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朽丰碑,为建设湟水河上游生态文明高地夯实了根基!
遥望北山,湟海渠边一道金黄色的杨树林带,眼前一亮啊!南北两山渠是高原的“红旗之渠”、“英雄之渠”、“开放之渠”也是高原之城二龙腾飞、吉祥如意之渠!会将在营造湟水上游生态文明高地中激流勇进!奋发拼博!


刘 琦: 高原红旗渠的发掘者、撰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