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解码“天圆地方”与“巴蜀”密码》
圣宗/文
文明溯源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古巴蜀文明更是一把打开上古文明的一把钥匙。
“天圆地方”一词,它是我们华夏文明对宇宙自然认知的一个原始概念,它的理论支持有以下解读:

“天圆地方”一词来源于《易经》,世人从字面上去直解认为: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天圆地方”从《易经》角度来解释,“天圆”是指:天时,即时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方”是指:地理方位。
“天圆地方”,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地平说,也是在讨论“天之道”与“地之道”。《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引用曾子之言:“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如果真的是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四个角就盖不住了。)[1]曾子进而解释:“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那么:“天圆地方”的思想起源究竟来源于哪里?这点还要从上古文明说起。
古蜀国文明为代表的是三星堆文明,三星堆的前身是桂园桥遗址,距今约5100到4600年,这个时间永远大于中原文化的夏商时期,而创立古蜀国的第一代国王为蚕丛,他们的部落是从青藏高原沿岷江而下创立的华夏最初文明。
可以说,古蜀国文明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垂要源头之一,上古彝族人民来自青藏高原,而创立古蜀国文明的人类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彝族人民,这一点可以断定。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得出,青藏高原是一个呈四边型的凸起高原,对于上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来说。每日日升日降和地理四面悬崖峭壁,整个宇宙就是一种天圆地方的认知概念,这是古人对宇宙状态的一个原始认知。
上古第四王朝杜宇时期,古蜀国人民为了躲避一次大的洪水,纷纷逃往海拔最高的山峰四川瓦屋山,瓦屋山呈长方形,四面悬崖,高耸入云,海拔约2830米,被誉为“最美长方桌”,这是上古蜀人对认识宇宙自然“天圆地方”的理论的第二次坚定认同,故而世代流传,至到周《易》以文字记载为主。

通过以上事实证明,“天圆地方”一词的出处来自于上古蜀国彝族人民对青藏高原和瓦屋山地理面貌的宇宙形态原始认知。
那么:古蜀国的“蜀”字它的创造原理和出处又是什么呢?
蜀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蜀字的本义是捕虫之网;也有学者认为蜀以虫为偏旁,反映统治者对殷商周边蜀人的一种贱称;另一种说法是蜀字是早期龙图腾演变而来,汉字是象形文字,象的形来自商周流行青铜器上的纹饰,这些青铜器上的龙图腾不是真实的自然界生物,而是一种表意图腾;还有一种说法是蜀字是指四川的别称,因为并非事实的“蜀汉”政权、故事的广泛而且强烈的影响,作为“蜀汉”政权的所在地,以“蜀”专称四川也就约定俗成了。
据《说文解字》“蜀”为: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蜀【卷十三】、【虫部】蜀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市玉切
蜀说文解字白话版:蜀,葵中蚕虫。字形采用“虫”作边旁,字形上部的“目”像蜀头形,中段像它的身子蜎蜎。《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身子蜎蜎弯曲的是蜀虫。”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葵中蠶也。葵爾雅釋文引作桑。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爲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傳言蟲,許言蠶者,蜀似蠶也。淮南子曰:蠶與蜀相類,而愛憎異也。桑中蠹卽蝤蠐。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謂勹。象其身蜎蜎。市玉切。三部。《詩》曰:“蜎蜎者蜀。”豳風文。今左旁又加虫,非也。
据本人对“蜀”字文字解码和古蜀国的创立以及古蜀国创始人彝族人民的迁移发展的多维研究,惊然发现一个“蜀”字竟然是青藏高原彝族人民沿岷江而下,在成都平原创立蜀国的一个迁移发展的漫长文明史。

本人现将“蜀”字起源发展一一解码:

“蜀”字图1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即公元前4000到3200年,为三星堆文明第三代古蜀国鱼凫时代,创于其首都开明,即现在的四川广汉。记录了古彝人从青藏高原沿岷江而下,在开明往成都建国发展的过程。


“蜀”字图2一3为西周时代,记录了古蜀国第四代国王杜宇部落在西南发展的分布图状态,其“蜀”字底部“子”指子孙、人民席地学习知识文字,这个时期是古彝族的古彝文、陶器、礼仪贸易及其诸多文化高度发展时期。

“蜀”字4~5,创于春秋,记录了古代彝人进入了青铜时代。

“蜀”字6,记录了古蜀图发生大洪水,其人民向青藏高原方向的最高峰瓦屋山逃亡避灾。

“蜀”字7、记录了古蜀国进入第四王朝杜宇时代其子孙向西南大迁移发展,即彝族祖先“六祖时代”。

“蜀”字8,记录了古蜀第4王朝杜宇子孙部落在云贵川重新创立了文明时代。

“蜀”字9,记录了公园前361年秦惠王灭巴蜀以后,古蜀国遗民经历了大农业养蚕文明,“虫”字即为“蚕”,养蚕业是因为纪念其古蜀国开国蜀王蚕丛和上古养蚕创始人嫘祖,同时,虫即大蛇,蛇即龙,上古彝族人认为他们是“天选之龙”或“天子之龙”。
我们常把“巴”和“蜀”并称为巴蜀,那么“巴”字和“蜀”字又是关系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巴”和“蜀”商代甲骨文是怎么写的。

“巴”字,蛇也!
吴敬恒在《避巴小记》一文中认为:“巴,巨蛇也,巴蜀古居西南蛮夷中,巴地多巨蛇,先民习见,以名其地。”关于巴蜀的得名,陆侃如倾向于“巴蜀命为蛇与蚕”之说,这在他的《评卫聚贤“巴蜀文化”》一文中有所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仍有不少学者讨论并支持蛇称说,如杨华教授认为“巴”即“巴蛇”,或曰“巴蛮”,又谓“巴之夷蜒”,巴有蛇之义。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部巨大的蛇形。本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可以吞食大象的蛇。四川等地自古多虫蛇,故周代有古国以“巴”为名,故地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后世称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为“巴”。后来“巴“字不再表示蛇,而在一些方言中有了贴、贴靠的意思,于是产生了诸如锅巴、巴结等词汇。引申为目光黏滞之状、则又有了巴望之词。又用作某些词语的后缀。
有学者认为图A的甲骨文字形是最早的“巴”字,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巴”字像一条巨蛇的形象。上部是一个张着大口的蛇头,下边是蜿蜒的蛇身。古代传说,有一种巨大的蛇,名为巴蛇。《山海经》里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是说,巴蛇吞食大象,三年才吐出象的骨头。由此可见,这种蛇是很大的了。古代的巴国,属地在今四川东部和重庆市一带。巴国大约因产蛇多而得名,且巴人崇拜蛇。然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能够吞象的蛇,早期巴人也不会以一个虚幻的动物给地域命名,更何况《山海经》的作者还描绘出“食象蛇”的具体模样,“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由此可见,巴蛇应该有一个原型。巴蛇的原型,有学者考证是尖吻蝮(又称五步蛇)。
典故或传说一:
“不要整理荒地上的石头,我在是我地,我亡是他地;不要对妻子讲真话,我在是我妻,我亡是他妻”
这是一句彝族上古君王(杜宇)在临死前给臣民们流下的遗言,意喻为,“不要去开拓土地,我活着是我的地,我死了就成了别人的地;不要将性命攸关的事说给妻子(女人)听,我活着是我的妻子,我死了就是别人的妻子”。为什么要流这样的话呢?
此故事讲了这位君王在其房后没人的一个山洞里会马上变成巨蛇,他要求其大臣在他死后把头和四肢及其内脏埋入五个方向的五座大山,它会变成一条巨龙(蛇)然后转世,如果被人发现挖出了他的尸体,他就变不成大蛇转世,后来因为其妻子的出卖,他被其岳父教人挖出了两个躯体,所以他永远变不成巨蛇转世,即后来有关杜宇凄绝名诗传承:
《忆王孙·春词》
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
以上历史典故或故事说明:巴和蜀皆有“大蛇”(图腾)的历史共通之意,原部落皆为上古彝族人的后裔,据历史证明,古巴人来自秦岭一带古羌人部落,同源同宗同祖,这也是上古“巴蜀”一家的历史依据,巴蜀在明清以后,几次大移民在处可多民族杂居融合之地。
同时,上古“巴”字和“蜀”字写法基本一致,一正一反,一阴一阳既表达了巴蜀同祖同宗一家,又表达了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图:
【蜀】字:

【巴】字:

以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即象形文)巴和蜀字即为【大蛇】,“巴蜀”二字溯源的巴蜀文明是华夏文明“阴阳”与“太极”思想文化的源头,把甲骨文巴和蜀两个字其中一字反过来合在一齐即为“太极”或“阴阳”,如图:

据史料记载,太极图思想理论的创始人为五代末北宋初重庆潼南道士、道教学者陈抟,他为巴蜀解码或巴蜀文明作出了历史贡献。
附:《巴蜀“太极”说》:
巴蜀“太极”说
弘一门/圣宗/文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天府之国,古今唯尊;夫何斯也?暗藏乾坤。笔破天机,吾之过乎?
鸿蒙开天,阴阳渐现。蜀之奇形,天之脐印。四面雄山,中为沃原。长江环过,阴阳界线。
巴蜀图腾,一天一地;巴为白虎,蜀为神鸟;巴蜀两分,虎鸟神现。
巴之高山,蜀乃平原;巴夫之和,蜀男之刚;巴女之烈,蜀女之柔;巴食麻辣,蜀食唯辣。
阴阳双鱼,各隐巴蜀;巴之巫溪,巫教为宗。灵山十巫,山水为铭;巫之所传,易为后生;巫之所衍,道为左道。巫之通灵,天人合一。玄之又玄,巫为妙门。蜀之三星,上古文明;非人非仙,非神非圣;秘云千叠,时人唏嘘;天人合一,人间仙境。
炎黄子孙,衍为汉人。两次亡族,巴蜀显灵。
元灭大宋,合川续运;蒙哥战亡,上帝折鞭;宋亡国破,元朝始兴;唯钓鱼城,延卅七年。
明衰清兴,山河哀鸣;朝野上下,均死忠臣;祟祯无奈,重用秦军;三战浑河,忠烈家门;明亡清兴,朱门陈雪;唯有石柱,延十七年。
叹然长嚅,历史如烟;唯有巴蜀,依生奇玄;天生太极,巧合乾坤;东西平衡,人间大幸;北纬卅度,汉人福音;巫道之源,妙音长存;巴蜀太极,福泽苍生。
圣宗所悟,缄言愈年。天机巳破,道显乾坤;拙笔数语,抛砖引玉;大修于斯,达己济人。吾乃山人,勿嗤狂人。

作者圣宗简介:
圣宗: 人称【师祖】、因绝谷七年悟道,独创弘一门.五宗十三学派 而名世。 姓徐、名浩斌;字道子;号圣宗(即万物发展至高为圣、回归源头为宗)、又号七曜子(出生于七曜山)。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象形文解码专家、数术学家、书法家、画家、作家、诗人、祝由术研究学者、社会活动家、弘一门开宗人;中国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系中国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后人。
圣宗2岁编曲,6岁习书,10岁写诗,13岁研究《书谱》,29岁大彻大悟、大破大立开创“弘一门”(意为:弘扬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之门,其门下开创“五宗十三派”)哲学艺术、学术思想大宗。
圣宗人生座右铭: “看一个人价值的多少,就看一个人对人类贡献的多少”!
♦个人成就:
弘一门开宗人、创始人
人类新文明先驱者
文道开宗人
家学开宗人
维学开宗人
●象形文解码之父(文谱7000字)
★能量天书派书法之父(一派五体)
★人类文字元码解码奠基人、《圣宗人类文字解码图》创制人
★中华古文字伟大复兴工程奠基人,先驱者
★人类象形文伟大复兴工程奠基人、先驱者
●统一主义哲学之父、著有《宇宙秘码》、《圣宗思想录》
●象数堪舆学创始人
●能量天书剑创始人
●能量天书音乐学派创始人
●能量天书舞创始人
●文道动漫 创始人
●文道影视创始人
●书法音乐剧创始人
●哭笑养生学派创始人
●天书道(武学)创始人
●维诗学派创始人
●中文画派创始人(代表作“神画”《忐忑》)
●维学创始人、《维码图》创始人
●家学创始人、《家学九纲图》《家学五行图》创始人,《中华家学》作者。
●“圣宗立体太极图”创始人
●“圣宗九宫七星图”创始人
●“圣宗宇宙元码图”创始人
●世界名画“神画”《忐忑》创作人
★中华奇学●道法.祝由术传承人
♦社会荣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功勋书画家
★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
★法国国际文化艺术认证委员会认证为国际A1级书法家
★中国"德艺双馨"书画名家
★中国书画名家百杰
★中韩文化交流形象大使
★"中华文化三剑客"之天书剑
★"南山七怪"文化平台、总发起人、创始人
★作家、著有《圣宗文集》、《横空出诗》、《惊诗骇俗》等书。
●世界文化大使
●《世界名人录》荣誉顾问
●世界文化交流伟大贡献奖得主
●个人简介入编2020~2021中英双语版《世界名人录》
■圣宗个人职务:
弘一门【五宗十三派】创始人
南山七怪品牌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世界新文明解码与应用工程有限公司主席
世界新文明促进会创始人、主席
中国紫光阁名人书画院副院长
南部非洲一带一路总商会中国西部国际合作中心理事长
金砖国家健康医疗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重庆)事务部主任
联合国中华家学研究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