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字数:5828 / 阅读时长约:12 分钟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我们党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
回顾党100年的奋斗史和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了解一个个推动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不断前进的重大事件、一位位令人敬仰的革命先辈,就能更加深入理解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深刻体会党为了崇高理想不怕牺牲、砥砺前行的精神品格。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提高政治能力,首先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有任何迷糊和动摇。长征时期,面对北上和南下的分歧,如何走一条发展之路?怎么发展?毛泽东同志把方向选到了陕北,因为只有北上抗日才能发展,只有唤起民众才能发展。而不是像张国焘妄想着“攻下成都城,南下吃大米”,蜷缩在川西北,偏安一隅当地方军阀。这就充分体现出毛张两者之间的政治能力、格局和胸怀。张国焘最终沦落为叛徒,落得客死异国的可悲下场。张国焘的教训,在于政治能力不足,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立场不坚定,对于抗日救亡这样的“国之大者”不关心。1986年叶剑英同志逝世时,党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泽东同志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剑英元帅,其过人之处是每临大事能沉着冷静,从容不迫,在重大历史节点处能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且谋虑缜密。叶帅一生对党贡献最大的是两件事:一件是1935年长征途中,将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的电报报告毛泽东同志,保证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按原计划北上。另一件就是在粉碎“四人帮”这个问题上的果断决策和擘画。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培养合格的政治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自制力,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最早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著名的论断在此后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成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调查研究思想,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刘伯承元帅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净”。所谓“五行”,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金门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失利,由于战前轻视敌人,对渡海作战这种新的作战任务缺乏充分的认识,我们参战部队之间相互配合不默契,对敌人增援部队抵达金门的敌情变化没有掌握,我方用于渡海的船只也准备不充分,对金门岛的兵力配置和气候条件等不熟悉便仓促出击,最终酿成渡海作战部队3个团全军覆没的惨剧。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刘伯承元帅十分重视战场上的调查研究,注重对各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每次重大战役前,刘帅都亲力亲为,细致侦察、实地勘测。正因为战前的充分准备,刘伯承元帅在指挥战斗中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智慧和谋略,他善于打破常规,能够从实际出发活用原则,创造性地用谋施计,对前人的经验“师其意而不泥其迹”,为后人树立了灵活用兵的典范。“常胜将军”粟裕每次作战之前就是背地图,而且还要实地勘察,把战场附近的地形记得烂熟于心,战场上的一草一木,每一座桥梁、每一条壕沟,都胸有成竹。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走出去,深入基层,深入调研,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规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战将用兵不在众,而在善谋。”良好的大局观,杰出的执行力和科学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将影响着整个局势,并决定着整个事物的事态的关键走向。抗战伊始,国民党高层对取得抗战胜利信心不足,希望以战促和,妄想通过“死守1-2个月”来寄希望于世界列强调停的“绥靖”政策,荒谬地提出“抗战必亡、不战亦亡、战而后和、和而后安”的作战方针。南京保卫战,上至蒋介石,下至守城总指挥唐生智,行事犹豫,进退失据,举棋不定。面对南京城三面环山,背靠长江,兵家学上所说的易攻难守的“死地”,不是科学地制定作战部署,而是刻板地使用环形防御,把自己的士兵装进口袋,置于死地。最终被日军在雨花台一点击破,全线崩溃……同期,毛泽东同志科学地提出了《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他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准确预测了未来时局的发展方向,对今后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全国人民注入一剂强心剂。我军自建军以来,就不会把自己的战士置之南京城那样的“死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及时放弃瑞金,保留革命火种。3年内战爆发不久毫不犹豫放弃延安,抗美援朝四次战役也是果断放弃汉城。毛泽东鼓励广大战士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多打大算盘,少打小算盘,不断拓宽看待问题的视野,提升解决问题的层次,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改革攻坚能力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实际需要。辽沈战役,国民党组成的东进和西进的两个兵团,妄图利用解放军解放锦州的时机,向我军发动两面夹击,和锦州守军里应外合,击败甚至消灭我军在东北的部队,这个计划一旦成功,我们在东北的发展将面临灭顶之灾,甚至整个解放战争事业也将遭受重大打击。但是国民党军队指挥层政令不通,战场上面临着巨大优势的国民党进攻部队之间相互猜忌倾轧,各自为战,整体缺乏协同配合,加上我塔山守备部队的顽强阻击,最终锦州被解放,国民党军的阴谋被粉碎,东北的国民党军55万军队,被截断了退路,等待着全军覆没的命运。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元帅果敢决断,解放战争中在西北战场处于僵持状态或对我不利的情况下,攻守兼备,攻防俱佳,最终成功扭转战局,夺取了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彭德怀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出兵主张。他临危受命,当仁不让,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长津湖、三所里、上甘岭……一场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在朝鲜战场上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使志愿军成为人类轻步兵史上最伟大的巅峰。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彭德怀感慨地说:“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坚决把“做不好”“达不到”“完不成”等“最硬的骨头”啃下来,成为带领官兵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今天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充分体现了这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不可否认当年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作出的贡献,但是不能掩盖国民党军队战场上丧师失地,节节败退的事实,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够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南京保卫战战前没有提前撤离群众,城破之际,又未能及时制订撤退方案。抛弃手下官兵,放弃城中百姓。以致成建制的国民党德械精锐,数十万南京城老百姓惨遭日寇荼毒。徐州会战为了阻挡日军的进攻,又掘开花园口,造成黄河决堤,造成89万老百姓葬身鱼腹,河南、江苏、安徽数省上千万灾民流离失所。我们共产党人说了:“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像国民党这样实行片面抗战和焦土抗战,抛弃群众,脱离群众,又罔顾生命,盲目把英勇的国军士兵驱赶上战场,枉送性命,焉能不败?在那个艰苦的岁月,虽然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在正面战场作出了重大牺牲,但是他们的政治环境难以打造一支有凝聚力的军队。真正能够与日军抗衡的还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一支有理想有信仰有朝气,有着顽强作战意志的队伍,我们尊重生命而不漠视生命。面对战争,饥饿和死亡,我们强调的是生存、发展和壮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在敌后广泛发动和组织各阶层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使大量侵华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基辛格所说:“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一直在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一批人保护得很好!”领导干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把为民造福,共同富裕的事业推向前进。“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这就是在深陷重围,遇到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时展示出应急处突能力的自觉与自信、自发与自立所体现出的境界。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老兵对小战士说的一句话:“战场上要沉着冷静,一个找死的混蛋永远成不了英雄。”我们除了培养顽强不屈的意志品格,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还要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和生存能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却仍然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置之死地而后生,在逆境中从容不迫,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而生存下来。南昌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面临全军覆没的险恶处境,在全军上下笼罩着悲观失望情绪的情况下,朱德元帅挺身而出,在饶平茂芝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否决了少数人提出的解散部队的提议,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重要决定,为中国的革命保存下星星之火。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过怀玉山,国民党主力开始合围。凭借着敏锐的战场嗅觉和精准的洞察力,粟裕将军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便严令所部连夜不顾寒冷饥饿和疲劳,兵贵神速,连夜强行军成功脱险,其他部队由于缺乏危机意识最终身陷重围,全军覆没。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无坚不摧,另一种是坚不可摧。有两种强大,一种是百战百胜,另一种是不可战胜。一支团队的成熟,不只是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善打秋风扫落叶的顺风仗,更加难得的是面对逆境甚至死亡作出正确抉择后的绝境逢生,绝地反击。硫磺岛的坑道里,当绝望的日军高唱着《祈战死》向美军发起了自杀性的万岁冲锋。数年后的上甘岭战场,面对同样的对手,同样的坑道作战,志愿军战士却能主动灵活出击,大量寻机杀伤敌人。在南京保卫战中,面对迎面冲来的日寇,不少国军部队丧失了正面迎敌的勇气,纷纷后退涌入南京城成为待宰羔羊。而叶肇等粤军将领判断日军境外作战,正面进攻不可能配置纵深梯队。最终作出向敌人决死冲锋的正确抉择,使粤军66军成为唯一成建制从正面突围的国军部队,为抗战保存了有生力量。在应急处突一线,领导干部犹如一面旗帜。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这种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应急处突过程中发挥着举旗定向的作用。干事业一定要有坚定不移的执行力和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抓落实能力就是指贯彻执行战略意图、实现预定目标的行动能力。它是一切战略、战术、谋划成功的保障。“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六条构成了团队的精气神,这包括了完成任务的意愿、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也包括主动奉献和团队精神。孟良崮战役,蒋介石最初的战略构想非常好,整编74师利用孟良崮易守难攻的地形紧密收缩,严密防守,然后“中心开花”,借机把华东野战军主力消灭。虽然战略战术没有错,但是在殊死的大战面前,多数国民党将领各怀鬼胎,保存实力,李天霞等猪队友“浮皮潦草”“混天度日”“善于算计”。尽管蒋介石一再严令增援,各路援军也近在咫尺,却眼睁睁看着74师的全军覆没。蒋介石自己也悲叹道“各部都只顾自身眼前的利益,对于友军的危难,整个战局的成败漠不关心,以至同生死共患难的传统精神完全丧失。”没有作战意志,缺乏团队精神。整体协同能力差些个痼疾已深入到国民党军的骨髓里,蒋介石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可他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丧失了执行力,再好的作战方针便成了纸上谈兵,画地为牢的张灵甫也就成了失街亭的马谡。上甘岭战役,这是一场事关抗美援朝战争大局的关键一战。美军占领了五圣山,就可以俯瞰纵深几十公里,对整个战场有极大的影响。彭德怀下了死命令:“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志愿军防守部队依托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机动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胜利击退“联合国军”的进攻,使上甘岭变成一道攻不破的防线,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光辉范例。打出了震撼世人的上甘岭精神,这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上下同欲,三军用命,将帅齐心。领导干部要保持一种永不懈怠的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狠抓落实的本领也就得到增强。一切艰难险阻都将成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以史明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应当客观科学地学习历史,看待历史,培养攻坚克难的魄力,担当使命、砥砺作为。在困难和矛盾交织中,不犹豫、不彷徨、不退缩;在实践和磨炼考验中,挑重担、练本领、增智慧;在挑战和机遇迷雾中,摸规律、看本质,长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转变自身思想作风,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谱写新发展阶段的新篇章。作 者 | 钟炜(市政协华侨港澳台同胞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