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不去的记忆
文/程跃英
时间如梭,似水流年。时间改变着一切,但却无法改变我对高中生活的怀念。可能是步入老年的缘故,使我常常想起那魂牵梦绕,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高中生活。那时虽然清贫,但思想单纯,朝气蓬勃,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高中生活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却有许多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和事。
一九七三年,已是“文革”后期,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常态,学校的教学秩序渐趋正规。这年初春,我们是“文革”期间第一次经过推荐加考试入学的高中学生。当时的新河县寻寨中学叫红旗中学。刚入学,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高高的围墙,尖顶而整齐的排排教室,学生、老师甚至包括那里的空气都是新鲜的,到处昂扬着青春和朝气。
入学后,使我感到空前精神满足的是,我可以到学校阅览室借阅图书了。这对于一个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喜出望外,我终于有各种课外书可读了。我非常珍视这样的读书机会,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好书。
两年的高中生活中,给我留下难以磨灭印记的,是教我们英语的刘若莹老师,她是天津籍的大学毕业生,约近三十岁的年纪,高高的个子,长方而白皙的脸庞,端庄而秀气。她穿着整洁而得体,身上散发着成熟、沉稳的学者气息,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以走进学生心里去的老师。她学识渊博,据说若不是资本家出身的问题,她早就去当翻译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翻译可是个令人仰慕的职业。因学识水平高,所以每逢周日她都要为全县参加英语培训的老师去授课。她为我们讲课不苟言笑,语言简明而中肯,眼睛里永远充满着真诚与善良。她对学生亲切热忱,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她常常坐到学生对面,让学生看着她读英语时的口型,学读英语。她不惜时间和精力,学生们为她的这种敬业精神所感动。记得有一次她用英语为我们唱《国际歌》,那歌声极具穿透力,仿佛把我带入一个渺远、苍茫、而神秘的国度,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亢奋和激越,在听觉上受到了巨大冲击,心灵上受到了强烈震撼,我酣醉在歌声里不能自拔。至今仍余音绕耳,难以忘怀。刘老师把一颗滚烫的心都献给了她挚爱的教育事业。
还有是教我们语文的陈洪津老师,约三十岁出头,也是天津籍大学毕业生,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老师。他讲课语调沉稳,抑扬顿挫,声音里透着磁性和无法名状的美感。他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授课中注重启发激励。他那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的神采,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听他讲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有时我会在私下里偷偷地模仿他那极具磁性的口头禅:“一般地说来”。
再就是教我们数学的张瑞芬老师,她是保定籍河北师大毕业生。约近三十岁的样子,风华正茂。白皙而圆圆的脸庞,美丽而灵动眼睛,她脸上永远洋溢着自信和青春的微笑。她做事雷厉风行,她的教学堪称干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极強。讲课胸有成竹,循序渐进,举一而反三,逻辑性极强。她擅长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解析数学难题,通过解决主要矛盾而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她讲课得心应手,我们听课心领神会。讲练结合是她的一大教学持色,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她的教导下,我及我们班的数学成绩迅速提高。
我们庆幸在高中时期遇到了这么多好老师!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转瞬间四十多年过去了,但那段青春的岁月,那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那段真挚而深厚的师生情谊,永远铭刻于我们的记忆的深处。我们对老师们的崇敬、感恩与怀念之情与日俱增,我们感谢老师们对这片热土的倾情付出,我们永远怀念那段青涩而美好的岁月,我们多想时光能够倒流,再一次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呀!
作者:程跃英,河北新河县人。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曾长期在政府机关单位供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