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2《大地上的长恋:张炜创作评传》
第二章 灵魂深处的拷问(下)
李恒昌
隋含章: 一个被侮辱被损害,最终敢于反抗的人。
她是隋抱朴和隋见素的妹妹,也是一个最让人看不懂、猜不透 的人。她美丽无比,像后母茴子;她变得越来越冷酷,也像后母一 样 。她爱着李知常,李知常也深爱着她,甚至发疯似的爱着她。当 他们将要结婚时,她又突然决定取消婚礼,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坠 云雾。因为,谁也不知道她在那个夜晚的遭遇,还有她背后的“那 个可怕的人”。原来,当年她的两个哥哥被抓走后,面临被赵多多侵犯的时候,“四爷爷”出面救了她,把她领回家,抚养了她,而
① 张炜:《古船》,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269页。
且认她当了“干女儿”。她对“四爷爷”感恩不尽,殊不知,这个“四爷 爷”是 个人面禽兽,趁机 强暴了她,并长期霸占她。多年之后,实 在无 法忍受 这种屈辱的她,选择了反抗。一 个被侮辱、被欺凌、被损害的 美丽女人的形象,揭示了洼狸镇生存环境的黑暗,增加了作品的悲剧力量。
赵多多: 一个一旦得势便猖狂的人, 一个什么都敢干的人。
他是“四爷爷”的后代,是“赵家的 一 条狗”,原本是 一 个 穷人,摇身一变成了“人物”。他非常善于借势,土改时,他借势 成 了民 兵头 , 威风 八面 ; 实行 承 包制 时, 他 借势 承包 了 “粉 丝 大 厂 ”, 成了 首 屈 一 指的 “ 企业 家 ”。 千万 不 要以 为, 所 有穷 人 都 是好人。赵多多就是穷人中的一个“另类”,可以说是一个流氓和 恶棍。他什么都敢吃, 吃过田鼠、蜥蜴、花蛇、刺猬、癞蛤蟆、蚯 蚓、壁虎。他什么都敢干 ,他的口头禅是“干掉他们”。土改时, 他 逼死 隋迎 之 ,随 后多 次 调戏 隋 迎之 的遗 孀 茴子 和镇 上 的其 他 女 人 。他 还亲 自 带人 将隋 抱 朴、 隋 见素 带走 暴 打, 欲趁 机 凌霸 隋 含 章。他什么恶都敢作。四十岁时,他和妻子吵架,“骑”在妻子身 上,活活将其压死。 一个“骑”字,包含很多含义。承包“粉丝大 厂”后,他通过延长工时、实行“踢球式”管理,大肆欺压和剥削 被雇用的村民或工人。他获得巨额利润,全镇相当一大部分人为他 的 贪婪 不断 做 出牺 牲。 他 把给 他 带来 巨大 财 富的 隋见 素 当作 了 一 匹红马,而他的手里随时攥一杆枪,枕头上始终放一把砍刀。他靠 关系赢得第二次承包,无限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因为粉丝掺假等原 因 ,陷 入困 境 ,最 后在 绝 望中 自 杀身 亡。 这 个人 物 存 在 的 意义 在 于, 告诉人们, 作恶多端的人,无论曾经多么猖狂,最终却逃脱不了命运的惩罚。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四爷爷”: 一个极其阴险的人, 一个共产党员中的败类。
在洼狸镇,他是极其特殊的一个人物,可以用“德高望重”来 形容。他本身是个穷孩子,但从小聪明过人,土改复查后,当上村 里的头,谋得村里的大权, 一时名声很响 。后来发生动乱,他不打 自倒,主动退了下来,当起一个看起来是甩手掌柜,实际上“垂帘 听政”的人。他的话语,就是最高指令。村里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是 一 个“有剧毒的人”。“与之交媾,轻则久病,重则立 死。这种毒人罕见之至 …… ”①他的三任妻子,均在结婚后 一命归 西 ,致 使他 不 敢再 婚。 他 天天 让 张王 氏为 其 捏背 ,暗 地 里长 期 霸 占 着“ 干女 儿 ”隋 含章 。他又 是 一 个 看起 来 知道 “进 退 ”的 人 , 也是一个念念不忘“规矩”的人。他认为,什么都在规矩里,背了 规矩,就没有好结果。他说,老隋家之所以破败,就在于过了“规 矩”。他甚至认为,自己家的赵多多,太狂妄、太大胆、太敢作, 不会有好的结果。唯独不知道,他自己背了规矩,结果将会如何。 他还是一个极其狠毒阴险的人。他指使人毒打李其生,还假装好人 把李其生救回来。就是这样一个人,还念念不忘,自己是洼狸镇最早的共产党员。
《古船》还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敢爱 敢恨,把爱视为生命。闹闹是赵家的宝贝姑娘,但是一个和赵家人不 一样的人。她“逆势生长”,“逆风飞扬”。她很时尚,也很“浪”,身上 有种“怪劲儿”。她像一团火, 一只狐狸,燃烧着、跳跃着,生活在洼狸镇上。她一直认为“老隋家的人真怪”。她害怕并深爱着那个天
① 张炜:《古船》,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06页。
天在老磨屋里蹲着的隋抱朴。“我想趴到他的背上哭一场,让他背上 我到天边上去。” 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趁机溜进老磨屋,想在背 后给她心爱的男人一棍子,结果只是用一根“粉丝棒”,轻轻一打。
她的爱,是深沉的爱,是痛苦的爱,也是没有结局的爱。
大喜是 一 个和闹闹有相似之处的女孩。她们的最大相似之处 是爱得深刻 、彻底 、决绝。她对心上人隋见素说:“我一亿个喜欢 你 !” 这样 的 表述 ,是 她 的 一 个 发明 创造 。与闹 闹相 比 ,大 喜 更 有 城府 一 些 , 她偷 偷制 造 “倒 缸 ”事 件。 一 切都是为 了 帮助 她 爱 的人。她对隋见素的爱,是真正的爱,无条件的爱。当隋见素背叛 她的时候,她喝毒药殉情。当隋见素得了绝症,别人离他而去的时候,她又重新回到他的身边,无怨无悔,义无反顾!
这就是《古船》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鲜明而生 动,简单又复杂,清晰又深邃。他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洼狸镇独特的人物群像。
这是一部“特别有深度”的书,充满灵魂的深刻反思和拷问。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拷问的灵魂终将肤浅。《古 船》正是依靠主人公的反思、拷问和内省,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使之成为一部深刻之书、深邃之书和深远之书。
灵魂的拷问是从父辈隋迎之开始的。那个心事重重, 一颗心被日夜绞拧着,长久在码头上游荡的人,究竟反思了什么拷问了什么
① 张炜:《古船》,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页。
内省了什么?他思考的是自己家财富来源的合理性问题。最终,他 得出了一个一般小资产阶级作坊主难以得出的结论:我们欠人太多 了,欠所有穷人,不仅自己欠,自己的家人和亲戚也欠。这是极其 难 得的 个人 觉 悟, 也可 以 说是 超 越阶 级的 觉 悟。 思想 支 配行 动 。 受这 一 思想的影响,他开始了“还债”行动,把自己的产业主 动 “交 了出 来 ”。 由此 , 他本 人 也从 一 个 小 资产 阶级 作 坊主 变 成 了 一 个 “ 开明绅士”。虽然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命运,毕竟他觉悟了,他是一个觉悟者。
隋抱朴继承了父亲隋迎之善于反省的传统,而且在反思的巷道 深度掘进。他亲身经历了家庭的巨大变故,目睹了洼狸镇的深刻剧 变,镇上没有人对被欺压、被侮辱像他一样感受那么真实真切,那 么具有切肤之痛。变故多了,受难多了,被威胁多了,自然要问个 为什么,根子在哪里。他陷入长时间的思考之中,孤独的老磨屋和 凄冷的小厢房,是他思考的场所。老隋家从哪里来,为何而来,究 竟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为什么厄运一直尾随老隋家, 家究竟是否有罪,“粉丝大厂”究竟属于谁, 他们如何才能真正走出悲剧,走出一条人间大道等一系列问题,是他思考的主要内容。
经过多年的反思、拷问和内省,隋抱朴找到了答案。“粉丝大 厂姓隋。它该是你的、我的。” ①弟弟隋见素这样说。隋抱朴摇了 摇头:“它谁的也不是,它是洼狸镇的。”②这是他的真心话。他曾 问弟弟,见素,你说我们老隋家谁是有罪的人?弟弟回答说:“你以 前说过叔父是有罪的人……”他摇头:“我是老隋家有罪的人。”主动把自己看作家族的罪人,没有深刻的自省精神,根本做不到这
① 张炜:《古船》,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
② 张炜:《古船》,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
一点。大喜帮助弟弟隋见素制造“倒缸”事件,隋抱朴主动把这笔 账“记到了老隋家身上”。当大喜喝毒药自杀的时候,他知道这是 弟弟的责任,他说,老隋家人犯的罪太大了。他为整个老隋家感到 了羞愧。他恨自己不能从赵多多手里夺回粉丝厂,把它交给镇上的 人,说一声:“快接住吧,抓紧它,上牢锁,它是大家的,再别让 哪一个狼性子夺走!千万!千万!”①实在是镇上的人受苦受难太多 了,实在是流的血太多了。让人最害怕的不是山崩,而是人本身。 他 深有 感触 地 说 : “ 我 不 是恨 着哪一 个 人 , 我 是恨整 个的 苦 难、 残忍 ……我恨有人为自己去拼抢,因为他们抢走的只能是大家的东西。这样拼抢,洼狸镇就摆脱不了苦难,就有没完没了的怨恨。”②
他不仅反思事关老隋家和洼狸镇生存发展的大问题,还深刻地 反思自身。反思自己胆小、怕事、“窝囊”,痛恨自己想得太多, 总 是“ 自己 折 磨自 己” , 忏悔 对 小葵 和闹 闹 造成 的终 生 难以 弥 补 的伤害。对自己的每一个弱点,每一片阴暗,每一个伤口,他都敢 于直视、面对、舔拭。有了思想上的升华,便会有行动上的自觉。 当“粉丝大厂”遇到空前危机,洼狸镇百年粉丝业危在旦夕之时, 他 一 改 过去 的 沉默 和退 缩 ,自 觉 担负 起洼 狸 镇真 男人 应 该承 担 的 责任。他当然明白,自己一个人并不能改变什么,但他“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勇敢地走向“自己的悲剧”。此时的他,不是为了自 己,也不是为了老隋家,而是为了粉丝业,为了全镇人。这是灵魂拷问的结果,也是理性思维的光辉。
① 张炜:《古船》,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200页。
② 张炜:《古船》,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209页。
这是一部“特别有缘由”的书, 一切源于心底的忧患和时代的召唤。
张炜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 他创作的最初动因是什么? 为什么恰恰是芦青河,是洼狸镇,是古船,是三大家族,是“粉丝大厂 ”?
它是忧患意识的迸发。这种忧患,始于油田丢失“铅筒”(放 射性物质)找不回来的可怕后果。这种忧患,始于芦青河被沿途工 业严重污染的严峻现实。这种忧患,还始于“粉丝大厂”时常发生 的“倒缸”灾难。这些故事,长时间积压在他的心头,万般沉重, 长久挥之不去,让他不能不把它写出来。这是张炜创作这部小说的最初动因。
它是变革时代的召唤。20世纪80年代初期, 农村社会正处在深 刻的变革时期,而每一次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是人的思想变迁、保守 与疑虑并存的阶段,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引起思想的变化、精神 的觉醒和价值的重铸。这一点,在他的故乡,在“洼狸镇”,表现 得更加突出和明显。随着改革的推进,转型期的到来,原有的思想观 念、道德观念、信仰信念都不断被打破,物质利益原则一度占据上 风,各种物欲、人欲、贪欲,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作为一个有立场、 有担当、有抱负的作家,有必要把这种变革带来的变化通过艺术的 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他也通过这种艺术展现,寻找、发现和挖掘重建精神价值的途径和方式。这应该是他创作这部小说的时代原因。
它是“寻根文学”的延展。20世纪80年代, 我国文坛上兴起了 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对民族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民间故事的挖掘,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气候,他们的创作被命名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主张在自己的民族土 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精神和文化的“因子”,发扬优秀成分,批判 劣质部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民族的思维方式、人性根底和价值标 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从创作倾向 上,“寻根文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流派”。其一, 内核挖掘 派。他们注重在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和阐释,致 力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其二,现代观照派。他们善于以现 代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和民族故事,努力寻找激发生命 的 内在 能量 。其三 , 批 判解 构派 。他们 注重 对 当代 社 会生 活中 的 丑 陋文 化“ 因 子” 进行 开 掘与 批 判, 试图 对 民族 文化 进 行重 建 。 《 古船》的创作,虽然无意走“寻根文学”的道路,作品本身也绝 对不属于“寻根文学”,但客观上选择了张炜自己所熟悉的农村为 背景,事实上是进行了一次乡野文化的寻根和延展。因为,他笔下 的那条大河,那个古镇,那艘古船,那三大家族,那一个特殊的产 业,都有他们的“根”。他们究竟从何而来, 为何而来, 又到哪里去 ,作者给出了答案。
它是“芦青河系列”的深化。在此之前,张炜创作了 一 系列 围绕芦青河而展开的小说,《古船》的创作,依然围绕芦青河来展 开。它诉说的故事,发生在芦青河岸边;它讲述的人物,生长在芦 青河岸边;它展示的内涵,体现着芦青河生生不息的精神。只是它 比以前的“芦青河系列”更深刻,更丰富,也更博大。因此,它依然属于“芦青河系列”,是“芦青河系列”的深化与发展。
这是一部“特别有影响”的书,它的影响不止文坛,也不止几十年。
因《古船》被热议, 1987年可以被定义为文坛的“古船年”。 那一年,围绕《古船》的信息和评论,像雪花片一样满天飞。有很多评论,值得重视和珍存。
著名评论家雷达在《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的碑石》中给予《古 船》高度评价:“《古船》的出现,是一个奇迹。”“它是民族心史 的一块厚重碑石, 镌刻了一座民族心史的碑碣。”①著名评论家吴俊 在《原罪的忏悔 ,人性的狂迷——〈古船〉人物论》中指出:“《古 船》具有一种史诗的气势。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一部人——中国人, 尤其是中国农民——的心灵的痛苦纠缠和自我搏斗的史诗。 一部人企 求摆脱痛苦、获得新生甚至实现灵魂的自我超越的深刻史诗。”②著 名诗人公刘在《和联邦德国朋友谈〈古船〉 》中指出:“《古船》 让我体会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他甚至建议:“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人, 一切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一读它。”③
《古船》还有一种开创意义,这种开创意义无形中使它成了一 个标尺。评论家们总是习惯于将后来的长篇小说与《古船》进行比 较,文坛也因它的存在,诞生了一种固定的评论句式 —— “继《古 船》之后”。可 见 《古船》的水准,可见《古船》的地位,可见《古船》的影响。
①《当代》1986年第5期。
②《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2期。
③《当代》1986年第3期。
有一些评论家和读者 ,把《古船》看作张炜的代表作。对此, 张 炜在 接受 记 者采 访时 说 , 一 个作 家不 是 通过 一 部 作 品说 明和 完 成他自己的,而是通过他一生的创作。由此,我们讲,他的代表作 是他全部作品的集合。也有人拿张炜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好像后 来的作品不如《古船》好。误解就在这里。他说 ,作品是自己的孩 子,当年他倾尽心力和情感,所以不愿抛下任何一个。因为它们各 有自己不可替代的长处。事实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新的挑 战, 一次新的突破,而不是简单的循环,简单的重复。只是内容各 异,风格不同,质地不同。正如太阳、月亮和星星,各有各的价值和作用,各有各的风采和美丽,不能简单进行比较。
这是一部“特别有争议”的书,在非议和争议中更显其质地和价值。
《古船》出版后,得到了绝大多数评论家、读者的认可和好评, 但也遇到了一些争议,甚至是责难。1986年10月, 即《古船》正式 发表的当月,山东五家媒体曾齐聚济南南郊宾馆,对其进行了首次 研讨。会上很多人发表了十分真诚的意见,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 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发出不同的声音。有人拿《古船》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长篇小说相比较 ,也有人提出不该写土地改 革时农民对剥削阶级的过火行为 ,也有人甚至直接将《古船》定性为否定土地改革, 还有人提出“抽象的人性”等问题。
这究竟是用什么思维方式和观念看待《古船》?虽然当时早已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虽然解放思想、实事是求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所谓的“革命者”,思想依旧停留在“ 极左 ” 的年代。这是何等的悲哀! 何等的令人费解! 质疑和责难面前,怎么 办?是一笑而过,任其自然?还是敢于应战,明辨是非? 一向隐忍的张炜选择了后者。研讨会即将结束时,他做了一个简短发言。
首先,他以 一 颗“小心”衷心感谢各位 的 “大心”,然后, 他 话锋 一 转 , 对那 些质 疑 和责 难 一 一 做 出 了明 确回 答 。他 开门 见 山,不卑不亢,直抒胸臆。他说:“我并不认为我写出了特别重要 的东西,给文坛增添了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些——有人说他是什么 巨构,很感谢您的鼓励,我不敢这样讲。也有人把它与我国四五十 年代的长篇做比较,我也没有那样想,我可不愿这样比。我尊重那 些作品,也尊重我自己。 ”他铿锵有力地讲,关于土地改革中的过 火行为,既然真实存在,为什么不能写?农民的过火行为,党是反 对的,也是明确批判了的。党当时就反对的东西,现在为什么不能 写了?话语虽短,直击命门。对于抽象人性和人道主义,以及“重 要”和“不重要”的问题,他都做出回答,没有一丝回避和躲闪。 他说:“请原谅我的直截了当。因为这牵涉了另一种‘ 原则 ’,作为作者,有必要说出看法。因为你的话需要回答! ”
后来,他回忆说:“那个会上,我不像后来那么冷静。我说的 比较多,反驳时也比较动情。 ”如此激动,如此义愤,如此勇敢。 感谢那一天, 济南南郊宾馆,我们看见一个不凡的身影,那是一个有鲁迅风骨的身影。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